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巧麗
摘要在我國,聲樂實踐性教學有突出的成果,但在理論研究領域一直比較匱乏,缺乏對技巧和實踐進行理論性的研究,而余篤剛先生的《聲樂藝術美學》一書對聲樂藝術的各種表現形式進行理論的概括和抽象,是一本對聲樂審美很有指導意義的讀物,本文以獨特的視角對此書的本體內容做了簡要的介紹。
關鍵詞書評 聲樂藝術 藝術美學 聲樂理論
中圖分類號:J6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315-01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國家的聲樂藝術理論研究都十分薄弱,缺乏宏觀上的研究,都是在自然狀態下盲目,緩慢的前進著,隨著音樂學、音樂美學其他理論的深入研究,我們聲樂的研究角度也由完全應用性的探討技巧和實踐上升到了理論性的探討性質和規律上來。
音樂美學是音樂學中的一門基礎性的理論學科,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音樂學的發展水平,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看它們的音樂美學的研究水平,而聲樂美學作為音樂美學的部門美學的一支,也就突出了他研究的重要性。正因為它是音樂美學的一個門類,所以在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也應該遵循音樂美學的基本軌跡,并根據具體學科的特點具體分析一下。《聲樂藝術美學》是運用了哲學的思辨方法來對聲樂藝術的各種表現形式進行理論的概括和抽象,從其藝術創造的全過程,以及它的藝術體現效果與審美功能等方面來探尋聲樂藝術美的奧秘;并以比較學的方法,對比聲樂、器樂的共性與個性,顯示聲樂藝術美的特殊性;把音樂形態學方法用于聲樂形態學的分析與研究;用系統論的方法去把握藝術美的創造系統。
作為一本聲樂藝術美學書,他從聲樂本身的因素進行討論,體現出了它做為聲樂藝術美學的價值和特殊性,書中的本質論全面闡明了聲樂藝術的美學特征,對比了聲樂和器樂藝術表現形態上的異同,又通過“文學論”、“曲調論”、“演唱論”等篇章闡述了其構成系列的藝術美的表現,及其總體的相互關系,該書由一個導論和四篇十三章組成,導論分析了聲樂藝術美的總體構成,以及聲樂美學研究的性質、研究對象、研究的方法等,為我們進一步學習指明了方向也打下了研究和學習的思想和理論基礎。在“本質論”一篇,又對其綜合性、集體性、聽覺性、形象性、語義性、口頭性、表情性等進行全面理論與深入剖析,將聲樂藝術美的構成整體及其相互聯系與作用的多環節、多因素的縱橫系統進行了邏輯性的理論梳理,并以比較學的方法及區別于器樂美的共性,確定聲樂美的構成體系和規律。第二、三、四篇從文學論、曲調論、演唱論的各個領域去分析了它的主體性,從屬性和依存性。并提出了“詞情、曲情、聲情”等聲樂抒情的階段性與統一性、目的性與動作性的立論,辨證的論證了其中的審美關系。
從整體上來說,本書作者從詞、曲、聲、腔幾個構成聲樂的美的基本要素系統地、嚴密地對聲樂藝術美加以說明、分析,讓我們清楚的懂得了什么是詞章的語言美、曲調的旋律美、演唱的聲腔美。在聲樂藝術美的文學論這篇,作者很注重語言學、文學的研究,讓我們知道了應該怎樣去欣賞、去表達歌詞的美,同時也給詞作者寫好的詞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曲調論一篇,作者始終把歌詞與旋律的關系作為切入點貫穿于整個考察中,討論得細致周全,角度也較新穎,在對聲樂藝術節奏、和聲形態的考察中,也是獨具匠心的。聲樂最終是需要演唱的藝術,當詞曲并茂完成了書面無聲的聲樂作品創造之后,它是有賴與演唱中的聲腔體現的,只有當他賦予了聲情的美,它才能真正傳達出聽覺的美感,也就是說聲樂更多的是指歌唱的聲腔表現,所以作者花了重墨在聲樂藝術的聲腔創造上,在這一篇里,作者從呼吸、共鳴、咬字、行腔分別做了概括,也列舉了一些例子,讓我們更能深刻的對其進行理解。
綜觀全書,可以看出就跟本書序言中李凌所言,作者是個師范大學從事聲樂教育的老師,他能緊密結合實際,對聲樂藝術的諸多現象都能較細致深刻地體驗、關注、展開思考并進行廣泛的研究。同時也可以看出作者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和駕御語言的能力,在表達聲樂的美時也引用了很豐富的史料,范圍博古通今,可以看出作者是個知識面極廣的人。書中作者得出了很多精辟到位的結論,可以看出作者有哲學的思辨思維和深厚的理論學養。關于“音樂美學”、“聲樂美學”的一些問題,很多同學都認為很懸乎,很抽象,本書中雖然學術性、概念性和抽象性都較強,但作者也能和實用相結合,從理論到實際,又從實際上升到系統的理論,也就象書中所言,作者是敢于吃螃蟹的人。閱讀完此書,固然有很多好的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我對這本書也有點粗淺的看法,本書名為聲樂藝術美學,“樂應是指以人的嗓音來表達人的思想和情感的音樂形式。所謂聲樂是對歌唱藝術的總稱,特指由人聲唱出的帶有語言的音樂。并不是轉指具體的聲樂形態,是一個學里層面的宏觀概念。”但在介紹字音美、行腔美等章節時,作者明顯是光列舉的中國歌曲或中國戲曲,也用民族唱法中的十三轍收聲、歸韻,以及四呼的吐字。而相對忽約了美聲唱法這種音樂形態,這樣就感覺論證不夠全面,也可能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通過閱讀此書,讓我懂得了要研究聲樂理論,必須具備相當深厚的聲樂實踐經驗或教學經驗和理論思辨能力這兩個條件,僅有經驗不能綜合、歸納、提煉自己的實踐,更不能用文字把它們表達出來,而只有經驗的零碎組合,那就影響了論著的可讀性,失去了著述的意義,也不能為我們的聲樂理論研究出力。而僅僅有思辨的能力也是不行的,沒有實踐經驗怎么會有準確的視覺,難免有紙上談兵之嫌,更沒有實踐意義。
總之《聲樂藝術美學》一書是時代和教學需要的一本好書,適應了世界聲樂教育發展的趨勢,為我們聲樂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想我們國家的聲樂理論會在今后取得越來越大的成績的。
參考文獻:
[1]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