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惠 李杰輝
摘要本文簡要的介紹了民間借貸的含義,并就民間借貸的特點及發展趨勢作了詳細的論述。
關鍵詞民間借貸 公民 利率
中圖分類號:D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263-01
何謂民間借貸?民間借貸是指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公民與其它組織之間的借貸。只要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即可認定有效,因借貸產生的抵押相應有效,但利率不得超過人民銀行規定的相關利率。根據《合同法》第211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另根據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的有關規定:民間借貸的利息可適當高于銀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4倍,超出部分的利息法律不予保護。也就是說國家法律只保護國家規定的利率,超出的利率部分不予保護。
根據相關法律及政策的規定,民間借貸是一種直接融資渠道,銀行借貸則是一種間接融資渠道,民間借貸和銀行借貸一樣受國家保護。
一、民間借貸的特點
通過對民間借貸的分析發現其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借款主體多為中小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借款金額一般在100萬元以內,借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內,并且對資金需求非常急切,希望在2-3日內拿到款項解決問題。而這些融資需求走正規的銀行渠道顯然較難,故民間借貸得以發展;
第二,民間借貸多是以合同的形式存在,既然是合同,就和其他借款合同一樣是單務合同,出借人將借款支付給借款人后,其風險都是由出借人承擔。為了保證債權的實現,減少借款的風險,近些年來,我國金融機構在信貸業務中越來越多地采用擔保的方式。根據《擔保法》的有關規定,在借款合同中貸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采取以下擔保方式(也是比較常用的擔保方式):抵押、保證和質押等。民間借貸也不例外。根據合同法第198條的規定,訂立借款合同,貸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擔保,擔保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的規定。因此,金融機構借款的,當事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確定擔保的方式。至于自然人之間借款,當事人可以依據實際情況對擔保問題作出約定。
從以上介紹可以發現,在民間借貸的整個運作過程中,擔保公司獲取了擔保費收入,出資人獲取穩定利息收益,借款人快速獲得資金,解了燃眉之急,最終實現三方共贏。因此國家不反對并積極引導民間借貸向好的方面發展。
二、民間借貸何以迅猛發展
不得不承認,民間借貸自古就有,但象今天這樣大規模、大范圍的也就是近些年才出現的,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近年來,隨著金融機構規范貸款市場,借款人從金融機構貸款的難度較大,程序復雜、借款人轉向更為方便、便捷的民間資本,民間借貸得以迅猛發展;
第二,雖然金融機構加大了發放貸款的力度,但社會仍然反映企業融資困難,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沒有相應的抵押物品,在金融機構得不到資金支持,以致民間融資異常活躍;
第三,借款人特點的多種多樣性(企業和個人、大中型企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經濟實力強企業和經濟實力弱企業等)決定通過民間借貸方式能更快更方便的得到所需資金。
三、民間借貸業務現狀
民間借貸最早是從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發展起來的,隨著市場交易的日漸活躍,資金需求成了中小業主遇到的最頭疼的問題。而民間借貸以其便捷、快速的特點贏得了資金需求者的青睞。以筆者所在城市為例,2006年下半年以來,本地區民間借貸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從最初的外地來成立分公司的一家,到如今的幾十家,發展勢頭可見一斑。
盡管民間借貸發展迅猛,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借款手續不規范,易于引起糾紛;出借人對借款人的資信狀況不好掌握,對自身的保護措施不夠;依法維護權益的意識不強;易受高利的誘惑,陷入非法集資的陷阱。以上種種問題,必須采取措施加以規范,才能減少風險因素。
四、如何規范民間借貸市場、減少風險因素
第一,積極對借款人、出借人做好普法教育,引導他們認真學習掌握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合同法》、《擔保法》、《民法通則》等經濟金融法律法規,懂得依法保護自身權益,使各方能夠使用規范的手續開展民間借貸活動。民間的借貸應采取書面的合同形式,在合同中明確約定期限、利率、擔保以及違約處罰等事項。
第二,地方政府要加強對民間借貸的監督管理,嚴厲打擊非法集資和高利貸活動,讓大家識別非法集資和民間借貸的特征,防止陷入融資陷阱。比如可以提高成立擔保公司的門檻,向資金監管部門交納一定數額的保證金,使真正有資金實力的企業得以長足發展。同時,促使公民重視借入資金方的信用狀況,增加保證抵押的保護措施。民間借貸的利率應與借款人的償還能力相適應,并且要在法律保護的范圍之內。
第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于2000年9月下發的《關于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執行有關問題的聯合通知》的規定,“公證機關在辦理符合賦予強制執行的條件和范圍的合同、協議、借據、欠單等債權文書公證時,應當依法賦予該債權文書具有強制執行效力。未經公證的符合本通知第二條規定的合同、協議、借據、欠單等債權文書,在履行過程中,債權人申請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機關必須征求債務人的意見;如債務人同意公證并愿意接受強制執行的,公證機關可以依法賦予該債權文書強制執行效力”。可以看出,公證機關可為借據進行公證,依法賦予債權文書強制執行的效力,有效的保護各方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