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釗
摘要不管是從各方的統計數據,還是從現實生活的情況來看,當前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仍任重道遠。本文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認真做好中小學的法制教育工作,增強中小學生的法律意識。
關鍵詞統計數據 法律權利 權利請求
中圖分類號:G633.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310-01
法律是公民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代名詞,守法就意味著自覺履行義務,同時也敢于捍衛權利。當前在廣大的中小學生中守法意識淡薄,更多的并不是缺乏法律的義務意識,而是缺乏法律的權利意識。法律權利意識主要包括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對自己權利的認知與主張;二是對他人權利的認知,即指對他人權利的認識、了解、尊重與評價等。目前我們學生的現狀是,在對自己權利的認識與對他人權利的認識之間來比,認識自己的權利多過認識他人的權利。在對自己權利的認識中,又表現出不顧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制約,不切實際地提出新的權利請求多過對自己已有權利的理解與維護。正因為絕大多數的學生缺乏法律權利意識,只知道自覺履行義務,自己不做違法的事情。而不敢于捍衛權利,面對違法現象麻木不仁,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去揭發極少數學生的違法行為(其實校園內學生的違法事件,每一次都有其他學生知道的,只是他們不向老師報告而已)。極少數有違法行為的學生,他們總認為我所做的一切,你老師是很難抓住我的(事實上也是這樣,他做10次,你能抓到他一次已經是很不錯了),抓不到也就沒事了,結果膽子越來越大,最后走向犯罪。
在中小學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從來就沒有缺少過。一般的法制教育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講法,一種是結合違法事例來講法。使學生知道什么行為是違法的,做了違法的事會受到什么懲罰。這是一種以法律義務為核心,以是非觀教育為抓手的教育模式。學生從小到大這樣的班會不知上過不少,這樣的班會都是從老師的視角來理解“法”,往往老師的感觸比學生大。正是以往的教育模式存在根本缺陷,使學校的法制教育低效。
中小學法制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突破口應該放在使學生有良心和有權利意識上。如果一個人有了良心,當他做了壞事,即使沒人發現,他自己的內心也會感到不安,正是這種內心的不安會促使他今后不再做壞事(心靈的折磨比肉體的懲罰更有效)。而目前我們一些學生屢犯錯誤,就是因為內心不但沒有不安,還因為沒被發現而感到興奮。如果一個人有了權利意識,就會知道別人違法違紀其實就是侵犯我的受法律保護的權利,我們跟違法違紀現象作斗爭就是在維護我們自己的合法權利。如果通過以培養學生法律權利意識為核心,以價值觀教育為抓手的教育模式,培養起學生的法律權利意識,使絕大多數學生都敢于同違法現象作斗爭,即使極少數有違法行為的學生還沒有良心發現,也會因為懼怕被揭發而有所收斂。
培養學生法律權利意識,應該從三個層面展開。
第一,讓同學們談談,在自己生活中曾經遇到過的,因別人違法而對自己或自己的親人、朋友造成傷害的事件。說說自己的感受,是不是只有當事人受到傷害,自己有沒有也間接受到傷害。目的是要使學生通過體驗,認識到任何違法行為都會對周圍的人造成傷害,即我們的合法權利(私權或公權)受到了侵犯。對學生進行權利意識教育時,必須以對他人權利的認識以及對自己已有權利的理解與維護做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確立“權利神圣性”觀念。
第二,讓同學們就“當你知道別人準備或已經做了違法的事情,你怎么辦?是否會舉報?”這一問題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同學們根據他們不同的道德水平、思想覺悟、生活經歷,會說出各種各樣的處事方法。如果再設置一些“兩難故事”場境,例如:如果違法的是自己的親人或朋友時,要不要舉報?如何處理親情友情與維護公共權益的矛盾?如果舉報后受到報復怎么辦?如何處理維護公權與保護私權的矛盾?“兩難故事”背后的選擇、尤其是不同的理由,本身不只有“兩種選擇”;可以讓學生關注更多樣的思考、更復雜的選擇。讓學生面對“兩難故事”,便于激發學生內在的認知沖突、調動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可以有效培養和利用高中生正在成長的自主意識和能力。
第三,再讓同學們就“指出或告發朋友的違法行為,是害他還是幫他?遇見違法我們如何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這兩個問題發表意見。已經讓學生的真實思想得到充分的“敞現”、“交流”,進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狀態,教師可以充滿智慧的介入(作為一個平等主體、心平氣和地與學生交流,而不是居高臨下地宣示、告誡),引導學生懂得:第一,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果把朋友的違法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這是幫他;如果任其發展下去,這是害他。第二,我們在行為上進行價值選擇時,應遵循“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衡取其輕”的原則。至于利與害要做出正確的判斷,就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教育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要讓學生自己發表意見!教育的真諦不在于教師宣布、告訴了多少東西,而在于學生自己明白了多少、創造了多少。從某個角度來看,其實,孩子自己主動“創造”或相互啟發、共同思考出來的東西,很可能就是我們希望傳授給他們的東西;但是,關鍵的區別在于,前者是由他們自主探索而獲得的,體現出他們的尊嚴。這就是華東師范大學李偉勝教授倡導的“敞現-交流-辨析-提升”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四兩撥千斤”的奇妙的教育效果,從而有效提高學生自主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生成具有長效作用的道德信念,從而喚起、并充滿享受發自內心的自主尊嚴感(覺得違紀違法是很沒有面子的事情),而不是停留于低境界的“遵紀守法”(即因為逃避懲罰而不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