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東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生活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年青人選擇不履行結婚登記程序而同居的生活方式,甚至有向老年人蔓延的趨勢。這不僅有損法律的尊嚴,不利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同時也不利于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非婚同居 婚姻法 結婚登記
中圖分類號:D9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095-02
從世界各國兩性社會關系的發展趨勢來看,婚姻在兩性結合方式中所占的比例有較大的降低,而非婚同居的比率卻越來越高。根據最近統計資料,美國有400萬對男女同居,是1970的8倍。年青的男女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二會先選擇同居而不是直接結婚。①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迅速發展,在我國非婚同居已逐漸被人們所默認,甚至非婚同居已成為一種生活時尚,而且不斷呈現出高齡化的新趨勢。王強的《城市調查:天津市老年人再婚50%非法同居》一文中對天津市老年人進行的一份最新調查顯示,這個市老年人中的同居比例占到老年人再婚比例的50%,很多老人已經步入了“同居時代”。
就在一方面我國同居者隊伍悄然擴大之時,我國2001年4月28日實施的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只字未提未婚同居關系,而且在隨后公布的司法解釋中規定:凡是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后不補辦結婚登記手續的,都不承認是事實婚姻。從而徹底把由同居所產生的一系列糾紛排除在法律調整范圍之外,也就是說非婚同居關系不受我國現行法律的保護。然而,由非婚同居所帶來的種種法律問題,以及同居者的權益如何得到保護,仍需要我們研究與探討。
一、非婚同居現象產生的緣由
非婚同居,顧名思義,是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即沒有婚姻關系的男女共同生活的一種狀態。②當前,許多年輕人甚至老年人之所以選擇很流行的“同居”方式,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由于青少年性成熟與性活躍期提早,而法定的結婚年齡又普遍推遲,因此年輕人易于在“性待業期”同居③;而物質生活的日漸改善,使成年男女有條件與父母分開居住,他們在這段時間采取同居生活方式,既可省錢,又可獲得異性的陪伴,較“方便”地得到性滿足。此外,隨著避孕技術越來越方便有效,媒體的性娛樂宣傳增多,社會上的性服務行業的興盛等等,都在潛移默化為同居關系推波助瀾。
第二,鰥寡老人選擇同居,則多是因為子女的干涉。由于我國社會的封建思想還比較頑固,一些子女對老人無伴的孤獨心理缺乏理解,甚至把老人的正當再婚要求看成為“老不正經”;同時,老人再婚可能會涉及到贍養和財產繼承問題,子女不愿父母的財產通過“再婚”而讓外人繼承,老人們又不能不考慮子女的感受,因此無奈而采取同居的形式。
二、非婚同居與婚姻對比之弊端
(一)不利于對同居當事人的權益保護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對于1994年2月1日后形成的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的,確定為“同居關系”。當事人起訴要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當事人因同居期間財產分割或者子女撫養糾紛而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同居期間雙方共同所得財產,按一般共有財產處理;雙方同居期間一方死亡的,如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14條規定的,可作為繼承人以外的遺產取得人適當分得遺產。④我國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對于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的態度,并非僅僅是形式上的改變,即不再將其稱為“事實婚姻”而稱其為“同居關系”,更重要的是法律效力上的變化。具體表現為:同居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財產,按一般共
有財產處理;解除同居關系時,不能以配偶的身份要求平均分割共同生活期間的財產;若同居期間一方死亡的,另一方也不能以配偶的身份繼承遺產。顯而易見,同居當事人的財產權是不能得到法律充分保障的。
(二)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以登記作為婚姻合法成立的形式條件。2003年8月民政部公布新的《婚姻登記條例》中,在結婚程序上作了較大修改,進一步簡化了婚姻登記的程序,更有利于尊重、保護當事人的婚姻自由。由此可見,我國重視婚姻登記工作。法律、法規一再強調婚姻登記的必要性,而民眾則對婚姻登記制度的漠視,不利于維護法律的尊嚴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
三、非婚同居的法律效力
非婚同居的法律效力,即非婚同居而產生的法律后果。一般而言,非婚同居涉及的效力范圍主要有非婚同居當事人的人身關系、財產關系以及與子女間的關系。
(一)非婚同居當事人之間的人身關系
當事人之間的人身關系的內容是非婚同居與合法婚姻在法律上最關鍵的區別。非婚同居欠缺婚姻的形式要件,即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因此當事人之間不被法律承認為夫妻關系,不產生任何配偶間的人身關系,也不隨時間的延長而自然地轉化為配偶關系。同理,一方與對方的親屬間也不產生任何姻親關系。至于如何稱呼這種人身關系,可以沿用西方的“生活伙伴關系”這一說法。這樣,就可以把非婚同居關系和婚姻關系以及其他關系區分對待。
(二)非婚同居當事人之間的財產關系
非婚同居期間的財產關系既不同于夫妻財產關系,也不能認定為一般的合伙關系。一般合伙的共有關系,當事人之間僅僅只存在財產關系,而非婚同居當事人是以感情為基礎而共同生活產生的財產關系,與合伙關系有著很大的區別。從這個角度來說,不能簡單地將其按一般合伙關系來處理。筆者認為,同居雙方可以通過簽訂真實自愿的協議方式,約定在同居期間財物歸屬以及債務承擔,并且不違背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法院就可以認定其效力,用作處理當事人之間財產關系的法律依據。需要強調的是,司法實踐中在處理同居財產分割時,應當比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相關規定,綜合考慮雙方的經濟狀況、過錯程度以及對“家庭”貢獻的多少,在解除同居關系時,著重照顧無過錯方和保護子女、女方權益,如一方因同居關系解除而陷入嚴重經濟困難的,另一方應當給予一定的經濟幫助。
根據傳統的民法理論,繼承權的產生是基于一定的身份關系,以一定親屬間身份關系的存在為前提。非婚同居當事人之間不存在親屬關系,從理論上說,雙方無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意見》第13條規定,“……,可以根據相互扶助的具體情況處理。”也就是說,對承擔了主要扶養義務的非婚同居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以繼承人以外的人的身份分得適當的遺產,實際上也就是否認了非婚同居當事人作為法定繼承人繼承遺產的權利,即可以視具體情況作為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來適當繼承遺產。
(三)非婚同居當事人與子女的關系
世界各國幾乎都對非婚生子女的權利作了相關的規定。我國《婚姻法》第25條也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繼承法》第10條規定:“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非婚生子女……”⑤可見,非婚同居當事人所生的子女,應當適用繼承法關于親子關系和繼承的一切規定,具有與婚生子女完全相同的權利和義務。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的保護非婚同居者以及家人的利益,獲得法律的保護,應該選擇傳統而又穩定的且得到我國法律所承認的婚姻。對于確實存在客觀情況或自身原因的,筆者建議,應當在同居之前簽訂一份真實自愿合法的協議,以便在產生糾紛時有據可依,保護自身利益。
注釋:
①思琳.同居問題及其法律思考.http://www.law-lib.com/hzsf/lw_view.asp?no=2063.
②王麗萍.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
③2004年4月9日.北京青年報.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14條.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1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