王靜華
摘要防治流浪兒童犯罪并非單純的刑事司法問題,國家應當將這一問題納入社會福利的范疇,依靠廣泛的社會救助網絡實現對流浪兒童犯罪的綜合治理。本文指出防治流浪兒童犯罪必須構建一個以制度為中心的,多機構互動合作的,包括立法、司法、社會工作等內容的完整體系。
關鍵詞流浪兒童 犯罪 社會福利
中圖分類號:D9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051-02
一、引言:流浪兒童犯罪——刑事司法問題抑或社會救助問題
據民政部門統計,我國約有15萬人次的流浪兒童。如果考慮隨父母外出務工、處于隱性流浪狀態的街童,實際人數則遠遠超過30萬人。①國內外研究成果顯示,流浪兒童容易為了金錢、娛樂刺激或受環境影響、被他人引誘而實施犯罪,包括盜竊、吸毒和販毒、賣淫、加入黑社會組織等。同時,他們大多數又處于學齡期,失學、輟學情況嚴重,解決問題和就業謀生的能力不能得到適當培養,成長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對其自身的生存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增添了不安定因素。我國目前對于流浪兒童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關于流浪兒童犯罪的專項研究更加少見。實踐中,政策制定者沒有能夠認識到流浪兒童區別于一般兒童的特殊性,缺乏針對這一特殊群體犯罪的專門處遇措施。司法部門往往將流浪兒童犯罪與一般未成年人犯罪等同視之,習慣于采用單一的刑事司法手段解決問題。兒童福利機構也未能充分介入流浪兒童犯罪問題,導致預防和矯正機制不足,相當比例的流浪兒童在犯罪的泥潭中愈陷愈深。
兒童既是人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性時期,又是身心脆弱和最易受到傷害的依賴時期。確保兒童在幸福、關愛和完整的氛圍中身心健康成長,是所有兒童工作的主線和基本目標。流浪兒童作為與家庭、社區關系斷裂的特殊群體,受到不良生活經驗的影響,產生扭曲的人格和價值觀念,同時也因為缺乏正常的知識教育而處于不利地位,比一般的兒童有更多的成長需要,需要較多的社會資源來協助其正常成長。1989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20條規定:“暫時或永久脫離家庭環境的兒童,或為其最大利益不得在這種環境中繼續生活的兒童,應有權得到國家的特別保護和協助。”因此,防治流浪兒童犯罪絕非單純的刑事司法問題,單靠刑事手段難以達到預防和矯正犯罪的目標。我們應當將這一問題納入社會福利的范疇,依靠廣泛的社會救助網絡實現對流浪兒童犯罪的綜合治理。
二、流浪兒童犯罪成因分析——與一般兒童群體的區別
(一)家庭支持功能的弱化
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基本單位,也是影響個人人格形成的最初場所。許多研究指出,在影響青少年的犯罪行為的因素中,家庭互動、家庭結構、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家庭氣氛等都和青少年的犯罪有所關聯。流浪兒童的家庭普遍處于不正常狀態,家庭的冷淡疏離或沖突是直接導致兒童出走流浪的誘因之一。臺灣地區學者姚淑芬的實證研究指出,臺灣少年離家出走的關鍵因素中,涉及家庭的包括:一是家庭不溫暖。二是父母虐待。三是家里經常沒有人在家,尤其是父母經常不在家。②這樣的家庭顯然不能為流浪兒童的成長提供必要的支持,反倒造成了對他們社會化能力的損害,傷害了他們的精神感情,并使他們在進入流浪生活之后出現反社會的行為,直至犯罪。
(二)流浪兒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犯罪除了外在因素的影響之外,也是犯罪者理性選擇的產物。一般犯罪理論認為,犯罪者缺乏評估行為長遠痛苦的能力,可稱為“低自我控制”。低自我控制是不良或無效的社會化所導致。國外學者認為,盡管先天特質會影響社會化的效果,但是無論每個人的特質如何,都有社會化的可能,而家庭的養育、訓練與學校的教育,是形塑個體成為社會人的最主要媒介。③一般兒童生活在家庭和學校構成的生活空間中,來自于父母和學校的監督與規訓都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而流浪兒童生活在邊緣性社會空間,支撐和庇護他們的社會關系和福利喪失,流浪生活空間中也沒有兒童社會化所必需的事物和可供支配的機制與條件,就經常容易造成自我控制能力的低下。
(三)“流浪文化”對兒童的不良影響
“流浪文化”是指流浪生活特有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和在這些方式中產生的生活信條、信念特性和價值態度。流浪文化對兒童的不良影響是結構性的,表現在將兒童從主流社會文化體系中剝裂下來并及時給予不正當價值;讓兒童只去追求刺激性的行為、生活與事物,沒有對將來的社會性和個人性的理想與抱負;減少和喪失著兒童對他人情感、角色和需求的自覺理解能力、愛護意識和互為結果的交互行為能力;使兒童生活物質獲取與消費方式不當和過度的掠奪型與邊緣型,將其心理意識形成內閉型、隔斷型和排他型。在流浪文化中,兒童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面積和相當深度的人格解體。④再沒有道德、法律、秩序、規則可以束縛這些流浪兒童,他們處于一種“失范”的狀態中,以反叛和對抗行為背離原有的生活狀態,犯罪成為一種“正?!钡纳孢x擇。
(四)成年人犯罪團體的引誘和脅迫
處于流浪狀態的兒童極易為成年人犯罪團體所利用。他們通過誘騙、收買、分贓、脅迫等方式操縱和控制兒童的行為,使兒童的日常生活完全為犯罪行為和犯罪技能所包圍,甚至對犯罪團體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以在團體中取得的“成就”為榮。例如,在某些城市存在成年人罪犯利用兒童實施盜竊的現象。成年人犯罪團伙以金錢利誘或脅迫的方法控制一定數量的流浪兒童,形成固定的盜竊作案模式:由幼年的流浪兒童實施盜竊,年長的流浪兒童負責掩護和轉移贓物,成年人負責銷贓。即使成年罪犯被抓,流浪兒童也將被其他的盜竊集團接納,成為“職業扒手”。⑤因此,如果不改變將流浪兒童推向犯罪體系的情境因素,他們的犯罪行為就很容易因為受到成年罪犯的影響而不斷發生。
(五)流浪兒童間的相互影響
人際交往理論認為人之所以會互相喜歡而聚集在一起,是因為彼此的相似性,也就是說有相同特質的人會因為彼此的特質相似而相互吸引成為朋友。流浪兒童處于相似的生活狀態之中,具有相同的生活經驗,自然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相似的個性和行為模式。如果流浪兒童群體中有犯罪經驗的人較多,新加入者將受到團體文化和團體壓力的影響,犯罪行為的產生就難以避免。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大多是害怕自己所屬的流浪團體非難,或是為了要獲得團體的贊同,增加團體對自己的喜歡程度,讓自己有成為團體中一分子的感覺,有的則是跟隨團體的決定而行動。如果這個團體能持續滿足流浪兒童的需求,而他又無法找到其它可替代的支持團體時,他要離開犯罪的流浪團體似乎就更難,再次犯罪行為的發生也就是可預測的。
三、對策和建議:建立多層面、多機構協作救助機制
(一)立法層面——救助流浪兒童專門立法
實現對犯罪流浪兒童的救助首先需要制度層面的保障,必須通過專門的立法加以規定。我國的未成年人犯罪立法中沒有對未成年人犯罪分流處遇的規定,對犯罪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的規定也不清晰。聯合國有關少年司法的三個國際準則所確立的“不把犯罪少年放在司法系統處置的原則”在我國還沒有得到充分執行,在對犯罪未成年人的處置上我們的措施還不夠多樣化。⑥目前,我國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僅有199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199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各地制訂的辦法、條例等。這些立法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沒有形成法律體系,同時也缺少規定具體、操作性強的針對流浪兒童的專門立法。按照我國參加的聯合國《兒童權利保護公約》的規定,我國有義務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盡量實現與國際性規范的接軌,因此通過加強立法促進對犯罪流浪兒童的司法保護在我國是當務之急。
(二)司法層面——引入恢復性司法理念
未成年人恢復性司法是指利用調解、協商的方式處理未成年人的犯罪問題。它是一種由未成年人犯罪各方利害人共同參與犯罪處理活動的司法模式,強調的是恢復和整合因犯罪和被害造成的社會關系的破壞,恢復原有和諧的社會關系和秩序。在世界范圍內,近年來對未成年人犯罪已由“處罰主義”逐漸轉化為“保護主義”,對未成年犯罪人的處置以教為主、以罰為輔,除重大犯罪外,一般以實施保護性管訓處罰為原則。然而,在我國目前的少年刑事司法中,卻沒有充分體現對未成年犯罪人的保護處置原則。我國有50%的少年犯被判處監禁刑,而在德國只有4%的少年犯被判處監禁刑,日本的比例更低,只有1%。⑦實踐證明,單一的監禁措施對于流浪兒童犯罪基本上是無能為力的,反倒可能將流浪兒童從身體和心理上與社會隔離開來,割斷他們與社會各種支持性因素的聯系,加大他們回歸社會的難度和再犯的幾率。因此,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審判和刑事處罰并不是根治流浪兒童犯罪的有效辦法,只有在司法過程中很好地分析流浪兒童犯罪的原因,尊重他們的各項權利,盡量采用非監禁的辦法糾正他們的過錯行為,如賠償損失、社區勞動等,才能有效地預防再次犯罪的發生。
(三)社會工作層面——加強對犯罪流浪兒童的救助保護工作
社會福利機構應該加強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司法行政機關、婦聯、學校、社區等單位的協作配合,以建立反饋聯系制度等各種形式進行信息溝通,充分發揮各機構的職能優勢,共同做好保護流浪兒童的工作。首先,各未成年人保護機構和組織應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全面加強家庭教育、親子關系教育,改善家庭關系,從源頭防止流浪兒童的出現。其次,社會福利機構應當做好犯罪流浪兒童的救助和管理工作。流浪兒童的管理應與成年流浪者相分離,加強場所安全保護措施,保障流浪兒童的人身安全和生命安全。同時,應對犯罪流浪兒童加強教育,從思想上轉變其認識偏差,加強矯正和管教工作,由專門的社會工作人員負責其生活,定期了解其思想狀況。最后,各機構應聯合做好回歸安置工作,使流浪兒童及時融入主流社會關系。
注釋:
①張齊安,楊海宇.中國流浪兒童狀況和救助對策.中國社會福利.2002(9).18-21.
②孫瑩.兒童流浪行為分析及其干預策略.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6).25.
③曾培芳.我國青少年犯罪預防和矯正理論與實踐模式的整合——以社會控制與社會支持為視角.江西社會科學.2007(12).173.
④趙維泰.關于中國流浪兒童問題的調查分析.中州學刊.2005(4).99-101.
⑤唐海娟.被“放鷹”的流浪兒童.法律與生活.2005(11).51.
⑥席小華.犯罪流浪兒童的司法保護.當代青年研究.2004(6).39.
⑦湖南省長沙市人民檢察院公訴處.關于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檢察工作開展情況的調研報告.人民檢察.2003(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