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萍 陳興華
摘要在當代,遺產糾紛越來越多,日益成為關乎民生的重要事件,遺產糾紛的處理直接關系著社會的穩定。但是在國外的遺產破產制度已經很完美的情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卻沒有賦予遺產破產能力,可以算是一種缺陷。承認遺產的破產能力不但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穩定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和諧,而且能完善我國的破產法律制度。本文首先從法理上分析遺產具有破產能力,符合破產的能力要件,接著以現實為基礎論證我國承認遺產破產能力的必要性。從而建議我國應承認遺產的破產能力。
關鍵詞法理分析 現實分析 國外規定
中圖分類號:D92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089-02
2006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不可否認,破產法的頒布標志著立法的進步,社會意義深淵。但是,受認識的局限性影響,這部法律也有著很多的不足之處。比如,在國外的遺產破產制度已經很完美的情況下,中國還沒有建立遺產破產制度。筆者認為,承認遺產的破產能力,建立遺產破產制度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承認遺產破產能力的法理分析
(一)遺產應為主體而非客體
法律關系主體是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法律關系中一定權利的享有者和一定義務的承擔者。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之間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遺產是指自然人死亡時留下的合法個人財產。自然人死亡后,其留下的遺產由繼承人進行繼承。圍繞遺產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為繼承關系,遺產為繼承關系的客體。關于遺產的所有權何時轉移,理論上有不同的規定,各國立法也不盡相同。有人認為,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遺產所有權轉移。這就意味著不存在遺產或者遺產是觀念上的。因為,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遺產所有權轉移。那么被繼承人死亡之前,他的財產不能叫遺產,被繼承人死亡之后的財產立刻轉變為繼承人的財產。如果繼承人有多個人,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產為繼承人的共有財產。也有人認為,遺產所有權從遺產分割時發生轉移,那么在被繼承人死亡時到財產分割時,遺產處于無主狀態。根據中國的現行法律規定,無主財產屬于國家所有。也就是說,只要沒有分割的財產都有理由歸國家所有。或者是依據先占原則直接取得所有權。由上可得,如果把遺產作為主體則將會產生理論上的邏輯矛盾,使分割之前的遺產的不到很好的保護,同時也不能保護死者的債權人和繼承人的利益。
基于以上的分析,把遺產作為客體無論是在客體上還是在立法上都存在缺陷,應該把遺產擬制為主體,賦予其民事權利能力及民事行為能力。從民事主體的范圍來說,根據我國法律,包括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以及個別情況下的國家。非法人組織作為民事主體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非法人組織是指不具有法人資格的人的集合體。遺產作為財產的集合體,與財團法人相似,擔遺產又無法達到財團法人的設立條件,如財產必須達到一定數額,必須進行等記等等。遺產作為死者的財產,需要從夫妻共同財產,家庭共有財產中進行分割,本且這些遺產又作為親屬寄托感情的載體,數量又不等,其目的僅僅是為了分割。由于這些因素的存在,無法使遺產等同于財團法人。對遺產的管理可以使用財團法人的管理辦法,但不能確認其為財團法人。如果還要明確遺產的主體地位的話,可直接定位非法人財團。
(二)遺產符合破產能力要件
所謂破產能力是指法律所特別規定的民事主體能夠被宣告破產的資格。對于破產能力的規定,世界上主要有兩種立法例,即一般破產主義和商人破產主義。一般破產主義是指破產法適用于一切不能清償債務的債務人。債務人的破產能力與其是否為商人無關,也就是說,一般破產主義承認所有的民事主體都有破產能力,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遺產等。英國,美國,德國等采此立法例。商人破產主義是指破產法僅僅適用于商人。法國,意大利,比利時等國都曾采用商人破產主義。我國《企業破產法》制定過程中對于一般破產主義和商人破產主義的選擇有過多次反復,最后確定了企業法人破產主義為原則,其他組織破產為例外的原則。
一般而言,民事主體具有民事權利能力是其取得破產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因為破產畢竟是一種特殊的債務清理程序,對它的適用不能不有所限制。從上段的分析可以得出,遺產應該為主體而非客體。同時,破產能力是構成法院宣告破產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破產能力,法院就不能宣告其破產。就像沒有訴訟能力的人不能參加訴訟一樣。實踐中,依法取得破產能力的債務人,不僅自己可以向法院申請破產,而且債權人也可以向法院申請宣告債務人破產。但是,破產能力來源于法律的規定,所以民事主體有無破產能力,本非民事主體有無民事權利能力的簡單推理。2006年通過的《企業破產法》第135條規定:其他法律規定企業法人以外的組織的清算,屬于破產清算的,參照適用本法規定的程序。可以看出,我國《企業破產法》將其適用范圍擴大適用到了法律規定的包括合伙企業在內的一切組織,包括企業與非企業組織。同樣根據前段的分析,可以直接把遺產定位為非法人財團。非法人財團作為非法人組織的一種,理應屬于《企業破產法》的適用范圍。
(三)承認遺產破產能力符合破產制度的宗旨
破產制度是一種當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通過法定的破產程序,對債務人的財產進行清理、變價和分配,以使各債權人獲得公平清償的法律制度。破產制度是清理債權、債務的一種方式,也是實現社會資源重新配置的一種不得已的手段。在現代社會中,對債權的保護意味著對統治關系和統治秩序的維護,保護債權人的債權始終是立法者的重要任務。破產是保護債權的有效而恰當的手段,并且,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破產是保護債權的終極手段。破產終止了債務的拖延,促使債務現實地得到清償。承認遺產具有破產能力,在遺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時候,債權人能向法院申請宣告遺產破產,使債權人的債權能夠得到及時的清償。避免遺產的人為減少等各種侵權行為的發生。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債權保護。同時在債權人為多人時,賦予遺產破產能力能夠使不同性質的債權獲得不同的清償效果,從而使債務清償與債權的性質、地位相適應。使同一性質的若干債權按相同比例得到清償。符合社會社會公平正義。
二、承認遺產破產能力的現實分析
我國《繼承法》第33條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雖然我國規定了限定繼承原則,但是沒有對該原則的實施程序加以明確,從而導致遺產上的債權人利益、受遺贈人利益的損害。同時,由于我國繼承法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的所有權就歸繼承人享有。如果繼承人是一人,則該繼承人單獨享有遺產所有權;如果是數個人,則繼承人對遺產享有共同共有權。繼承人當然可以任意處分該遺產,繼承人之間也可以隨時進行分割。盡管繼承人享有遺產繼承權,卻沒有義務顧及遺產上債權人的利益,更沒有通知債權人的義務。這樣在被繼承人死亡后,如果債權人不知情,沒有辦法及時行使自己的權利,不僅受到訴訟時效的威脅,還有來自遺產分割后難以收回債權的風險。再加之,中國繼承法允許繼承開始后,遺產分割前,繼承人可以隨時放棄繼承,而放棄繼承又沒有法律對其進行規范,即使債權人找到繼承人行使請求權,繼承人也有可能以放棄繼承為由,拒債權人于千里之外。因為我國繼承法規定,繼承人放棄繼承的,不負清償被繼承人債務的義務。當然,繼承人自愿清償的除外。最后,中國繼承法除了規定知道被繼承人死亡的繼承人負有通知義務和占有遺產的繼承人負有保管義務以外,基本沒有其他的義務。在被繼承人的債權人很難知道遺產具體狀況的情況下,繼承人有享有如此多的權利卻沒有任何義務,債權人的受保護情況可想而知。
基于以上的分析,賦予遺產破產能力,對于保護繼承人以及債權人的利益有著重要意義,特別是在遺產不能清償死者生前債務的情況下。當遺產數額不夠抵償債務額時,死者債權人可以通過申請宣布遺產破產,促使遺產完全脫離繼承人的控制,遺產因此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全。如果被繼承人實施生前侵權行為從而導致遺產數額降低不能抵償債務時,債權人同樣可以向法院請求宣告遺產破產,死者生前的某些行為將自動失效,死者非法處分的財產也將被追回,這樣就可以有效防止被繼承人生前侵權行為。
三、國外的遺產破產制度
在被繼承人死亡之后,若其財產不足以清償所欠債務,不少國家都規定債權人、繼承人、或者遺產管理人、遺囑執行人等可以向法院提起破產申請。比如《法國破產法》規定,商人、手工業者或者農業生產者在停止支付狀態下去世的,在其死亡之日起1年內,法庭應繼承人的申報或者債權人的申請立案受理遺產破產。法庭也可以在相同期限內依職權或者檢察官的申請,再聽取已知的繼承人意見后或者依法進行傳喚后立案受理遺產破產。《日本破產法》第129條規定不能以繼承財產清償被繼承人的債權人及受遺贈人的債務時,法院應申請可以裁定宣告破產。對繼承財產有破產申請權的人包括:債權人、繼承人、遺產管理人以及遺囑執行人。《英國破產法》第130條規定:死亡債務人的任何債權人,于債務人生前足以對其提出破產申請的,得依破產法的規定申請破產法院對遺產適用破產程序。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在移植借鑒國外眾多的優秀制度中卻漏掉了遺產破產制度。不得不說這是個遺憾。
綜上所述,賦予遺產破產能力,建立遺產破產制度的意義深遠,不但能有效保護債權人的利益,而且還能完善我國的破產法律制度。
參考文獻:
[1]鄭遠民.破產法律制度比較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
[2]付翠英.破產法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3]程春華.破產救濟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4]韓長印.破產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