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燕
摘要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國依法向農民提供的為保證其最低生活需要而進行物質援助的一種制度。實施這項制度,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意義重大。但是,在推行這項制度和實現“應保盡?!钡墓ぷ髦?存在問題,并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本文就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為構筑牢固的農村“安全網”有所助益。
關鍵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物質援助 農村低保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299-01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增強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也有了極大的改善,國家實施并制定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農村低保工作還存在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現狀及問題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國依法向農民提供的為保證其最低生活需要而進行物質援助的一種制度。當農民難以維持最低生活水平或溫飽不足時,由國家和社會向其提供保證其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質援助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歷來非常重視。我國憲法第四十五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薄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7]1號)和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07年要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生活困難群體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到2008年年底整個農村低保人數是3957萬人,但是還有一些地方的困難家庭目前還沒有完全納入到保障范圍,2009年農村要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基本實現應保盡保。農村低保工作還急需解決一些問題。
(一)低保資金供求缺乏平衡性
長期以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主要是由縣、鄉(鎮)財政承擔。2007年前,各地實行農村低保的資金都來源于各級地方財政,目前,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的籌集以地方為主,地方各級政府將農村低保金列入財政預算,但許多貧困農村地區,基本上是糊口財政,大量應該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的貧困人口沒有保起來,低保資金供小于求的狀況依然如故。
(二)低保對象確定缺乏準確性
《國務院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指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是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殘、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生存條件惡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難的農村居民。目前農村選定低保對象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個人申請,村民小組提名,村委會選派代表走訪低保對象家庭,看看其家庭狀況怎樣,由此作出決定。這種方式,缺乏準確性與科學性。
(三)管理機構運行缺乏高效性
目前,農村低保制度實施工作沒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及專職人員,特別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地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一般由民政部門主管,具體工作由救災救濟辦公室來承擔。而鄉鎮僅設民政助理辦理此事。一些地區由于基層缺少工作經費和工作人員不足,導致一些人工作負擔過重,疲于應付,很難把低保工作做細做實,工作效率不高。
二、解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問題之對策
(一)低保資金籌措渠道多元化、制度化
從2007年開始,中央財政對財政困難地區實施農村低保制度給予資金補助。中央對地方的補助,將成為支持地方建立和完善農村低保制度的重要資金來源。但中央和地方兩級財政提供的資金還不能滿足低保資金需求,低保資金的籌措渠道應多元化,政府可從國家政策層面上規定中央和地方財政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的承擔比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應由各級政府列入財政預算,納入社會救濟專項資金支出科目,專賬管理,??顚S谩^r村低保金籌措和發放將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國家需要以法律形式將其制度化,建立相應的財政支出責任監督機制,并實行工作責任問責制。多渠道籌資,以確保農村低保金的供需平衡。
(二)低保對象確定方式程序化、規范化
《國務院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指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既要嚴格規范,又要從農村實際出發,采取簡便易行的方法。低保對象的確定應分為以下幾步:第一,個人申請;第二,民主評議;第三,主管機構審核;第四,公示并請監督人員簽意見;第五,主管機構審批。各地要從當地實際出發,合理確定低保對象,在此基礎上,進行資金發放,加強動態管理。
(三)低保制度管理體系完善化、高效化
為了保證管理機構運行的高效性,為了防止基層執行農村低保制度出現優親厚友、徇私舞弊,將不符合條件的人納入到農村低保之中等問題,國家應從法律制度上明確要求,成立專門管理機構和監督機構,選聘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參與管理,確保這項制度得以落實。中央出文件出政策,地方出臺配套的實施辦法或者配套的實施政策、實施細則和實施辦法,需要在具體制度方面進一步建立、規范和完善。市和區、縣(市)兩級財政要根據低保工作的需要,安排必要的工作經費。要配備必要的辦公設備,建立信息平臺,實現管理網絡信息化、規范化、高效化。
參考文獻:
[1]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zx/2009-01/11/content_15420180.htm.中國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