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博文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加入了一些保護人權的國際公約,在刑事訴訟領域,被告人的權利保障愈來愈受到重視,這對于消除封建社會遺留的將被告人當成被追訴客體的理念、推進我國的司法文明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另一方面,對于被害人權利的保障卻相對滯后,這對于受害人來說是十分不公平的,本文擬就被害人在訴訟中地位的變化、被害人權利保障的意義以及保障被害人權利的制度完善進行論述。
關鍵詞刑事被害人 被害人 權利保護
中圖分類號:D9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081-02
一﹑被害人訴訟地位的變化
(一)被害人訴訟地位的式微
從遠古社會到現代代社會,隨著社會形態的和刑事法律的變化,被害人的法律地位也在不斷地演變,但是從整個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的發展趨勢來看,刑事被害人的訴訟地位并沒有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得以提高,反而不斷地下降。
在原始社會,尚無法律制度來解決人們之間的糾紛,更沒有刑事犯罪與民事侵權的區分,國家觀念尚未出現,任何我們現在稱之為“犯罪”的行為在當時都被認為只是對個人利益至多是氏族利益的侵犯,而且都是由氏族全體成員或氏族之間解決。這便是人類對犯罪的最原始的解決方式:血的復仇。血的復仇表現為血親復仇與血族復仇兩種方式,血親復仇適用于氏族內部,而血族復仇則適用于不同氏族之間,而且伴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氏族內部的聯系開始松弛,而氏族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血的復仇為“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同態復仇所替代。后來隨著人們之間交往的加強,貨幣的出現,同態復仇又為贖罪所替代。不過無論是血的復仇、同態復仇或是贖罪,都是由被害人及其近親屬或由被害人所屬的部落實施,被害人處于懲罰的執行者的地位。①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出現,刑罰權被認為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罪犯的懲罰權由私人、氏族轉移到國家,不過這一時期,刑事被害人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很多刑事案件都是由被害人來啟動的。
隨著國家權力的進一步擴展以及人們對于刑事案件的性質的認識變化,即刑事犯罪不僅僅是對刑事被害人個人利益的侵犯,更重要的是對國家、社會利益的侵犯,刑事犯罪的追訴權也逐步由被害人轉移到國家,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往往只是充當一個證人、旁觀者的角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來,刑罰文明的理念興起,刑事被告人的訴訟權利保障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不少國家將刑事被告人的權利寫入憲法,賦予其憲法保障。相比較而言,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障被忽視,刑事被害人在訴訟中成為了“被遺忘的人”。
(二)刑事被害人的“再發現”
二戰之后,對刑事被害人缺乏足夠的保護的現狀不斷地遭受批評,“美國社會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刑事司法就是對罪犯的公正(Criminaljusticeisthejusticeforcrimina1)。二戰之后,‘大多數人擔心遭受犯罪侵害遠遠甚于擔心遭受不公正逮捕和監禁這一事實引發了社會各界對犯罪被害人的重視。”②對于刑事訴訟制度設計的天平不斷地往被告人一方傾斜、而對于刑事被害人相對忽視的狀況,學界也進行了反思與批判,從而“掀起了一場‘重新發現犯罪被害人(TheRediscoveryofCrimeVictims)的運動”。③對于刑事被害人的保護與救濟,被認為是國家與社會的責任。犯罪被害人學也得以產生、發展,除了相關學術著作的出版外,還成立了世界被害人學會。
與此同時,在歐美國家掀起了一股保護刑事被害人的社會運動,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是法律與秩序運動、婦女運動、民權和公民自由運動,這些運動對于加強全社會對刑事被害人的關注、促進刑事案件中被害人與被告人訴訟地位的平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立法方面,西方國家通過對刑事被害人的訴訟參與權的完善與保障,確立國家對刑事被害人的補償制度,將刑事被害人的權利納入到法律甚或是憲法的保護范圍之內。
二﹑被害人權利保護的意義
(一)有利于刑事訴訟中被害人與被告人地位的平等
在刑事訴訟中,刑事被告人一方面臨著強大的國家機器的控訴,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為了保證刑事訴訟過程的合理、公正,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化解刑事被告人對社會的不滿,現代各國在其憲法和刑事訴訟法中明確了刑事被告人包括會見律師權、辯護權、沉默權等的一系列權利,與此同時,國際社會通過一系列保護被告人權利的國際條約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各國及國際社會在保護被告人權利方面所做的努力對于促進司法文明、保障人權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一味單方面強調被告人權利的保護,而忽視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其導致的后果是被告人與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地位的失衡,使作為遭受損害一方的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處于弱勢地位,這顯然與刑事法律的矯正機制相違背,不符合法律的公平正義原則。在強調被告人訴訟權利保障的同時,在制度上給與被害人更多的訴訟權利保障,才能構建起各方力量相對平衡的訴訟機制。
(二)有利于疏導、化解刑事被害人的不滿仇恨情緒,防止二次犯罪的產生
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人身權利或經濟權利受到了侵犯,他們對于罪犯一般都有一定的不滿或是仇恨情緒,部分被害人甚或會產生報復念頭。刑事司法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合理疏導、化解被害人的這種仇恨心理,否則被害人可能會用私人的力量來復仇,一個刑事犯罪可能會引發一連串的罪犯,社會的穩定都無從談起。
(三)有利于增強刑事被害人同犯罪作斗爭的信心與勇氣
刑事被害人作為犯罪的受害者,一般來說都是有懲罰罪犯的愿望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受害者出于對罪犯報復的恐懼以及出于其他方面的考量,不敢或者不愿向司法機關舉報犯罪,而被害人的舉報往往是偵查機關啟動偵查工作、獲取案件線索的重要來源,一些連續性的犯罪往往就是由于被害人不敢或不愿舉報使得司法機關未能及時阻止犯罪,給社會帶來了更大的危害。而加強對刑事被害人的保護,可以消除被害人在舉報犯罪方面的顧慮,增強其通過法律手段來懲治犯罪、維護自身合法權利的信心。
三﹑完善我國刑事訴訟中被害人權利保護的幾點建議
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制度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不夠,主要表現被害人的訴訟程序參與程度不夠和對被害人的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筆者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完善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
(一)建立被害人量刑建議制度與法律援助制度
被害人作為刑事犯罪的受害者,有著懲罰犯罪者的強烈愿望。在刑事訴訟過程中,被害人關心的不僅僅是對被告人定了什么罪,更重要的是對被告人判了何種刑罰、刑期如何。在我國現行的刑事司法制度中,被害人對于法院最終判處被告人刑罰的影響很有限,基本局限于被害人陳述,而被害人陳述作為刑訴法定證據之一,從法律上講與證人證言擁有同等的效力。這實際上導致了被害人與作為旁觀者的證人的陳訴在影響量刑方面無本質區別,也就是將被害人置于于證人同等的訴訟地位,這是十分不合理的。
建立被害人量刑制度,就是要使法院在判決被告人刑罰前聽取被害人的量刑建議,從而使被害人能夠有效地表達其對犯罪者的懲罰愿望。具體來說,“在公訴案件中,人民檢察院在決定提起公訴時起,人民法院在發出開庭通知時,都應當告知被害人有量刑建議權;在自訴案件中,人民法院從受理案件時起,應當告知被害人有量刑建議權”。④在法庭庭審過程中,在被告人最后陳訴后增設一個被害人陳述階段,在這一階段,被害人可以就犯罪對自己造成的身體、經濟和精神損失進行陳訴,并可以提出對被告人判處何種刑罰、刑期如何的建議。法院應當在判決書中闡明是否采納或在多大程度上采納被害人的量刑建議并且說明理由。
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已經建立了對被告人的法律援助制度,而對被害人的法律援助仍是空白。為此,應當逐步建立起對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制度,為經濟困難或嚴重刑事案件的被害人指定訴訟代理人,這也是保障被害人訴訟權利的應有之義。同時,被害人的量刑建議權是以公訴機關的量刑建議權為前提的,進一步加強、完善公訴機關的量刑建議制度,也是引入被害人量刑建議制度的重要基礎。
(二)建立假釋與減刑的被害人通知與異議制度
減刑和假釋制度是我國刑罰執行中的重要制度,體現了我國懲罰與教育改造相結合的刑事政策,正確地適用減刑和假釋制度,對于鼓勵犯罪者積極改造、實現刑罰的功利目的具有重要意義。假釋、減刑應當遵循嚴格的程序,否則會導致刑罰的執行不力,損害司法的威信,影響刑事法律對犯罪者或試圖犯罪者的震懾力。
建立假釋與減刑的被害人通知與異議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在收到執行機關的假釋、減刑建議書后,應當及時將建議書副本送達給被害人,人民法院在作出裁定時應當聽取被害人的意見,對被害人意見不予采納時也應當在裁定書中說明理由,被害人對人民法院的假釋、減刑裁定有異議的,可以提請作出裁定的法院復議,也可以請求人民檢察院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糾正意見。
讓被害人充分地參與到假釋、減刑過程中來,一方面,有利于消除被害人對正當合法的減刑、假釋的誤解,防止被害人因不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而誤認為司法機關縱容犯罪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對假釋、減刑程序的監督,促使假釋、減刑程序更加規范、合法。
(三)逐步建立對刑事被害人的國家與社會救助制度
在刑事犯罪中遭受身體、經濟或精神損失的被害人一方可以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不包括精神損失)或民事訴訟來要求犯罪者給給予賠償,但很多刑事案件中犯罪方經濟能力較弱,很多受害人不能從犯罪者那里獲得補償。這就使得一些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為后陷入了經濟上的困境,部分受害人甚至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國家對刑事錯案被告人的賠償制度,相應的也應當逐步建立對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當然,刑事被害人救助并非意味著對所有犯罪被害人都無限制地進行國家救助,這是現階段我國的財政能力所不允許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限制:
1.國家對被害人的救助應當采取適當補償的原則,設定補償的上限。刑事犯罪給被害人造成的損失往往是十分巨大的,有時甚至是難以估量的,國家不可能也沒有能力對被害人的全部損失進行補償,只能是適度地給予幫助,使受害人不至于因遭受犯罪而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
2.并非對所有的受害人國家都應該進行補償,只有對那些因遭遇犯罪而生活陷入困境的被害人,國家才予以救助。
3.并非所有類型的犯罪所造成的損失都可以獲得國家補償。國家應重點向那些遭受嚴重犯罪造成身體巨大傷害或精神遭受重創的被害人或因遭遇犯罪而死亡的被害人的需要撫養的近親屬提供國家救助。⑤
國家對犯罪受害人的救助受國家財政能力的限制,救助范圍與程度都比較有限,為了能夠更好地給予刑事受害人幫助,國家應當鼓勵、支持一些對受害人進行救助的社會團體的設立與運行。這些救助被害人的社會團體不僅可以從經濟上給予被害人幫助,還可以為被害人提供法律幫助以及心理咨詢。尤其在一些嚴重損害被害人心理健康的案件如性犯罪案件中,心理咨詢對于被害人的意義往往超出了經濟補償。
注釋:
①杜永浩.失落的刑事被害人.http://www.51zy.cn/117509274.html.
②③吳啟錚.刑事被害人權利保護.國際司法準則與跨國法律框架.中國刑事法.2008(11).
④吳啟錚.美國被害人影響陳述制度的啟示.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8(3).
⑤李大槐,喻磊.論我國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