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華
摘要農村基層法治建設對于依法治國戰略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農村基層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和進步,但也還存在著一些缺點和不足。本文指出要促進農村基層法治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進一步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和農業農村法律體系、加強基層執法機構建設、加大普法宣傳力度以及加強農村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等。
關鍵詞農村基層 法治建設 基層民主
中圖分類號:D6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286-02
農村基層法治建設,既是依法治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障。我們利用暑期“三下鄉”的機會,對現階段農村基層法治建設的現狀進行了調查。我們選取了江蘇省高郵市的郭集鎮和送橋鎮作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與鎮村級領導干部進行座談、對農民群眾進行訪談等形式,著重圍繞農村、農業法律體系建設、農村基層司法機構建設、農村基層的普法工作、行政機構的依法行政工作、基層領導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法律素質等課題開展調查研究,以下就是根據調查結果進行的分析和總結。
一、農村基層法治建設取得的成績與進步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中央國務院把依法治國確定為治國的基本方略以后,法治化在農村地區也得到大力地推行,農村基層的法治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農村基層各項事務逐步走上了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
(一)立法工作成效顯著,農村基層法律體系的框架初步形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村改革逐步深化,農村、農業法制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以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設、農村地區繁榮穩定為目標的法律制度更加健全。據統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已經頒布了10多部農業法律、40多部農業行政法規、340多部部門法規(農業部),地方人大和政府還制訂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初步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為核心的農業、農村法律體系的框架,農村的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有了法律的依據和保障,農村基層法治建設的基礎得以建立和鞏固。
(二)農村基層領導干部和農民群眾的法律素質明顯提高,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不斷增強
經過“一五”至“四五”的普法宣傳,廣大農民的法律知識有所增長,法治意識明顯增強。群眾對法律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識,開始懂得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我們通過調查問卷獲得的數據中,認為法律“非常重要,社會生活離不開法律”占到被調查者的95%,有60%的被調查者認為法律最大的作用是“維護自己權益的工具”,而相對于行政政策,有65%的人更容易接受法律規定。這些數據都充分地說明,農民群眾法律素質的提高不僅僅在于法律知識的增長,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識以及法治觀念的確立和增強。同時,廣大基層領導干部的法律素質也有很大提高,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理念已經深入到每個基層行政和司法部門工作人員的心中,基層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升。
(三)基層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不斷加強,農村司法工作成績顯著
農村基層地區在推行依法治國、建設基層法治的過程中非常重視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的建設,基層司法機構得到建立和健全,各個機構之間分工明確,相互合作,鞏固了基層司法工作的主體基礎;農村司法隊伍建設明顯加強,工作人員的法律素質和工作能力明顯提升;在實際工作中,各司法機構還根據農村實際,摸索出了一套先進的工作方法,如鄉鎮司法所建立了農村法治信息員制度,真正使法治工作深入到田間地頭和每個農戶的家中,深入到農村的最基層,切實提高了司法機構的工作水平,發揮了司法部門在基層法治建設中應有的作用。
(四)基層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
基層政府的行政行為日益法律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鄉鎮基層政府通過健全完善行政決策機制,建立信息公開制度等措施,加快依法治鎮、依法治村的進程;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加大執法監督力度,提高行政執法的水平,保證權力的規范運行;開展法治宣傳活動,廣造依法行政的氛圍。通過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鄉鎮基層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在我們的調查中,大部分的受訪者都認為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經常能”做到依法辦事,對鎮村級行政機構的行政行為也表示“基本滿意”,這體現了基層政府在依法行政工作中取得的成績。
二、農村基層法治建設中還存在的不足
雖然農村基層地區在法治建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和進步,但由于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仍然存在著一些缺點和不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農業法律體系仍不完善
現有的農村、農業法律法規仍滯后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一些領域和地帶還存在著法律空白,如農村中的經濟糾紛就缺少明確的法律指導和規范,而現有法律法規中對土地產權的界定不清就導致農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混亂,農民在土地方面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農村、農業法律體系結構仍不合理,在現有的農村、農業法律法規中,調整農業和農村行政關系的行政法律規范性質的農業法律法規多,而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民事關系的民事法律規范性質的農村法律法規少,關于保護農民權益、規定農民生產經營主體地位、權利和義務的法規、法律較為薄弱;有關于農村、農業的各個法律法規之間不能形成有效的互補與配合,有的法律規定之間甚至前后矛盾,使得法律法規之間不能形成有效合理的體系,不能作為一個整體而發揮最大的合力。
(二)基層政府在推進農村基層法治建設中的作用還沒有得到最充分的發揮
基層政府對推行農村法治建設的觀念還沒有徹底改變,重視程度不夠,進行法治建設也大多是“應付式、運動式和‘一陣風式”,缺少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一些領導干部法律素質仍然不高,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和能力,部分干部法治觀念淡薄,封建家長作風仍然沒有根本上的改變,仍習慣于用行政命令進行管理,有法不依、濫用權力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影響了正常的黨群、干群關系;普法宣傳工作仍然不夠充分和到位,普法的積極性和熱情不高,普法形式單一,從而使普法宣傳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廣大農民群眾的法律素質仍有待提高
農民群眾的法律素質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處于法治意識的簡單啟蒙階段,對于具體法律還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上,法律的觀念也沒有徹底改變,不能自覺、有效的運用法律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農村中受封建殘余思想的影響更為嚴重,輕法治、尚人治的傳統根深蒂固,“農村法治缺乏必要的觀念支撐和文化養育”;群眾中很多人存在著“法為我用”的工具心理傾向,表現在權利于義務的關系中只注重“權利”而忽視“義務”;對法律的敬畏,對原則的堅守、對自身義務的自覺履行等法治精神還不具備;在農民群眾中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法律信仰危機。
三、促進農村基層法治建設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農村基層民主制度,為法治建設提供基礎和保障
我國的法治是與民主相結合的法治,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沒有民主的法治不是真正的法治。當前必須進一步完善基層民主制度,為法治建設提供基礎和保障。必須進一步堅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落實農村基層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保證基層民主的確立和鞏固;要解決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與法治建設之間的關系,認識到黨的領導和依法辦事是統一的,黨的主張必須通過正常的法律程序貫徹實施;要處理好基層黨組織與鄉鎮政府、村民自治的關系,基層黨組織要以法律為準繩,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依法實現對鄉村事務的領導,基層黨組織和政府機關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
(二)進一步完善農村、農業法律體系,確保農村各項事業有法可依
基層法律體系的完善是進行法治建設的基礎,要推動農村基層法治建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保證農村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和領域都有法可依。必須健全和完善適應農村改革發展需要的法律制度,使農村基層法律體系適應農村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要將黨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及時地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使黨的政策更具穩定相、普遍性和廣泛性;要抓緊制定有關土地承包經營、減輕農民負擔、科技興農、農業現代化及國家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法規,逐步式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等項事業走向法治的軌道;在《農業法》為基礎的前提下,制定與之相配套的具有實質性事項規定和具體措施規定的各種農業法律法規;注重基層法律體系性建設,促進各項法律法規之間的合理互補和有效配合從而發揮最大合力。
(三)加強基層執法機構建設,提高基層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保證基層司法機構的機構建設和人員配備,加強政法隊伍的自身建設,提高司法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水平,增強其公仆意識和依法辦事的自覺性;加大執法檢查和監督力度,堅決懲治司法腐敗;要對政府各部門工作人員進行法律知識的專門培訓,使他們真正懂法、用法、依法,切實做到依法行政;推行政務公開,加強對政府工作人員的民主監督,保證政府行政工作依法進行;建立健全行政工作責任追究制度,將依法行政工作于工作人員工作績效掛鉤,提高其工作過程中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自覺性。
(四)加大普法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法律素質
首先要明確普法內容和普法重點,針對農民群眾的不同需要以及不同階段的要求確定普法宣傳教育的重點,增強普法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二是要把法的知識教育轉化為法律素質教育,注重農民群眾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的培育;三是要抓好學法、用法,密切聯系農村生產和生活實際,將群眾的法律知識轉化為正確運用法律的實踐能力;四是采取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法律,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和渠道,增加法律宣傳的覆蓋面和接受度;五是加大普法宣傳的力度,設立普法宣傳專門機構,保證普法經費,以推動這項工作的深入開展。
(五)加強農村法律服務工作,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農村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要面向基層,面向農民,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的、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按照市場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基層法律服務機構,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為農民群眾提供無償的法律咨詢和服務;建立“法治服務熱線”,確保群眾的法律問題得到及時、合理的解決;以農村的鄉鎮行政區劃為單位設立法律服務所,代表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參與各項法律活動;加強農村法律咨詢服務工作,建立農村法律服務工作機制,鼓勵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積極到基層當好法律顧問,為農民提供法律幫助。
相信有了中央政策的支持,有了廣大群眾的期待,有了基層政府的努力,農村法治建設必將取得更大的成績,農村基層地區實現法治化的目標也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王國奇.加強農村法治建設,促進農村法治化進程.湖湘論壇.2002(6).
[2]陳金釗.法治與民主的時代課題——中國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理論研討會綜述.山東法學.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