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摘要公司瑕疵股權的轉讓在實踐中存在著諸多問題,而我國《公司法》對瑕疵股權轉讓的相關內容均沒有明確的規定。本文以保護和平衡股東、公司及其債權人利益為出發點,對公司瑕疵股權的產生,瑕疵股權轉讓的效力以及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瑕疵股權轉讓 法律效力 法律責任
中圖分類號:D92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133-02
股權是出資人依照公司法律制度和公司自身章程的規定,對公司享有的參與公司管理和收益分配等權利,具有股東資格是享有股權的前提。我國公司法規定,出資人要獲取股東資格須具備在公司章程及股東名冊中加以記載、進行工商登記等形式要件。
股權轉讓是股權的合法擁有者依據平等互利、協商一致的原則,將其所持有的全部或部分股權轉讓給受讓方的法律行為。股權轉讓的產生,是由于各國立法為保障社會經濟生活穩定,規定了公司的資本維持原則,即在公司存續期間股東不得減少其出資額。因此,股東如果因故不能繼續投資,只能將其股權轉讓給他人。股權自由轉讓原則是現代公司制度的靈魂,因此,各國的公司法等相關法律均賦予了股東自由轉讓股權的權利。
但是有些股權在產生之初就具有瑕疵,因此其轉讓的效力和法律后果也和一般的股權轉讓有所不同。
一、瑕疵股權的發生原因
為了保證公司資本的真實性,維護社會交易安全,在公司章程訂立后,股東必須依據公司章程中明確記載的各股東認購的份額完全實際的履行出資義務。股東的出資義務有雙重性質,一方面,出資是股東之間的合同義務,具有契約性。另一方面,出資是公司法上的法定義務,具有法定性。我國公司法第27條和第83條規定了股東的出資形式可以有貨幣、實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和土地使用權等。
在出資過程中,有些股東可能有一些違反出資義務的出資行為,我國《公司法》并未明確規定具體違反出資義務的類型,理論上把違反出資義務的類型統稱為瑕疵出資。即指公司章程、出資協議、公司法及有關規定對股東出資設定了明確規則的情況下,股東的出資與這些規則不符的情形,或是股東用以出資的財產或財產權利本身存在瑕疵、或其他出資行為有瑕疵的情形①。股東因瑕疵出資而取得的股權即為瑕疵股權。實踐中出資者違反出資義務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從學理分類主要可分為完全不履行出資義務和不適當履行出資義務。
(一)不履行出資義務
不履行出資義務是指股東未按照公司章程規定履行其應認繳出資義務。一是拒絕出資,指出資者在公司章程上簽名后明確表示不履行按章程規定出資。二是不能出資,指因客觀原因致使出資者不能履行出資義務。三是虛假出資,指股東違反公司法之規定未交付貨幣、實物或未轉移產權,以虛假手段取得驗資機構驗資證明從而造成形式上已按章程約定的出資數額出資,實際上并未出資到位。四是抽逃出資,股東在實際繳納出資之后,又利用手段將所繳出資暗中抽回的行為。
(二)不適當履行出資義務
出資義務不適當履行是指出資義務履行不當。包括:一是遲延履行,指股東不按照約定或法定的期限履行出資、交付財產或辦理財產權轉移手續的情形。二是出資不實,指股東沒有按認繳的份額繳納貨幣或出資實物的實際價值明顯低于其在章程中所認繳的價值。三是瑕疵給付,亦稱實物瑕疵,即股東繳納的實物存在著品質或權利上的瑕疵。不符合章程約定或國家規定的品質標準,或者所交付的標的物存在著第三人的合法權利,影響公司對標的物的占有、使用和處分。
二、瑕疵股權轉讓的法律效力
瑕疵出資股份轉讓的合同效力認定,目前學界存在著四種觀點,即無效說、折衷說、有效說和效力待定說②。司法實務中也存在著不同的做法③筆者認為,股權轉讓是股權的合法擁有者即股東轉讓股權的行為。瑕疵股權的轉讓是否有效?首先要看轉讓的主體是否合格,如果轉讓者不具有股東資格,其轉讓行為自始當然無效。如果轉讓者具有股東資格,再具體具體情況確定瑕疵股權轉讓的效力。
(一)瑕疵股權轉讓中的股東資格
根據現代公司法原理,被載入公司章程、股東名冊或者經過工商往冊登記的瑕疵出資股東,應認定具有公司股東資格并享有股東權利,因而亦有權處分股權,即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瑕疵本身原則上不影響瑕疵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因出資瑕疵即否定股東資格既缺乏法律依據。對適當履行出資義務是否構成取得股東資格的必要條件,各國公司立法大多未予明確。我國現行《公司法》對資本制度作了較大修訂,采用了分期繳付資本制,使出資才能取得股權這一理論喪失了存在基礎。此外,被記載入公司章程、股東名冊或者工商登記材料往往被認為是取得股東資格的形式要件,具有公示公信力,第三人據此認定公司的股東組成情況。在現行立法未作明確規定的前提下,若以出資瑕疵為由直接否定股東資格,將損害公司的公示公信力,損害商事交易的安全。
其次,因出資瑕疵否定股東資格將使相關民事責任喪失追究依據。現行公司立法及司法解釋有關瑕疵出資責任的規定是以瑕疵出資股東仍具備股東資格為邏輯前提的。如我國公司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了瑕疵出資股東應對公司承擔差額補充責任,對其他出資無瑕疵股東承擔違約責任以及在瑕疵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權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只有瑕疵出資股東具備股東資格,才能有效保護公司及其債權人的合法利益,這也是現代商法的理念和追求。
(二)瑕疵股權轉讓的效力
瑕疵股權轉讓有效與否主要視受讓人在簽訂合同時是否明知股權有瑕疵,以及股權轉讓合同是否為有償合同而定。
1.在股權有償轉讓的情況下,如果出讓股東明知出讓的股權存在出資瑕疵,但故意對受讓人隱瞞了其真實出資情況,受讓人是善意的,即對股權瑕疵不存在明知或應知的因素,因出讓人的原因而做出錯誤的意思表示,瑕疵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應認定為無效或可變更可撤銷。受讓人以欺詐為由請求撤銷股權轉讓合同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五條規定,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因此,自簽訂股權轉讓合同之日起超過一年未行使的,不得行使撤銷權。如果出讓股東的欺詐行為損害了國家利益則合同應認定無效。
如果出讓股東明知出讓的股權存在出資瑕疵而故意向受讓人隱瞞該瑕疵,但受讓人在交易當時明知或應知瑕疵存在卻仍與締結股權轉讓合同的,瑕疵股權轉讓合同應認定為有效。
2.在股權無償轉讓的情況下,若瑕疵股權系無償轉讓,則此瑕疵股權轉讓合同具有單務合同以及無償性等贈與合同的基本特征,不論出讓人或受讓人是否善意,只要該合同無合同法的無效因素,原則上即應認定為有效。但若該瑕疵股權無償轉讓合同附有義務,出讓股東應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瑕疵擔保責任;或因出讓股東故意不告知受讓人該股權瑕疵或者保證該股權無瑕疵,造成受讓人損失的,應當由出讓股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瑕疵股權轉讓的法律責任
瑕疵股權的法律責任就是為了保證公司資本的充足,維護公司足額出資股東、債權人和社會公眾利益,瑕疵出資的股東應當向公司承擔補足出資責任、向公司其他出資沒有瑕疵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當公司不能償還債務時在瑕疵出資的范圍內向公司債權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瑕疵股權轉讓后的責任承擔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實踐中一個有爭議的熱點、難點問題。筆者認為,瑕疵出資股權轉讓后的民事責任應由轉讓人與受讓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受讓人對股權瑕疵是善意的,則在承擔資本充實責任或賠償責任后,可向轉讓人追償。轉讓人和受讓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的原因在于:
(一)瑕疵出資股權轉讓后,轉讓股東不能免除其出資瑕疵責任
首先,瑕疵出資的股東轉讓股權不免除責任符合我國公司法的立法原則和精神。瑕疵出資的股東轉讓股權后,能否免除其瑕疵出資的民事法律責任,我國《公司法》未明確規定,但隱含了其應承擔瑕疵出資責任的含義。《公司法》第二十八條第二款規定:“股東不按照前款規定繳納出資的,除應當向公司足額繳納出資外,還應當向已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沒有明確規定瑕疵出資的股東在股權轉讓后可以不補繳出資。也就是說,不管其是否轉讓股權,對公司都應當承擔補足出資的責任,即隱含了其承擔瑕疵出資的責任。
其次,瑕疵出資股東不因股權轉讓而免除其瑕疵出資責任是我國司法實踐的價值取向。《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一)(征求意見稿)》第十條第一款規定:“債權人請求公司清償債務,公司不能清償的,債權人可以同時對出資不足的股東和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提起訴訟,請求其在出資不足數額及利息的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承擔責任后,可以向出資不足的股東追償。”《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公司訴訟案件若干問題的處理意見(二)》第四條第二款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未足額出資即轉讓股權,公司或者其他股東請求轉讓人將轉讓股權價款用于補足出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并且可以追加受讓人為第三人參加訴訟。”上述規定反映了司法實踐中較為普遍的做法。可以明顯看出瑕疵出資的股東不因股權轉讓而免除其瑕疵出資民事責任的司法價值取向。
再次,從國外的立法例來看,不少國家均規定瑕疵出資的股東轉讓股權后不能免除其瑕疵出資民事責任。如《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第16條第(3)項規定:“對于在申報時股份中尚未支付的款項,購買人與出讓人共同承擔責任。”
如允許因轉讓股權而免除該瑕疵出資責任,等于縱容和鼓勵股東不履行出資義務,顯然有違立法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和誠信原則的本意。
(二)瑕疵出資股權轉讓后,受讓人應承擔瑕疵出資責任
瑕疵出資的股權轉讓后,受讓人應否與轉讓人共同承擔出資瑕疵責任,我國《公司法》沒有明確規定,筆者認為,除了受讓人對股權瑕疵是善意的且已以欺詐為由主張撤銷股權轉讓合同的情形之外,受讓人應與轉讓人就出資瑕疵對公司或公司債權人在瑕疵出資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這不僅有利于維護股權交易安全,而且有利于保護公司、公司債權人以及公司其他出資沒有瑕疵股東的利益。
第一,瑕疵股權轉讓后,受讓人取得并持有公司的瑕疵股權,具有了公司的股東資格,繼受了瑕疵股權的權利和義務,因此從資格和身份上看,受讓人理應承擔瑕疵出資的責任。
第二,瑕疵股權轉讓后,公司股東名冊以及工商登記相應變更,具有公示效力,由于股權轉移股東變更,公司債權人僅能從相關資料查閱到受讓股權的股東的情況,為了方便公司債權人有效行使債權,充分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受讓人應當承擔瑕疵出資的責任。
第三,受讓人受讓瑕疵股權成為股東后,就有權按股權比例參與公司事務管理以及請求相應的利益分配,如果僅僅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和責任,對公司其他正常出資的股東而言顯失公平。所以受讓股東對所受讓的股權承擔責任,因是瑕疵股權,也要承擔瑕疵出資責任,這也是保護公司其他正常出資股東利益的需要。
(三)受讓人與轉讓人就出資瑕疵對公司或公司債權人在瑕疵出資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
出資瑕疵的股東轉讓股權后,不能免除其出資瑕疵的責任,受讓人也應當與轉讓人共同承擔出資瑕疵的責任。從充分保護公司本身、公司債權人以及公司其他正常出資股東利益的角度出發,受讓人與轉讓人應共同承擔連帶責任。
第一,轉讓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必要性:在實踐中可能出現轉讓人惡意向無力負債的第三人轉讓股權,以逃避債務的行為。如果僅讓受讓人承擔責任,債權人僅向受讓人追索達不到實現債權的目的,只有讓轉讓人與受讓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才能對債權人和第三人利益起到更加全面的保護作用。
第二,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必要性在于,瑕疵股權轉讓后發生糾紛時,如果只有當轉讓人沒有能力對公司債權人承擔責任時,受讓人才對公司債權人承擔責任,則由于轉讓人已退出公司,公司債權人將難以查知和舉證證明轉讓人沒有能力承擔責任,舉證也將耗費較高的訴訟成本,對公司債權人來說有失公平。故應由受讓股東對瑕疵股權承擔連帶責任,債權人可先向受讓人追索。
另外,國外的立法例也顯示出資瑕疵的股東在轉讓股權后和受讓人承擔連帶出資瑕疵民事責任。《法國商事公司法》第282條第1款規定:“未支付股款的股東、相繼的受讓人和認股人對股票未支付股款負連帶責任……”。故轉讓人與受讓人對瑕疵出資股權轉讓負有連帶責任。
注釋:
①蔣大興.公司法的展開與批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②俞宏雷.瑕疵出資的股份轉讓及其民事責任的承擔.http://www.zwmscp.com/list.asp?unid=4683).
③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此時的合同為絕對有效的合同,當事人不能以受欺詐為由申請撤銷合同;上海市高級法院則與最高法院的上述意見基本相同,但是認為在法律有特殊規定的情況下除外;而浙江省與江蘇省高級法院則均認為受讓人可以基于受欺詐為由主張撤銷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