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曉晴 趙增田
摘要我國的刑事簡易程序無法完成案件分流,有效配置司法資源的任務,無法體現各方主體利益衡量的結果,我們應當依據各方主體利益衡量的基礎上對我國的刑事簡易程序進行有效構建。
關鍵詞刑事簡易程序 簡易程序 利益衡量
中圖分類號:D9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064-02
一、我國刑事簡易程序現狀的評析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我國刑事訴訟程序分為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普通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或自訴人提起自訴的刑事案件進行審判的程序;簡易程序是相對于普通程序而言的,指第一審程序中的基層人民法院在審理簡單輕微的刑事案件時適用的相對簡化的程序。但在立法和實踐中簡易程序存在諸多問題。
(一)缺乏足夠的主體參與性
我國刑事簡易程序的啟動完全由檢察院建議和法院決定,未賦予被告人簡易程序選擇權以及被害人程序否決權。這實際上剝奪了當事人的程序參與權,違背了程序自治原則。這種由檢察院、法院決定簡易程序適用的規定與有關國際通行的保障被告人程序參與權的做法相去甚遠,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被告人并未真正擁有程序主體資格,在相當程度上仍然是司法機關處置的客體;而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沒有保障被害人的程序否決權,不符合對被害人權益進行保障的要求。同時,因為缺乏足夠的程序參與權,當事人可能對訴訟的結果不服,不利于判決的最終執行,不利于社會關系的恢復。
(二)缺乏對權利經濟的有效保障
主體參與不夠在某種程度上還因為我國司法機關將簡易程序視為簡化公權力行使機制的手段,視作降低國家的司法成本的措施,而忽視了對當事人權利經濟的追求,沒有從當事人的權利行使便捷、迅速方面思索簡易程序的設立目的和具體規則。刑事訴訟中追求權力經濟的著眼點是司法運行成本的節約,其目的是為了保障訴訟的迅速、便捷;而權利經濟的著眼點應當是保障當事人訴訟的經濟化、便捷化。而我國刑事簡易程序的設立是以權力經濟為出發點的,這從刑事簡易程序的啟動主體被限定為檢察機關和法院可以看出。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的刑事簡易程序不具備相對經濟的品質,不符合各方主體利益衡量的結果。為了保障刑事訴訟目的的有效實現,應當在對案件進行分流的基礎上,以實現相對經濟的刑事簡易程序的目標為指導,結合簡易程序中各方主體的利益衡量過程對其進行重構。
二、刑事簡易程序設立的原則
根據正義性、經濟性的要求,我國的刑事簡易程序的設置應當符合以下原則:
(一)符合基本的正義要求
雖然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正義的實現途徑不再是刑罰與服從,而是社會關系的良性互動;正義的評價標準不是有罪必罰,而是被加害人所破壞的社會關系是否得到修復;在尊重當事人自主選擇的基礎上采用的程序可以有效保障當事人的自我正義。但是訴訟公正是刑事訴訟的首要價值,具備良好品質的刑事簡易程序應當是在保障基本正義基礎上對訴訟經濟的最大限度的追求。雖然刑事簡易程序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刑事普通程序的簡化,但是當事人權利不能簡化,應當切實保障當事人在刑事簡易程序中的權利。
(二)明確規定不同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
對于不同的刑事案件,采用不同的刑事訴訟程序進行處理,有利于訴訟經濟;同時根據各方主體的利益衡量進行多樣化、類型化的刑事簡易程序的構建體現了對權利經濟的追求和保障。但是,如果不明確各種程序的適用范圍,將可能造成對犯罪嫌疑人的訴權造成損害。
(三)立足權利經濟,明確訴訟當事人的程序啟動權
在刑事訴訟程序的選擇過程中,不僅要做到國家公權力行使的經濟化,而且要保障訴訟當事人的權利經濟化實現。因此在刑事簡易程序的啟動上不僅要賦予公訴機關以程序啟動權,而且要賦予犯罪嫌疑人以程序啟動權。不僅要尊重司法機關的利益選擇結果,而且應當尊重當事人的利益選擇結果。因此,如果刑事公訴機關建議適用或者是法院決定適用刑事簡易程序時,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同意適用刑事簡易程序,則不應當適用刑事簡易程序,即應當賦予當事人以程序否決權。
三、刑事簡易程序的具體設置
(一)審前程序的分流設置
刑事訴訟程序不僅僅包括審判程序,更包括從偵查階段即開始的審前程序。大部分的司法資源主要應用于偵查和起訴階段,這樣的快速起訴制度可以有效降低司法資源的消耗。應該在案件進入實際審判階段之前對其進行“截流”,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訴訟的效率,節約司法資源。而且從利益衡量的角度來分析,一旦當事人進入刑事訴訟程序即開始利益衡量了,不斷分析自己的訴訟成本,因此我們應當從審前階段入手對刑事訴訟進行程序分流的設計。
1.在建構檢警一體化的基礎上完善偵查程序的簡化
如前所述,應當從刑事偵查程序開始即設立分流程序。偵查階段的分流主要可以集中在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案件上,可以允許偵查機關在移送審查起訴時建議檢察機關不起訴,使案件不必進入審判階段即可解決。
但是在偵查階段,公安機關肩負著破獲案件,維護社會秩序的重擔,在偵查的過程中很難對案件是否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做出客觀定位。需要檢察機關的指揮,并接受法院的審查。在我國刑事訴訟中,除特定案件以外,主要由公安機關負責進行偵查,檢察機關于公安機關之間屬于一種雙向監督的關系。而在刑事訴訟中警察權始終是一種次生性的輔助權力,而不具有自主和自治性,①應當是從屬于檢察權,公安機關在偵查階段應當受到檢察機關的指揮,并受到法院司法審查的機關。這樣才能防止偵查階段警察權的恣意,也必將有利于偵查階段簡易化分流的進行。
2.起訴階段的分流設置
從立法和司法實踐的狀況來看,我國起訴階段的程序分流機制中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起訴階段的程序分流形式僅限于酌定不起訴制度,形式過于單一。程序的分流設立的越早越容易分化刑事審判程序的案件壓力,因此除了要在偵查階段設立簡易分流程序,在起訴階段同樣是一個關鍵的截流階段。筆者認為根據之前的案件分類,對于情節輕微、危害不大的案件,檢察機關可以采用酌定不起訴制度來分流;對于情節較輕,危害不大,且犯罪嫌疑人認罪的案件,可以設定刑事速決程序。即允許檢察官在衡量案件的社會危害程度以及衡量案件對于公共利益的影響的基礎上對案件進行全局判斷,如果案件情節較輕,對公共利益影響不大,則可以由檢察官向法官建議適用的刑罰,從而徑行判決,不再進入刑事審判程序。同時如果滿足暫緩起訴的條件,對于這一類案件可以適用暫緩起訴來進行分流,暫緩起訴的適用以犯罪人承認其犯罪行為并同意履行相應義務為前提,如對被害人的損失進行補償、參加一定的公益活動或者提供一定的勞務。暫緩起訴僅具有暫時中止訴訟的效力,是否最后終結訴訟往往取決于犯罪人對特定義務的履行,如果犯罪嫌疑人認真履行義務,真誠悔過,檢察官即做出撤銷案件的決定,終結訴訟;如果犯罪嫌疑人沒有履行或者沒有完全履行相應的義務,檢察官即提起公訴。
(二)審判程序的簡單構造
當前我國已經設立了兩種刑事簡易程序來完成刑事審判階段的案件分流,即《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簡易程序以及兩高一部頒布的《意見》規定的當事人認罪而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在經過審前程序的截流之后,進入審判程序的案件如果全部依靠我國當前規定的刑事簡易程序和刑事普通程序進行解決,仍然無法滿足訴訟經濟和當事人的權利經濟的要求。如很多案件事實清楚,犯罪嫌疑人無異議,本應適用刑事簡易程序解決,僅僅因為刑罰可能在3年以上,而無法適用刑事簡易程序,導致訴訟的不經濟。或者即使當事人對案件事實有異議,但是為了降低訴累,在進行利益衡量之后選擇適用簡易程序時會出現當前的刑事訴訟程序設置無法滿足當事人要求的矛盾。多元刑事簡易程序的設立有利于分流刑事審判程序的壓力,從而實現訴訟經濟,保障權力經濟與權利經濟的實現。筆者主張依據案件的分類結果對審判階段的刑事簡易程序做出如下設置:
1.設立認罪協商程序
即對于情節較重、危害較大、但當事人做出有罪供述的案件,可以依據認罪協商的形式來解決案件糾紛。對于這類案件,公訴機關可以與犯罪嫌疑人進行協商,確定刑罰的大小,然后將協商的結果提交法院,由法官裁定協議是否處于自愿,并審查犯罪嫌疑人已經知悉自己的權利義務。在此過程中,刑事被害人擁有程序否決權,即當被害人否決適用認罪協商程序時,不得適用認罪協商程序。
2.完善簡易審判程序
對當前的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簡易審進行完善、改革,將其應用在情節較輕,危害不大,犯罪嫌疑人做出無罪答辯的案件以及情節較重、危害較大,當事人沒有做出完全的有罪供述的案件中。筆者認為在這些案件中,刑罰的范圍應當界定在5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在這類案件中,當事人進行利益衡量后可能選擇適用簡易程序,應當賦予其程序啟動權;同時在訴訟中應當賦予當事人以完善的程序訴訟權利,如保障其辯護權等。
四、刑事簡易程序的監督與救濟
刑事簡易程序對刑事犯罪案件進行簡易化偵查、起訴和審理,在此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司法機關為了追求破案率,單純追求糾紛的迅速解決而忽視對當事人合法的權益的保護,從而侵犯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因此有必要對此進行監督和控制。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控制:第一,賦予當事人以充分的否決權。每個理性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斷者,在對自身利益進行衡量之后,當事人應當有充分的權力去決定是否適用刑事簡易程序處理自己的案件。第二,嚴格確立在法院的司法審查權。在審前程序中,如果適用速決程序或者酌定不起訴、暫緩起訴等制度來解決刑事審判則應當由法院對此過程進行司法審查以維護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的權利。第三,應當充分接受社會公眾和輿論的監督。因為刑事犯罪案件涉及到對社會公共秩序的破壞,因此適用刑事簡易程序也應當接受社會公眾和輿論的監督,這樣才有利于訴訟公正與經濟的實現。只有設置完善合理的監督程序才能保障刑事簡易程序的合理運行,實現刑事訴訟公正與效率的雙重價值目標。
在刑事簡易程序中犯罪嫌疑人的訴訟權利已經受到了很多限制,因此在刑事簡易程序的上訴程序中應當充分保障其訴訟權益,因此筆者并不主張對于刑事簡易程序的上訴程序再行簡化,而應當賦予犯罪嫌疑人接受完整審判的權利。但是對于沒有判決當事人實際刑罰的案件,應當限制犯罪嫌疑人的上訴權,這也是對訴訟資源的節約。通過限制性規定,對一些案情特別輕微,并且證據確實、充分的,沒有判處實際刑罰的案件禁止上訴,有利于實現有限的司法資源更合理的配置和節約。
注釋:
①萬毅,何永軍.司法中公正和效率之關系辯證——兼評刑事普通程序簡易審.法律科學.2004(6).第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