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絲

摘要在對政府官員腐敗行為嚴厲打擊的現狀下,腐敗問題依然比較嚴重,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腐敗問題的重要原因。本文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以委托代理理論和博弈模型來簡單分析了政府官員腐敗的原因,從而得出結論——消除信息不對稱是解決腐敗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 腐敗 政府 公眾
中圖分類號:D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233-02
腐敗,原意是指物質的腐爛。如《漢書·食貨志上》說:“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爆F代政治學意義上的腐敗,是指思想上、行為上的墮落,組織、機構、制度、措施等方面的黑暗和混亂等等。美國哈佛大學著名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變動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中說,腐敗是指國家官員為了謀私利而違反公認準則的行為。腐敗的經濟學定義,是指國家公職人員利用公共權力謀取私人利益的行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懲治腐敗的力度逐步加大,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然而,腐敗仍在蔓延,全國到底有多少貪官,恐怕誰也說不上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嚴重的腐敗現象?人類反腐敗的實踐證明,政府和人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腐敗發生的重要原因。
一、信息不對稱的含義
信息是“通過各種方式可以被傳遞、傳播、傳送,可以被感受的聲音、圖像、文件表征的,并與某些特定的事實、主題或事件相聯的消息、情報和知識”。信息不對稱,是指市場交易雙方擁有的相關信息不對稱,其中一方比另一方擁有更多信息,而且雙方都知道這種不對稱信息的分布狀況。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后果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逆向選擇是指由于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和市場價格下降產生的劣質品驅逐優質品,進而出現市場交易產品平均質量下降的現象。道德風險是指市場交易雙方由于信息不對稱賣方對買方的損人利己的行為。例如:在二手車市場上,賣方比買方占有更多關于車的優點、缺點的信息,賣方并不會把所有的信息都傳遞給買方,其目的是為了使其能在交易中獲得更多利益,而賣方獲得的利益卻是建立在買方的損益之上的。由于買方難以獲得完全的信息,所以,他們便試圖通過降低價格來彌補其信息方面的損益,而這樣所產生的結果是:買方會出更低的價格,而賣方則會提供更差的二手車,高質量的商品會退出市場,充斥市場上的是質量低劣的商品。
“信息不對稱”概念產生于微觀信息經濟學領域,但同時也廣泛存在于社會政治和法律領域內。本文討論的就是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作為最大公共信息資源的控制者,政府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地位壟斷信息的傳播,實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而公眾則處于信息弱勢地位,難以獲得政府信息,最終可能會導致其權益受損。另一種情況是由于政府手中握著公共權力,這使其在利用大眾傳播媒介方面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直接或間接地通過各種新聞媒體進行過量的宣傳,把大量公眾不需要的信息強加給公眾,這又會引起公眾的“關注疲勞”。本文的政府信息不對稱主要是指前一種情況。
在我國,“政府是信息最主要的生產者、使用者和發布者,掌握了3000多個政府信息數據庫,近80%的信息資源?!闭加刑烊坏男畔瀯荨_@源于政府機關自身是最主要的信息生產者、占有者。政府信息的來源主要是政府機關掌握的為履行職責而產生、搜集、整理、儲存、利用和傳播的涵蓋行政程序、決策程序、會議活動及形成的文件資料,這使政府成為天然的信息優勢者。政府利用其自身的特殊地位和技術優勢,使當前全社會約80%的信息資源掌握在行政機關手中。如果政府不主動公開信息,公眾就難以獲得政府所控制的公共信息。這是因為政府盡管擁有80%的信息資源,但卻常常以各種各樣的原因拒絕對公眾公布大量的信息,除了個人信息、軍事機密等信息外,還有很多政府認為會造成公眾恐慌(自然災害發生時為了避免恐慌而不公布或部分公布災害信息)或將公眾引入歧途的信息,多年來,保密一直在政府信息處理中占據首要地位,不公開成為政府信息處理的一般原則,公開反而成了特殊原則,這使得政府掌握的絕大部分信息處于封閉、閑置或半封閉、半閑置狀態;即便在有限的公開信息中,公開什么,如何公開,全由政府部門自行決定,公眾沒有選擇權和參與權;而且政府機關的自由裁量權遍布社會每一個角落。由此公眾真正想了解一些與自身利益有關的信息可謂困難重重。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會產生各種公共權力濫用的“敗德問題”:第一,導致政府官員腐敗問題的滋生;第二,剝奪了公民參政、議政以及監督政府的權利;第三,政府決策缺乏民主基礎,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挑戰。而作為政府信息的劣勢方,公眾面臨著在政治上的“逆向選擇”,他們將會對政府報以冷漠、不信任的態度、這樣,政府可能會成為一個“神秘政府”。
二、信息不對稱時的委托代理
套用經濟學中的委托代理理論,信息不對稱是代理問題(逆向選擇,道德風險)產生的根源。相對于經濟市場上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來說,在政府部門中,公眾(選民)有權進行投票,從而對執政政府發揮制約作用,是“委托人”,政府官員是“代理人”。長期以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傳統觀念、全能主義政府的“官本位”理念以及由此而產生那種對人民不信任的態度,成為政府壟斷信息的根本理由。在這種大環境下,作為“代理人”的政府官員就有可能會利用信息以權謀私。有學者提出:“只要政治代理人即政府是信息優勢者,即擁有一些為政治委托人所不知道的信息,而政治代理人的本性中又包含有自私自利的成分,那么,理性的政治代理人就有可能利用其信息優勢謀取私利?!币话銇碚f,政治代理人具有雙重角色:即公職人員和利益個體。他們所從事的職業,既代表著公共利益,同時也代表著私人利益,所以存在著為獲取私人利益而侵害公共利益的可能性?,F實中普遍存在的以權謀私等腐敗行為證明了這種可能轉化為現實是難以抗拒的。作為公職人員,理應為維護和增進委托人的利益而工作,不得通過犧牲委托人的利益來謀取自身的利益。但是,作為利益個體,又有著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沖動。這使政治代理人與經濟代理人一樣,在自私自利這種人性的誘惑下,就很可能利用其相對的信息資源優勢,實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標,導致政治委托人的風險成本增加或造成其權益損失。
例如在國有資產拍賣時,有權處置國有資產的人即政府官員并不是國有資產的所有者而只是代理人,也就是說賣方并不具有產權。在這種產權不清或所有者缺位的情況下,作為代理人的政府官員了解所有相關的信息,包括資產的優點、缺點、真實價值、什么人參加拍賣,參加人的信息等等。此時,政府官員就是信息優勢方,而參加拍賣的買家就處于信息劣勢,如果這個時候有買家愿意賄賂政府官員從而得知拍賣的相關信息以便能一最低價購得國有資產,而政府官員在自私自利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下就會利用信息優勢來接受賄賂,而當行賄者以更高的賄賂請求受賄者將其他買家的競爭力降低以便他能以更低的價格購買,那么受賄的政府官員就回將拍賣信息中不利于拍賣的信息公之于眾而使其他買家對此次拍賣作出錯誤的判斷而退出拍賣,行賄的買家就有可能以低于國有資產價值的價格而獲得資產。
三、腐敗者的博弈
博弈論認為,博弈雙方總是從自身的角度尋找對自己最優的策略,從而形成一個納什均衡狀態。在信息對稱、監督機制健全的社會,如果經濟市場中某個企業某次不講誠信,在簽訂合同之前,提供虛假資料以掩蓋真實情況而獲取對自身有利的合同,或者在簽訂合同后,通過秘密私自行動而轉嫁風險或直接侵占對方的利益,就可以因此而獲得額外收益,但是由于信息傳遞很快,其他潛在的市場參與者可以很快知道,并在以后的經濟交易中拒絕與之交易,那么他就會在整個市場中被孤立,從而付出巨大的代價。而在監督機制不健全,信息傳遞不暢的經濟市場條件下,如果某個參與企業在某次交易中不講誠信,其他潛在的參與者無法及時獲取其不講誠信的信息,而無法判斷是否與其進行交易,由于利益驅動機制,此類企業還會在其他經濟交易中騙取信任,直到其他參與者了解到該信息為止。因此,在信息對稱、監督機制健全的環境中,博弈各方的最終結果是誠實守信是最優的策略。
政治環境中也可用博弈模型分析,在信息流暢,監督機制健全的環境下,行賄者和受賄者一旦交易,就會由于信息的流通傳遞而很快被發現并受到懲罰,這個懲罰對于無論是行賄者還是受賄者來說都是巨大的超出他賄賂交易后所能獲得的利益的。在高查處率和高懲罰的壓力下,行賄者和受賄者都會選擇不進行賄賂活動來作為最優策略。如下表所示:
當腐敗者進行博弈時,因為如果行賄者和受賄者只有一方進行則賄賂不可能成功,也就不存在賄賂活動,如果賄賂活動成功則只有被發現和不被發現兩種情況,不可能一方被發現而另一方不被發現。所以行賄者和受賄者只有三種博弈情況,一是雙方都不進行賄賂活動,則雙方都可得到正常的收益(6,6);二是,當雙方進行賄賂時不被發現的收益是很高的(10,10);三是當雙方進行賄賂而被發現時,收益為(-6,-6)。
由此可以看出,腐敗者在進行博弈時的最優策略就取決于信息的流暢度,也就是信息是否對稱。因為在現今的法律下,我國對腐敗者的懲罰是很高的,當信息對稱時,腐敗的查處率很高,腐敗者的收益是-6,那么腐敗者就會選擇不腐敗來作為最優策略;當信息不對稱時,腐敗的查處率很低,腐敗者的收益為10,腐敗者就會選擇腐敗來作為最優策略。
四、結語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腐敗者之所以會進行腐敗,最主要最關鍵的原因就是由于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一系列如監督機制不全,查處率低等問題,信息不對稱為腐敗者提供了隱形衣。要解決腐敗問題就要加強政府信息公開機制建設。目前我國就出臺了很多相關的政策來加強此一機制,如聽證會制度,新聞發言人制度,還有許多新的法律法規的修改和出臺等等。借由這些機制的建立和法律法規的修訂,我國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一定能漸漸消除,從而撕破腐敗者的隱形衣,為我國的廉政建設邁出一大步。
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張維迎.產權、政府與信譽.三聯書店.2001.
[3]李春成.信息不對稱下政治代理人的問題行為分析.學術.2000(3).
[4]段堯清,汪銀霞.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縱向透視.情報科學.2006(6).
[5]劉江華.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政府透明度.財政研究.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