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爽
摘要農民進城務工對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產生著很大影響,特別是農民工的代際轉換和階層分化使得傳統養老模式的弊端更加凸顯。本文指出一代農民工和二代農民工之間的差異正在改變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的現狀和未來,這正是農村社區養老發展的良好契機。
關鍵詞農民工 代際轉換 農村社區養老
中圖分類號:F3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301-01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農民工已不再是一個具有高度同質性的社會群體,這一群體內部正在發生分化,這種分化既表現在代際方面,也表現在階層方面。
第一代農民工中大多在改革開放后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從農業和農村中流出并進入非農產業就業,具備傳統農民的特征;第二代農民工在1980年以后出生,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進入城市打工。本文所關注的是處于完全依賴打工的民工階層的第一、二代農民工,他們人數眾多,社會經濟地位較低,是城市社會階層之外的邊緣性群體,解決其養老問題困難重重。
一、農民工代際轉換與農村養老困境
兩代農民工因其在成長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文化程度和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導致了他們在務農經驗、打工的目的與偏好、對城市的認同感、與家庭的經濟聯系、生活方式、對工作的要求、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呈現出比較顯著的差異。因此,他們在養老方面的看法、行為和需求會有所不同。
(一)第一代農民工與農村養老困境
1.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的缺失使第一代農民工無法完全依靠養老金生活,而必須依靠其配偶及子女的幫助。同時,由于在城市所從事的工作基本上是高強度或重體力等勞動類型,可能健康透支,因此他們要承受比同齡老年人更為巨大的負擔。
2.第一代農民工在外出務工期間,主要通過經濟支持來贍養父母。而一旦從城市勞動力市場退出之后,他們就會回到農村并重新進入農村勞動力市場,仍然要依靠自己的勞動贍養父母。
3.第一代農民工由于在思想觀念上相對保守,受到的教育也比較傳統,他們都能把贍養父母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來承擔,但一般僅以維持基本生活為目標。
4.外出務工的農民年老生活得不到保障,相當一些不愿再回農村而滯留在城市,成為城市流浪貧民。因此,“無承包土地、無穩定職業、無社會保障”農民(簡稱“新三農”)養老問題值得關注。
(二)第二代農民工與農村養老困境
1.第二代農民工基本都是在實行嚴格計劃生育之后出生的,所以一個農村家庭往往要贍養三、四位老人,加上撫養子女,個人和家庭將面臨難以承受的壓力,這可能會使農村家庭養老的傳統方法難以繼續。
2.“新三農”養老問題將在第二代農民工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第二代農民工在步入四五十歲后,不僅在農村難以勝任農業生產,在城市中也很難獲得就業機會。同時,社會養老體系存在的缺陷,使“戶在農村、人在城市”的他們難以獲得城市老年人所享受的養老保障和福利。
3.第二代農民工對于參與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措施有著與城市人相似的認知,更容易接受觀念并參與其中,這是一種積極的養老態度。
二、從農民工代際轉換看農村社區養老問題
農民工的代際轉換又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的養老困境,但無論是改變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還是完善農村老年保障制度均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這為社區養老方式的發展提供了機會和挑戰。
(一)農村社區養老應滿足老人們的生理需求
一方面,農村老人們的生活狀況依賴于子女的經濟能力,抵御生存風險的能力較弱。因此,社區養老應通過多種渠道為老年人提供經濟保障。另一方面,社區應為需要照顧的老人們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日常服務,特別是對曾經在城市中健康透支較嚴重的農民工,醫療服務尤為重要。
(二)農村社區養老應滿足老人們的心理需求
大量的農民工外出務工,使得農村中的空巢老人急劇增加。對兒女的思念、生活的清苦與孤寂等負面情緒及對社會快速發展的不適應,均會影響老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特別是未來第二代農民工回鄉后的心理落差、生活方式和環境的改變必將進一步加劇其對家鄉社會認同程度的降低。
(三)農村社區養老應滿足老人們適應社會環境的需求
“新三農”群體的出現是城鎮化的必然結果,其根源在于他們對城市生活和農村生活在心理和技能方面均不能完全適應,且在社會保障安全網中他們又成為了“被遺忘的角落”。社區養老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使在城市中無法生存下去的“新三農”回歸農村,幫助他們從心理上、能力上適應農村環境。
三、農村社區養老發展方向的建議
農民工代際轉換使得農村老人們的需求不是停留在保障基本生活這一簡單層面,而是有了生理、心理、適應環境等多方面的需求,所以農村的社區養老理應像城市中的社區養老一樣,提供多方面的服務供給。
第一,多渠道為社區老人提供經濟支持,居家養老方式保障農村老人日常生活。除了政府提供保障外的養老保險,社區可嘗試多渠道為老人們提供經濟支持的方式,如社區自行經辦的儲蓄積累式養老保險、委托保險公司經辦的儲蓄積累式保險、給特殊人群的保險等。此外,現階段將養老院作為社區養老的方式是不現實的,居家養老才是社區養老的歸宿,如社區可將農村中的剩余勞動力組織起來,為需要照料的老人們提供日常服務。
第二,尋找社會資源為社區老人提供心理、醫療、技能培訓等特殊服務。為了讓他們盡快適應農村生活,加強歸屬感和自信心,社區可以多渠道尋找資源開展培訓服務,如請村中的生產能手講種田技巧等。除此之外,還可與村附近的醫院、學校等合作,為社區老人提供多層次的服務。
第三,豐富社區老人的文化娛樂活動。社區可以通過對民間藝人和民間文化的挖掘,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激發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增強居民的身份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好的適應和改善農村生活。
參考文獻:
[1]蔣向群.養老補償論:建立對城鄉低收入老年人群體的公共資源補償機制.人口研究.2008(4).
[2]徐建玲,劉傳江.農民工就業市場的經濟學分析.市場與人口分析.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