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沖
摘要民事執行當事人的變更與追加是民事執行中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這一制度看似違背了程序公正中的“當事人參與原則”。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這一制度的正當性理論基礎。本文分別從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角度對民事執行當事人變更與追加的理論基礎進行了考察,為變更與追加執行當事人的正當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執行當事人 變更與追加 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D92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332-02
一、民事執行當事人變更與追加制度概述
民事執行當事人,是指在民事執行程序中的權利享有者和義務承擔者。包括執行債權人和執行債務人。一般而言,民事執行程序中適格的當事人僅限于作為執行依據的生效法律文書中所記載的權利、義務主體。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執行當事人不一定限于執行依據中記載的當事人,而是可以擴張到執行依據之外的第三人。這種情況,在民事訴訟學理上稱為執行承擔。在我國的民事執行立法中主要是指執行當事人的變更與追加。
具體而言,執行當事人的變更,是指在執行程序中,由于出現了某種特定事由,執行依據中記載的執行當事人已經不存在,而由執行機關依法裁定由與其有一定關系的其他民事主體繼受原執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從而成為執行當事人的制度。執行當事人的追加,是指在執行程序中,由于出現某種特定事由,在原執行當事人仍然存在的情況下,由執行機關依法裁定將其他民事主體加入到執行程序中來,與原執行當事人共同享有權利或履行義務的制度。一般而言,執行當事人的變更既可能是執行債權人的變更,也可能是執行債務人的變更,而執行當事人的追加只可能是執行債務人的追加,在我國立法中稱為被執行人的追加。
執行當事人的變更與追加制度,是我國民事執行實踐中經常適用的一項制度,它是民事執行程序順利進行、保障當事人權利實現的重要手段。同時,執行當事人變更與追加制度也引發了許多爭議。因為,變更或者追加執行當事人,從表面上看,似乎違背了程序公正中的“當事人參與原則”。
當事人參與原則,是指那些與程序的裁判結果有利害關系的人或其權益可能會受到裁判影響的人均應有充分的機會并富有意義的參與法庭裁判的形成過程,有充分的發表自己的意見、觀點、提出自己的主張和證據以及反對對方提出的主張和證據的機會,并能擁有為進行這些活動所必需的便利和保障措施,從而以自己的行為對裁判結果的形成發揮積極而有效的影響和作用。①執行當事人變更與追加制度中,第三人在沒有參加案件實體審判的情況下,被執行機關強行拉進執行程序,確實有違背“當事人參與原則”之嫌。因此,為了證明執行當事人變更與追加制度的正當性,必須全面而深入地分析變更與追加執行當事人的理論基礎。
二、執行當事人變更的理論基礎分析
(一)執行當事人變更的程序法理論基礎分析
對于執行當事人變更的程序法理論基礎,學術界主要存在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執行當事人變更的理論基礎在于既判力主觀范圍的擴張。另一種意見認為,變更當事人的理論基礎是執行力主觀范圍的擴張。
主張以既判力主觀范圍擴張作為變更執行當事人理論基礎的學者認為,既判力主觀范圍的擴張,在執行程序中,必然體現為執行力主觀范圍的擴張。既然既判力主觀范圍處于對執行力主觀范圍的基礎地位,因此,以既判力主觀范圍的擴張作為變更執行當事人的理論基礎更為妥當。②而主張以執行力主觀范圍擴張作為執行當事人變更理論基礎的學者則認為,既判力主觀范圍擴張理論作為變更執行當事人的理論基礎,只在執行依據是法院判決書的情況下可以說得通。而人民法院作出的調解書、支付令、仲裁庭作出的仲裁裁決書、公證機關作出的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等法律文書,是不具有既判力的,因此,以既判力主觀范圍擴張理論作為執行當事人變更的理論基礎不能涵蓋全部情形。而這些生效法律文書都是具有執行力的,所以,以執行力主觀范圍的擴張作為其理論基礎更為妥當。
筆者認為,以執行力主觀范圍的擴張作為執行當事人變更的理論基礎顯然是不妥當的。這是因為,執行力主觀范圍擴張理論的出現較既判力主觀范圍擴張理論要晚得多,而且這一理論目前并不十分成熟。既然,我們是在為執行當事人的變更尋找正當性的理論基礎,就必須究根溯源,尋找支撐這一制度的理論本源,而不能是在執行程序的相關理論中自說自話,循環論證。因此,盡管執行力主觀范圍擴張理論從邏輯上顯得更為嚴密、準確,但是這實際上已經脫離了理論探究的主旨,而是將問題研究簡單化、膚淺化。而對于某些執行依據不具有既判力的情形,筆者認為,法院判決占據了執行依據的絕大多數。其他執行依據可以參照法院判決的根據,而無須在另行創設所謂的“既決力”、“既裁力”等新理論。因此,筆者認為,以既判力主觀范圍擴張理論作為執行當事人變更的程序法理論基礎是比較妥當的。
民事訴訟中的既判力是指“確定判決之判斷被賦予的共有性或約束力”,“當雙方當事人對同一事項再度發生爭執時,就不允許當事人提出與此相矛盾的主張,而且當事人不能對該判斷進行爭議,法院也不能作出與之相矛盾或抵觸的判斷”。③既判力的主觀范圍,又稱既判力的主體界限,是指既判力及于什么人或者對什么人發生法律效力的問題。一般而言,既判力的主觀范圍只及于本案訴訟的當事人。在一般情況下,既判力的主觀范圍不允許任意地擴張至當事人以外的其他人,因為其他人沒有參加訴訟,或者即使參加訴訟,法律也沒有賦予其提出自己的獨立主張的權利和相應的攻擊或者防御手段。概言之,由于當事人以外的其他人沒有獲得充分的程序保障,既判力一般不能向其擴張。但是,如果僅僅從第三人立場考慮,完全貫徹既判力的相對性原則,則判決的效力又會明顯削弱。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案外第三人與本案會產生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且這種關系對于權利的穩定來說有利無弊。因此,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應當允許既判力及于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這在理論上被稱為既判力主觀范圍的擴張。又由于既判力的主觀范圍決定了執行名義的主觀范圍,因此,既判力主觀范圍的擴張也必然會導致執行名義主觀范圍的擴張。因此,執行當事人變更的理論基礎在于既判力主觀范圍的擴張。
(二)執行當事人變更的實體法理論基礎
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執行當事人變更的實體法理論基礎在于責任財產的恒定性。此種觀點并不全面。因為執行標的為“給付”,但不一定是財產給付。例如,可替代行為的給付。又比如債權人基于所有權請求義務人遷出房屋,那么只要繼受了義務人地位的人,都要負擔遷出房屋的義務,而與財產沒有關聯。④筆者認為,執行當事人變更的實體法理論基礎在于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不失同一性的轉移。
作為執行依據的生效法律文書確認了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由于執行依據所確認的義務都具有給付性,這實際上在當事人之間就產生了民事實體法上“債”的法律效果。而根據民法學理,債權債務在民事主體間具有可移轉性。例如債權讓與、債務承擔、債權債務的概括承受等制度,在我國及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立法中都有規定。根據民法學理,債權效力包括請求力、執行力及保持力。債權的執行力是指債權人于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有權請求法院對債務人強制執行的效力。⑤當債權債務在民事主體之間發生轉移時,債權的執行力自然也隨之及于債權債務的繼受者。體現在執行程序中,執行機關就可以依法變更原執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繼受人作為新的執行當事人。但是,筆者認為,債權債務的可轉移性并不是變更執行當事人最更本的理論基礎。債權債務的可轉移性理論源于民事實體法上的民事權利主體變更理論。民事權利主體的變更,是指權利不失其同一性而在不同主體之間發生移轉的情形。民事權利主體的變更屬于民事權利發生方式中的相對發生,即是基于他人的既存權利而取得民事權利,從權利主體的角度看,則為權利的繼受取得,繼受取得既然未獲得新權利,其取得的范圍及其性質,由原權利決定。⑥因此,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不失同一性的轉移就構成了執行當事人變更的實體法理論基礎。因為不失同一性,所以在轉移過程中并未產生出新的權利、義務,也就沒有再次通過程序認定的必要和實益。被轉移人只是繼承了原來訴訟標的(或執行標的)的地位,并未產生關系自身的新的權利、義務,所以直接受約束也就沒有違反參與原則。
三、執行當事人追加的理論基礎分析
(一)執行當事人追加的程序法理論基礎
很多學者認為,執行當事人追加與執行當事人變更的理論基礎相同,都是既判力主觀范圍的擴張。筆者認為,執行當事人的變更與追加之間存在許多不同之處,二者應當有不同的理論基礎分別對其予以支撐。筆者認為,執行當事人追加的理論基礎在于民事主體與訴訟主體的分離。
民事主體是民事權利、義務的歸屬資格。只有作為主體,才能享有權利、承擔義務。一般而言,只有自然人和法人,具有民事主體資格,能夠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對于非法人團體,通常是沒有民事主體資格的。訴訟主體是指,有資格作為當事人參加民事訴訟,依法實施民事訴訟行為的人。在訴訟法上,為了便于訴訟,法律通常賦予不具有民事主體資格的非法人團體以訴訟主體資格,允許其起訴和被訴,能夠實施訴訟行為。但是,由于其不能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所以最終承擔義務的人還是其背后的民事主體。正是由于實體法與訴訟法規定的背離,導致了在民事執行程序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當事人追加的情況。例如,根據《民訴意見》第40條規定,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私營獨資企業、合伙組織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當事人。而二者都不具有法人資格,不是獨立的民事主體。與之相對應,《執行規定》第76條就規定:“被執行人為無法人資格的私營獨資企業,無能力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執行該獨資企業業主的其他財產。”《執行規定》第77條也規定,被執行人為個人合伙組織,無能力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追加該合伙組織的合伙人為被執行人。通過《民訴意見》與《執行規定》相對應的條文規定,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執行程序中之所以追加執行當事人,其理論基礎正是在于民事主體與訴訟主體的分離。
(二)執行當事人追加的實體法理論基礎
對于執行當事人追加的實體法理論基礎,筆者認為,在于連帶責任的不可分割性。連帶責任,是指多數債務人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必須對全部債務承擔清償義務的一種特殊的民事責任。連帶責任具有三個法律特征:(1)連帶責任的主體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2)連帶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3)連帶責任具有不可分割性。
根據《執行規定》的規定,執行當事人追加的情形主要包括:(1)私營獨資企業無力清償債務的,追加該私營企業業主為被執行人。(2)個人合伙組織或合伙型聯營企業無力清償債務的,追加該合伙組織的合伙人或參加該聯營企業的法人為被執行人。(3)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無力清償債務的,追加企業法人為被執行人。(4)被執行人無力清償債務,其開辦單位對其開辦時投入的注冊資金不實或抽逃注冊資金的,追加開辦單位為被執行人。
通過考察執行當事人追加的法定情形,我們可以發現,被追加人與執行當事人之間都存在實體法上的連帶責任。連帶責任的不可分割性就決定了民事實體法明確規定的應當就某種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主體,即使其沒有參加審判程序,在執行程序中也可以將其追加為被執行人,責令其承擔連帶責任。有學者反對連帶責任的不可分割性作為執行當事人追加的理論基礎。其認為,連帶責任是加重責任,事關重大,必須通過通常的審判程序才能認定。筆者認為,此觀點可以商榷。從強制執行法理論上看,執行權兼有司法權與行政權的雙重屬性。從權力構成角度看,民事執行權是由執行裁判權和執行實施權構成的有機整體。對于法律明確規定的連帶責任,可以通過執行機關行使執行裁判權予以認定。不必另行通過新的訴訟程序,重新取得執行名義。否則,執行效率會受到嚴重削弱,不利于執行工作的順利進行。因此,連帶責任的不可分割性構成了民事執行當事人追加的理論基礎。
注釋:
①王盼,程政舉.審判獨立與司法公正.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229頁.
②劉進一.淺析被執行人變更和追加的原理.研究生法學.2007(5).第45頁.
③[日]高橋宏志著.林劍鋒譯.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7頁.
④韓象乾,馮舉.執行當事人變更與追加的理論基礎.訴訟法學研究(第11卷).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234頁.
⑤江平主編.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80頁.
⑥孫憲忠主編.民法總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