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紅
摘要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步伐的進一步加快,城市里的“城中村”問題應運而生。本文結合株洲市的實際,從探求“城中村”產生的原因出發,分析了城中村存在的多種消防安全問題,并就如何改造城中村的消防安全隱患提出了建議,旨在有效預防和控制“城中村”火災事故發生。
關鍵詞城中村 消防安全 消防安全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288-02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步伐的進一步加快,城市周邊農民的土地被大批征用,而在征地過程中返還給村民的用地和以前的村民住宅用地、自留地等人維持以前的集體所有制不變。因此,建私房出租,便成為大部分村民的生存選擇,村民隨意增建、搭建出租房的現象欲演欲烈,房子越建越高、樓距也越來越小,城市里的“城中村”問題應運而生。城中村具有二重性,既有城市的特征,也有村落的特征。其所具有的城市特征表現在:1.城中村的居民有的居住在市區,乃至中心市區;2.和城市居民一樣,主要從事二、三產業;3.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其所具有的村落特征表現在:1.作為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的土地,其產權歸村落集體所有;2.其所屬社區由作為村民自治組織的村民委員會管理;3.城中村的村民保留比城市戶籍更為重要的村籍,由于擁有村籍使得他們的經濟收入不僅超越于農民工,甚至超越于一般市民。應當說,土地制度的二元性,是城中村形成的重要因素。在這種二元結構下,城市選擇了試圖繞開村落這樣一種規劃思路,使城中村因此逐漸形成。無論大城市或中等城市,城中村現象甚為普遍。
一、城中村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城中村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
從我國現代化進程而言,城市化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改造村落社會結構和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化引發的是全面的、系統的和深刻的社會變遷。而在城市化初期,更多地表現為城市在土地面積上的機械擴張。其中“城中村”問題是城市發展引發的一個新問題,也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二)經濟利益的驅動是城中村形成的內在因素
城中村這種特殊的建筑群體和村落體制的形成,是村民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結果。城中村地理位置優越,土地實際潛在的價值很高,城市功能的擴張使村內房屋日益升值。株洲做為一個物流中心城市,外來人口眾多,出租房屋成為獲利豐厚的行當。在城市化的壓力下,一無知識,二無技能的城中村村民為了謀生,自然地選擇了一條風險最小且收益不菲的“以地生財”之道。由于村民建設資金不足、宅基地面積有限,必然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土地進行開發,其結果是形成了大量布局混亂的“握手樓”。
(三)對村莊歷史文化的認同是城中村形成的文化因素
城中村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與地域文化背景。維系城中村村民關系的是傳統農業社會的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并由此產生的擇地關系好鄉土關系,也正是這種關系派生了城中村村民對血緣和地緣的重視。傳統村落文化和風俗習慣,在這里得到很好的保存和發展。在對城市文化做出反應時,村落文化認同意識會使村民產生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向心歸屬情緒,文化系統的排他性和內整性由此而生。城中村正是這種文化沖突的集中表現。
二、城中村的現狀分析
(一)城中村的分布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株洲市的城市空間變得越來越擁擠,市區的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不斷向外擴散,從而使城市經濟活動向外移動,城鄉結合部的農業用地不斷變為城市建設用地。近二十年來已形成了大量具有城中村特點的地區。從現狀分析,株洲市的城中村分布范圍甚廣。其中,以天元區的金錦片區和蓮花片區面積最大;蘆淞區的龍泉村、建寧村以及荷塘區的合泰地區人員復雜,痼疾最多。
(二)城中村存在的消防安全問題
“城中村”雖然在地域上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但土地所屬權、經濟組織和行政管理體制仍然保持著農村的舊模式,在管理上弊端明顯,存在諸多問題。
1.違章建筑,消防隱患嚴重。由于城中村內實行的是異于城市社區的農村管理體制,,村內建筑基本上是自發形成,缺乏統一的規劃,建筑質量不高,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主要表現為:一是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低,違法違章建筑屢禁不止;二是電氣線路亂拉亂接;三是村內消防設施和滅火器材嚴重不足,消防水源缺乏,一旦發生火災,不僅人員疏散困難,消防部門也無法組織開展有效撲救,群眾生命財產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四是管理體制與城市社區管理體制不適應,許多管理關系不清,責任不明。
2.管理體制混亂,居民安全意識淡薄。株洲市出租屋的低租金吸引了超過當地村民幾倍的大量外來人口入住,多元文化與生活方式在這里交流、沖突,加上管理體制的滯后缺失,使城中村的治安問題十分突出。村內居住人員構成復雜,具有來源廣泛、流動性強的特點。本地人口文化層次低,主要以出租房屋為業,外來人口主要是進城打工的農民、學生、三無人員,甚至還夾雜了一些負案在逃的犯罪分子。因此,城中村居民普遍缺乏消防安全意識,非法小鍋爐、家庭小旅館、甚至“三合一”場所比比皆是。
3.不良陋習沿襲,用火用電不當,是頻頻引起火災的主要原因。由于農村生活習慣的長期沿襲,為了方便用火,城中村的居民將一些干柴草、舊棉胎、舊紙箱,特別是液化氣瓶等易燃、可燃材料隨意堆放房內,增加了其中的火災荷載,也加大了這些地方的火災危險性。房內私拉臨時電路現象嚴重,城中村內,經常會發生因電器設備使用不當發生火災的情形。此外,由于傳統祭祀時用火工不當,也時常造成火災的發生。
4.城中村內公共消防設施不足,維護保養不良。由于城中村的公共設施都相對較老,其中的消防設施較少,破損嚴重,而且缺乏必要的維護保養措施,使得大多數消防設施都無法正常使用。沒有消火栓,缺少水源,一旦發生火災要從其他地方調水,經常延誤最佳救火時機,使損失擴大。此外,城中村的給水管網管徑過細,水壓過低,居民用水都較緊張,一旦發生火災即使有消火栓怕也用不了,無法滿足消防用的需要。
三、城中村消防改造的路徑選擇
不容否認,在城市發展初期村莊廉價出讓的大量集體用地,為城市發展做出過一定的貢獻,但隨著城中村的大量出現,該地區火災事故的發生也日益頻繁,相繼發生了多起震驚全國的重特大火災事故,城中村的消防問題日顯突出,為此國務院于15號令《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消防工作的意見》中對城中村的規劃、改造和火災隱患工作特別做出了明確要求。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如何改造城中村,有效預防和控制“城中村”火災事故發生,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已成為我們當前加強消防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規劃先行,科學規劃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藍圖,是建設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城中村各項改造應以規劃改造為龍頭,根據城市的特色和具體實際,堅持規劃先行,注重規劃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從房屋布局、道路系統的改造、公共服務、綠化通風條件的改善、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等方面著手,突破城鄉二元管理體制的局限,堅決制止違章建設。充分兼顧經濟功能和社會服務功能,使城中村與城市真正融為一體。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增強做好“城中村”消防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城中村”作為城市管理的基本載體,日益成為個人、家庭與社會、集體、單位聯系的重要紐帶。“城中村”消防工作越來越多成為消防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城中村”中,消防基礎設施薄弱、滯后,消防安全管理長效機制脆弱,已成為消防工作存在的安全隱患。因此,必須牢固樹立“隱患險于明火,防范勝于救災,責任重于泰山”的意識,充分發揮“城中村”功能,建立和完善“城中村”消防工作機制和運行機制,不斷強化消防綜合功能,提高村民的消防安全素質,實現“城中村”消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為經濟繁榮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環境。
(三)健全組織,完善機制,不斷增強“城中村”消防綜合功能
1.建立健全“城中村”消防安全聯防機制和聯動機制。要依托各“城中村”村委會,加快建立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消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健全消防工作組織機構,形成自上而下的“城中村”消防工作網絡。各“城中村”村委會都要成立消防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城中村”消防安全巡查、村民家庭和單位的防火檢查,對“城中村”內消防設施器材進行維護保養,督促“城中村”內單位制定應急疏散預案和滅火預案等工作。各“城中村”都要組建專門的消防安全隊伍,配備專(兼)職防火人員,將消防安全管理納入到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落實消防安全措施,開展消防宣傳教育,提高村民的自防自救能力。同時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城中村”消防工作各項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中村”消防安全檢查、巡查機制,消防設施器材的保養、補給機制,應付突發性事件的緊急救助機制,消防宣傳教育培訓機制等各項制度,形成以街道辦事處為主導,“城中村”村委會為依托,駐村單位和廣大群眾共同參與的“城中村”消防工作運行機制。
2.加強“城中村”公共消防設施建設。各“城中村”要認真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等有關規定,將村民住宅及駐村企業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建設納入“城中村”總體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把“城中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城中村”改造同步實施。多渠道拓展資金來源,要針對目前各“城中村”村內消防車道防火間距不足、消防水源缺乏等現狀,切實加強村內公共消防設施建設。一要按照村整體規劃,新建多個消防蓄水池,為消防滅火提供充足水源。二要徹底消除消防車通道地面和架空的所有影響消防車通行的阻礙物,并派專人負責管理,保證消防車道通行暢通。消防車通道寬度不足,或不能正常通行的村,要成立專門的消防隊伍,設置小型消防車輛和消防器材,保證村內消防安全。
3.廣泛開展消防安全教育演練活動。“城中村”要緊緊抓住消防宣傳“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進文物古建筑”和消防安全“大宣傳、大教育、大普及、大演練”這個契機,廣泛開展活動,推進“城中村”消防工作的開展。要建立消防宣傳教育培訓制度,制定居民防火公約,設置消防宣傳欄,發放消防宣傳資料,定期宣傳消防知識和逃生自救常識。每個“城中村”要確定一名消防責任人,負責“城中村”日常消防工作,組織學習消防知識和逃生自救常識;每個“城中村”至少組織一次以家庭為單位的火災撲救,安全疏散和逃生自救消防演練活動。在村內中小學校、幼兒園,要建立消防宣傳教育培訓制度,制定學生防火須知,設置消防宣傳欄,定期宣傳消防知識和逃生自救常識。要制訂消防宣傳計劃,將消防宣傳常識納入學生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開展經常性消防安全教育。組織學生進行模擬火災疏散逃生和自救演練,定期組織師生在消防隊(站)開放日參觀消防隊(站)和消防教育基地,提高廣大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識,為城市建設當好排頭兵。
現代化的城市,應該有優良的城市環境,改造好“城中村”消防安全條件是現代化城市的基本要求。隨著新一輪城市擴張緊鑼密鼓的進行,改造“城中村”消防安全環境,必然給株洲的發展帶來勃勃生機,使城市建設和社會進步提升到一個更新更高的層次。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GB50045-95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2005.
[2]張艷霞.城市化進程中城中村消防安全改造研究.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5).
[3]韓毅.城中村:農村城市化必須破解的難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4(2).
[4]袁進褥,蔣定國.城中村消防安全現狀和對策分析.中國西部科技.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