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廣泉
摘要隨著起訴便宜主義為各國所重視,賦予檢察機關不起訴裁量權也逐漸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的趨勢。我國裁量不起訴制度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存在著諸多不足。為了保障人權、節約司法資源、教育挽救嫌疑人,我們應當在堅持“有限”權模式的基礎上,借鑒國外制度的先進成果,合理地構建我國檢察機關的不起訴裁量制度。
關鍵詞不起訴裁量權 起訴便宜主義 “有限”裁量權模式
中圖分類號:D92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202-02
自20世紀初以來,隨著教育刑理論取代傳統的報應刑理論,廢除起訴法定主義、賦予檢察機關不起訴裁量權,已經成為世界性趨勢。這主要是因為不起訴裁量權有利于訴訟效率的提高和當事人(尤其是嫌疑人)人權保障的實現。
一、國外不起訴裁量權之考察
(一)美國——英美法系“無限”不起訴裁量權之典型
作為英美法系的代表,美國的檢察官享有無限的不得復議的不起訴裁量權。之所以稱之為“無限”裁量權,是因為美國法律對其既沒有行使范圍的限制,也沒有制約救濟的措施。
就美國不起訴裁量權的內容而言,其涵蓋較廣。美國檢察官的不起訴裁量權通常包括如下三個方面:其一,是否起訴的決定權。即使很明顯存在足夠的證據證實有罪能夠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檢察官仍有可能根據具體案情不起訴一個犯罪的人。其二,選擇中間程序。中間程序通常指延緩起訴或審前分流,被告人被提供律師幫助、職業發展、教育和援助性待遇等服務。特定時間內如果被告人按照要求履行了義務,指控將被取消,否則,他可能基于延緩指控而受到起訴。其三,指控選擇。具體包括選擇指控的罪名或降格起訴以及選擇指控的罪數。
美國檢察官在決定是否指控時通常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否有充分的法律依據;二是案件處理的效率;三是否有利于嫌疑人進行改造;四是有無充分的理由交付審判。
(二)法國——大陸法系“有限”不起訴裁量權之代表
在法國,檢察官根據“自由決定原則”,在對可能提起追訴案件的合法性與適當性作出評判之后,可以自由地按照其個人的認識作出起訴與否的決定。但是,以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檢察官的不起訴裁量權是“有限”的,一方面,檢察官只能在法律明確規定的范圍內行使不起訴裁量權;另一方面,不起訴裁量權的行使也必須接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監督。
總之,英美法系的不起訴裁量權之規定與大陸法系有較大的差別:英美法系國家檢察官的獨立性很強,不起訴裁量權的范圍不受法律的限制,其權力的行使也幾乎不受任何法律程序和任何人或機關、組織的制約;而大陸法系的成文法一般都對不起訴的各種情況作出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并設置了較為完善的監督體制。
二、我國檢察機關不起訴裁量權之模式與缺陷
(一)我國檢察機關不起訴裁量權的模式
就我國現行不起訴裁量權的制度規定而言,其應當屬于“有限”裁量權模式,主要表現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法律明確限定了行使不起訴裁量權的范圍。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2款: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據此,我國檢察機關行使相對不起訴的范圍應當限制于輕微犯罪且不需要判處刑罰或免除刑罰的案件。
第二,法律規定了一系列制約不起訴裁量權行使的機制。在我國監督和制約不起訴裁量權的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公安機關對其移送起訴的案件,認為檢察機關的不起訴決定有錯誤時,可以要求復議;如果意見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級檢察機關提請復核。二是對于有被害人的案件,被害人對不起訴決定不服的,可以直接向作出決定的上一級檢察機關申訴;如果上一級檢察機關維持不起訴決定,被害人可以向法院起訴,也可以不經申訴,直接向法院起訴。三是被不起訴人對于檢察機關的相對不起訴不服的,可以向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檢察機關申訴。第四,人民監督員的制約。
(二)我國檢察機關不起訴裁量權之缺陷
結合理論與司法實踐的考察,我國不起訴裁量權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我國不起訴裁量權的適用范圍狹窄。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的規定,適用相對不起訴應當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條件:一是檢察機關經過對案件全面審查,認為犯罪嫌疑人構成了犯罪;二是該犯罪行為情節輕微;三是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可以免除刑罰。只有同時具備了以上條件,檢察機關才能行使不起訴裁量權。相對不起訴限于輕微犯罪,其局限性無異于扼殺、割裂了該制度所蘊含的機能。而且,對如何認定“犯罪情節輕微”立法上沒有一個相對明確的標準,這也無形中加大了檢察機關適用相對不起訴的難度,使其在審查起訴中適用相對不起訴的的效能大打折扣。
第二,相對不起訴制度的適用率過低。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為了遏制司法腐敗,防止檢察官濫用不起訴權,同時也為了追求辦案成績,常常片面追求起訴率、有罪判決率等,人為控制不起訴率,將不起訴率高低作為工作考核標準之一。基于這種現狀,檢察官對酌定不起訴案件的裁量權的適用通常極為慎重,從而導致適用相對不起訴的案件與審查起訴案件的總數相比微乎其微。相對不起訴制度的適用率過低,使其應有價值不能充分發揮。
第三,相對不起訴的監督救濟機制存在弊端。首先,對自偵案件相對不起訴的制約缺乏規定。我國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對公安機關移送起訴案件和有被害人案件適用不起訴之制約。但對于檢察機關自偵的案件,公安機關不介入,大多數案件也無明確的被害人(自然人),檢察機關相對不起訴的決定正確與否,自然也無相關人提出異議,這使對自偵案件的監督出現空白。其次,作為賦予被害人制約權的“公訴轉自訴”制度,也存在弊端。公訴轉自訴后,控訴犯罪的證明責任轉移到被害人身上,但是,被害人沒有偵查權,通常也不具備專門的法律知識,即使有律師的幫助,也難以收集到為追訴成功所必需的證據材料。因此,被害人的控訴常常因證據不足而以失敗告終。這種公訴轉自訴的制度很難實現其救濟功能。
三、我國檢察機關不起訴裁量權之完善
(一)模式之選擇——“有限”裁量權
如前所述,有關不起訴裁量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英美法系的“無限”不起訴裁量權,另一種是大陸法系的“有限”不起訴裁量權。兩者最主要的區別是:不起訴裁量權的適用范圍是否是由法律明確限定的,以及在行使不起訴裁量權時,有無監督和制約的體制。我國現行不起訴裁量制度屬于大陸法系的有限型,這不僅符合我國現有的國情,也有利于不起訴裁量權功能的充分發揮。
在我國,實行公訴與自訴并存,以公訴為主、自訴為輔的起訴原則。檢察機關是代表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對犯罪進行追訴的,沒有法律的允許,不能隨意放棄自己的公訴權。這種制約和監督體制建立與實施,可以避免不起訴裁量權的濫用,防止放縱犯罪人。因而,在模式的選擇上,我國應當繼續貫徹“有限”裁量權的模式。
(二)具體制度之構建
1.拓寬我國不起訴裁量權的使用范圍
第一,突破相對不起訴的“犯罪情節輕微”前提條件,對于犯罪情節較輕的且犯罪嫌疑人具有可以免除刑罰的情節的案件,應允許在綜合權衡的基礎上作出不起訴決定。我國刑法規定的可以或應當免除處罰的情節較多,例如預備犯、從犯、防衛過當、緊急避險、脅從犯、沒有造成損害的中止犯、犯罪較嚴重的自首犯等等,這些免除處罰并不以犯罪情節輕微為前提。
第二,確定不起訴公益原則。不起訴公益原則是指,基于公共利益的考慮,檢察官可以對特定的案件裁量不起訴。這種裁量并不取決于罪行的輕重,而是取決于公共利益的大小。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國可以確立不起訴制度“公益原則”。就內容而言,我國的不起訴公益原則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出于國家安全、國防、外交和其他國家政治需要的考慮;二是于社會效果和民意趨向的考慮;三是出于預防犯罪、維護社會治安效果的考慮;四是符合被害人的意愿和要求。
第三,將特殊性質的案件納入裁量不起訴的范圍內。這里主要是指家庭婚姻矛盾、鄰里或同事糾紛引發的案件,其雙方當事人都屬于“熟人社會”的圈子里,甚至是親戚、夫妻關系,為了穩定社會關系,這類案件有納入裁量不起訴范圍的必要性。同時,將其納入相對不起訴的范圍內,也是切實可行的。這主要體現在:該類犯罪多屬于激情的犯罪,在犯罪發生后,犯罪人也多有悔過、內疚的心理,受害人也有原諒犯罪人的傾向,因而其社會危害性較小,有適用相對不起訴的基礎。
第四,將特殊的犯罪主體納入裁量不起訴的范圍內。在我國裁量不起訴主要適用于未成年人犯罪。為了更好地保障老年人(70歲以上)和殘疾人的利益,我們可以適當地降低對這些特殊主體適用相對不起訴的標準。具體考慮因素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本人有無認罪悔罪,有無積極賠償給被害人造成的損失,有無取得被告人諒解的,有無繼續犯罪的能力等情形。檢察機關應當結合上述幾種情形,綜合考量,決定是否提起訴訟。
2.簡化不起訴裁量權的運行程序,提高司法實踐中的適用率
我國法律規定,相對不起訴的作出須經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實踐中,為了保證不起訴決定的質量,檢察院系統對此規定了嚴格的審核、決定程序。為了提高裁量不起訴的適用率,簡化裁量不起訴的運行程序迫在眉睫。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在確保不起訴案件質量的前提下,大力精簡不起訴案件的審批程序,下放不起訴決定的行使權限。在作出相對不起訴時,可由承辦的檢察官在對案件審查后提出不起訴意見,聽取被害人意見,報檢察長審批。
3.完善不起訴裁量權的制約機制
第一,加強人民監督員對檢察機關不起訴裁量權的監督,制約檢察機關自偵案件中不起訴裁量權的運用。人民監督員通過對自偵案件擬不起訴情形的進行監督,可以有效地防止裁量權的濫用。在實踐中,人民監督員與檢察機關雖然兩者沒有直接的隸屬關系,但是由于其由各級檢察機關聘請,人民監督員在行使監督權時,任然很難獨立地行使職權。為此我國可以成立專門的人民監督委員會,并由各級人大常委會直接管理,解決人民監督員受制于檢察院的尷尬局面,從而確保人民監督員功能之充分發揮,強化其對檢察機關不起訴裁量權的監督。
第二,對公訴轉為自訴的案件提供有效的救濟協助方式。我們一方面要明確規定自訴人承擔舉證責任;另一方面應當賦予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對檢察機關所掌握的證據的知情權、取得權及請求法院協助調查取證的請求權,從而確保被害人救濟權利的實現。
第三,建立不起訴公開審查制度。當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公安機關不服不起訴決定時,可以提請作出不起訴決定的上級檢察機關公開審查,審查應當以聽證的方式進行,在當事人、公安機關及案件原承辦人的參與下,上級檢察機關公開聽取案件承辦人的綜述以及被害人、嫌疑人、公安機關自己的觀點和理由,最終決定不起訴的正確與否。
參考文獻:
[1][美]恩·R·拉費弗等著.卞建林,沙麗金等譯.刑事訴訟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2]張智輝,楊誠.檢察官作用與準則比較研究.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3]段明學.法國起訴裁量權的發展及啟示.人民檢察.2006(7).
[4]陳光中.中德不起訴制度比較研究.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5]王少峰.檢察官境外培訓成果文叢.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