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孝暉 鄭金藕
摘要國家賠償法實施的十四個年頭中,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家不當行為給個人造成的損害,使得社會秩序能夠在良性互動中不斷向前發展。但是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國家賠償法已經不足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為社會各界所詬病,本文對此試作簡要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刑事訴訟 國家賠償 不當行為
中圖分類號:D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062-02
一、現行刑事賠償程序存在的缺陷
我國1995年實施的國家賠償法確立了刑事賠償制度,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司法權的濫用,規范了刑事訴訟程序。但是就國家賠償法來看,對刑事賠償程序的規定只有區區的五條,且條文規定簡單、粗糙,程序籠統,缺乏規范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不利于國家刑事賠償制度的效能發揮。
(一)賠償請求人權利實現困難,請求賠償道路困難重重
《國家賠償法》第二十條規定: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違法確定成為刑事賠償程序的前置階段和先決條件。我國刑事賠償采用的是違法歸責原則,賠償的前提是損害系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產生,但對于違法如何理解,沒有明確的客觀、公正、統一的衡量參照體系,加之賠償請求必須先行確認的原則,導致違法的標準完全取決于賠償義務機關即侵權機關的自行判斷,這就嚴重違反了“任何人不得為自身利益的法官”的司法中立性原則。在這種情況下,其實就等于賦予賠償義務機關獨享刑事賠償的啟動權,受害人能否獲得刑事賠償,起命運結局如何,完全取決于侵權機關的單方意志,①賠償請求人從刑事賠償程序的開端就不得不面臨艱難的抗爭。
(二)賠償范圍狹小,不能有效彌補刑事司法程序所造成的損害
國家賠償法對刑事賠償范圍采用的是列舉方式,主要包括侵犯人身權的賠償和侵犯財產權的范圍。賠償范圍過于狹窄的主要指冤獄賠償。國家賠償法規定的冤獄賠償是指第十五條第(二)項中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幾個問題的解釋》中第四條規定“根據賠償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判處管制、有期徒刑緩刑、剝奪政治權利等刑罰的人被依法改判無罪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賠償請求人在判決生效前被羈押的,依法有權取得賠償。”這就意味著國家只承擔冤獄中的被羈押的人身自由損害方面的賠償,而對于其他的政治權利的損害、名譽損害等不予考慮。對受刑者而言,刑罰所帶來的不單純是羈押,相伴而來的還有直接針對其人格的社會負面評價。對受刑者人格的否定,必然使受刑者名譽及聲譽受到損害,產生精神上的損害。但是高法的這一解釋無視刑罰所產生的客觀精神層面的損害,有悖于矯正正義的實現,不能有效彌補冤獄帶給被害人的損害。
(三)賠償標準過低,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國家賠償法》第二十六條規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該規定是國家賠償法針對人身損害方面規定的賠償標準。簡單地將羈押一日等同于日平均工資所代表的價值,顯然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人身自由是人的各項權利中最為重要的權利,羈押所帶來的不僅僅是限制了受害人的人身自由,同時也將受害人社會適應性降到最低,簡單地計算羈押一日等于上年度日平均工資,這只能帶來計算上的便利,無法彌補受害人因此而喪失的獲得更優質生活機會,這還僅僅是由于羈押所帶來的損害的一部分。
二、刑事賠償程序缺陷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刑事賠償程序自身設置不合理
刑事賠償程序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一種特定的事后監督程序,現有的國家賠償法將此種監督程序的主體設置為被監督者本身。如確認程序,實質上是將監督的權利交給了被監督者本身,由此導致刑事賠償的最終結論無法獲得公眾認同,公正性無從談起。此外,現有國家賠償法對確認的期限、不予確認情形的處理未作明確規定,使得賠償義務機關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采用無限期或者不予確認的拖延方式打法律的擦邊球,令諸多受害者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而作為刑事賠償程序的最終裁決者的賠償委員會,實行的是一裁終局制,這就意味著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均沒有相應的訴訟權利,也沒有上訴和要求復審的權利,剝奪了賠償請求人通過訴訟程序獲得救濟的可能,這與司法終局性原則相背離。
(二)刑事訴訟價值取向偏重社會保護
刑事訴訟價值的本意而言,是指為一定社會所認可的、在刑事訴訟程序立法和司法中應當滿足和實現的特定利益,其追求的基本表現形態有兩個方面:一是安全價值或懲罰犯罪的價值,即保障社會和社火多數成員不受各種犯罪行為的侵害,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安全。二是自由價值或保障人權的價值,即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權利不受國家權力的非法干預和侵犯。②就刑事賠償程序而言,要求公民在遭受刑事損害時承擔一定程度的犧牲,容忍司法機關為行使職權而產生的侵犯,只有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職權行為存在較大的可責性時,國家對司法機關的職權行為承擔矯正責任,即賠償責任。司法實踐中,安全價值或者說懲罰犯罪的刑事訴訟價值傾向性較為突出,最為明顯的是在司法實踐領域中普遍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的做法。隨著法治的不斷發展,近年來,對程序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不可否認,作為保障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的程序性規定,時不時的被忽視,此種忽視反映到國家賠償立法上,就形成了國家賠償責任要求可責性較大時才承擔責任。
(三)法律思維重刑輕民傳統依然嚴重
數千年封建社會所形成價值取向側重國家本位,忽視個人權利,反映到法律思維層面即重視刑事法律,忽視民事規范,以刑統民。現實層面上,依然強調打擊犯罪。對在打擊犯罪過程中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所采取的某種程度上的刑事司法侵權行為能夠得到國民的容忍,對犯罪打擊不力的行為則難以接受。“罪犯”不僅僅是法律上的稱謂,同時也是社會各個生活層面對違法亂紀行為人的評價,此種評價一旦形成,往往會認為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對其采取的某些過度的行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是打擊犯罪、保護社會的必要手段。在國家賠償法中的反映則是賠償標準簡單地以日工資為標準,羈押一日算一日的工資;對精神損害、間接損害不予考慮,只賠償物質損害和直接損害。
三、刑事賠償程序的完善
(一)確立“有損害即有賠償”的結果責任原則
現行國家賠償法對錯誤拘留、錯誤逮捕和冤獄實行的是違法歸責責任原則,這在國家賠償法第二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均予以了明確。所謂違法歸責原則,是指界定賠償范圍的客觀依據是法律規范,即不管實施侵權行為者主觀心態如何,只要其違反了法律所規定的義務,國家就必須承擔賠償責任。實踐中,違法歸責責任原則最大的缺陷在于縮小了刑事賠償的范圍。而結果責任原則則要求無論追訴、審判者在行使國家公權力事主觀上是否有過錯以及行為是否違法,只要客觀上發生了侵害公民權利的后果,國家就必須承擔對受害者的賠償責任。③在刑事訴訟領域實行結果責任原則是與刑事訴訟本身的特點相一致的。首先,刑事追訴程序錯誤發生的高度蓋然性決定了實行結果責任原則是維護刑事訴訟動態平衡的有效手段。刑事訴訟程序懲治犯罪主要依靠對證據的認定,對證明犯罪事實的證據采信必須依靠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主觀判斷性,司法工作人員認識能力的有限性與犯罪事實認定的漸進性,決定了刑事追訴程序中發生錯誤的蓋然性較高。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并不一定涉嫌違法取證,也就不存在國家賠償法中規定的違法拘留、違法逮捕等情形,從而導致被錯誤拘留、錯誤逮捕甚至錯誤入獄的受害人無法得到公正的補救。其次,受害人維權道路艱辛也決定了實行結果責任原則有助于補償受害人損失。當前,我國刑事訴訟領域存在高羈押率。追訴后,特別是被判刑后,所影響的不僅僅是被告人一人,對被告人子女讀書、就業等均會產生一定影響。受害人的維權行為,往往由于賠償義務機關借口審查追訴行為的違法性等原因,導致久拖不決,給受害人造成二度傷害。采用結果責任原則就不存在上述問題,只要有錯誤拘留、錯誤逮捕、錯誤入獄等損害,受害人在要求國家賠償時,賠償義務機關無需查明追訴機關、審判機關是否違法,而只需決定賠償的額度,減少了中間環節,使受害人的損失能夠得到迅速的補償。
(二)取消確認前置程序
違法確認程序的存在,意味著需要確認的除了侵權事實的存在外,重點是確認刑事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是否存在違法行使職權的事實。從國家賠償法第一條和第二條分析,可見確認的側重點在后者,也就是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這樣一來,確認程序對于受害人而言存在的意義就不大了。受害人首要解決的是賠償問題,是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給自身帶來的損害能否得到彌補的問題。其次,從現行國家賠償法所規定的賠償項目來看,主要是違法使用警械、錯拘、錯捕、錯判。確認的事項也無非就是這幾項,從中文的含義來看,錯的對立面是正確,因此也可以說,確認的事項是拘留是否不正確、逮捕是否不正確、判決是否不正確,除了違法使用警械強調了“違法”之外,其余三項目均側重在是否正確的問題。可以說,確認程序的存在意義不大。最后,從國家賠償法的設立目的來看,應當是旨在賠償受害人因國家機關的不當行為所遭受的損失,而非糾正國家機關行使職權的不當性,后者只能是國家賠償法的一個“衍生產品”。如此一來,錯誤拘留、錯誤逮捕、錯誤判決的確認前置程序就顯得多余。這三項實質上是指同一件事,即是否錯誤羈押,是否錯誤的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司法實踐中,違法是導致錯誤羈押的一個原因,但其他導致錯誤羈押的原因依然存在,這是由于刑事訴訟本身的證據真實決定的。是否違法就不應當成為國家賠償法關注的重點,而應當著重關注被侵害方能否得到賠償。
(三)建立單一的賠償義務機關
根據現行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賠償義務機關主要有四種情形:一是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作出拘留決定的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二是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作出逮捕決定的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三是再審改判無罪的,作出原生效判決的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四是二審改判無罪的,作出一審判決的人民法院和作出逮捕決定的機關為共同賠償義務機關。就國家賠償法的本質而言,固然是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但更重要的是彌補因公權力不當行使對受害者所造成的損害。從受害者的角度而言,迅速、便捷地得到補償遠遠要比規范權力行使重要的多。目前,多頭賠償義務機關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給受害者的索賠設置了障礙。特別是當索賠涉及多個部門時,往往出現互相推諉的現象。此外,各部門對法律的理解存在爭議,對法律的具體運用存在不同解釋,也易造成法治的不統一,出現同樣情況不同處理的現象。單一的賠償義務機關則有利于受害方索賠的順利進行,避免不必要的司法資源浪費。
注釋:
①吳輝.刑事賠償程序的反思與構思.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版.第192頁.
②黃永盛.刑事訴訟法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頁.
③甕怡潔.我國刑事賠償制度歸責原則反思.河北法學.2008(12).第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