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濤
摘要形象權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最初起源于美國的一種新型權利,其對于維護民事主體的人格尊嚴、保護人權具有重要作用。雖然在國外司法界形象權已經逐漸影響立法,但是關于形象概念、性質及其客體的爭論一直未休。本文試結合主要學說對形象權的性質作一初步探討,希望可以起到借鑒的作用。
關鍵詞形象權 法律性質 無形財產
中圖分類號:D9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10-348-01
形象權(Right of Publicity),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的一種新型權利,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外司法界就已開始探討這一問題并逐漸影響立法。界定形象權的法律屬性,確立它的性質、內容及其保護方法,將有助于維護民事主體的人格尊嚴,保護人權,進而推動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本文試對形象權的性質作一初步探討,旨在對形象權的系統研究提供一點借鑒意義,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
一、形象權的概念
關于形象權的概念,判例與學說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廣義的形象權,是指除自然人以外,漫畫中的人物甚至動物、其他的物品,只要對顧客有吸引力也能成為商業形象權的對象。我國學者即采此說。
另一種是狹義的形象權,是基于隱私權、姓名權、肖像權以及名人的形象所具有的經濟價值而產生的權利。該說以美國和日本為典型。
美國將形象權界定為一種僅僅與真實的自然人相關的財產權。公司、合作組織等法人以及文學性的虛構人物,包括卡通形象都不具有形象權。
日本最早的判例將商業形象權定義為:商業形象權是名人對其姓名、形象及其他對顧客有吸引力、有識別性的經濟利益貨架只進行排他性支配的權利。
二、形象權的法律性質
(一)商事人格權說及其評析
傳統的人格權制度主要是為了保障人格之完整性與不可侵犯性,即著重于保護非財產性的人格利益。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在普通的人格利益之外,又分離形成了一種包含經濟利益在內的相對獨立的人格利益———商事人格利益。人格權發展成為維護商事人格利益的、兼具人格權屬性和財產價值的商事人格權。為適應商業活動的需要,這些人格權必須具有一定的可轉讓性與繼承性。該觀點認為,形象權即是商事人格權的權利形式之一種,而自然人的姓名、肖像乃至聲音等人格標識用于商業目的時產生的人格利益即是商事人格利益。①
筆者認為,形象權不屬商事人格權。第一,如果承認人格的商品化,則不同知名度的演員為同一商品做廣告所產生的收益也不盡相同,這勢必會導出人格不平等的結論,有悖于當代社會所倡導的人人平等的理念。第二,國外對形象權的保護不僅包括姓名權、肖像權,而且已經擴大到聲音、簽名、特殊裝扮等人格要素,顯然超出了客體僅限于民法上姓名、肖像商業使用的商事人格權的保護范圍。
(二)知識產權說及其評析
具有商業價值的形象,無論是真實人物形象還是虛構角色形象,往往都凝聚了權利人的創造性勞動,特別是對于虛構角色形象來說,其本身就是創作者智力勞動的產物。據此,許多學者將形象權歸入知識產權的范疇,認為形象權是與著作權、商標權、商號權相交叉的新型知識產權。②或者認為形象權是與著作權、商標權、商號權相區別的獨立的知識產權。③
對此筆者并不贊同。因為:
第一,受形象權保護的形象要素并不都屬于智力勞動成果。虛構角色(虛構的人物、卡通形象等)是其作者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屬于智力成果可以為人理解。但真實人物形象并不是智力勞動的產物,名人形象畢竟是一件復雜的社會性作品,在此過程中,名人及其行業的勞動(時間、金錢、策劃等)只是一種成份,而且常常不是主要的成份,名人形象的涵義及其經濟價值并不取決于其本人,而是取決于具有不同需要和利益的集團及個體賦予它何種意義以及作何種應用。④第二,形象權與知識產權的法律特征并不完全一樣。知識產權的共有特征是無形性、專有性、時間性和地域性,形象權除了具有無形性、專有性和實踐性外并不具有地域性,因為真人形象要素中的姓名、肖像、聲音等是與生俱來的,其權利形態無須特別授權,不會也不應出現上述形象要素在本國受到保護而在他國卻得不到保護的現象。
(三)無形財產權說及其評析
無形財產權又被稱為非物質性財產權,學術界曾一度用無形財產權來指稱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知識產權。主張該說的學者認為,非物質性財產主要是知識財產,但不限于知識財產。除知識財產外,新的與創造性活動和知識領域的關聯性不大的非物質性財產(諸如,商譽、信特許經營權等)不斷產生,從而在私權領域出現了一種新的無形財產體系,在這種背景下,還將知識產權等同于非物質財產權即無形財產權是落后于時代發展的。形象權與商譽權、信用權、特許經營權都是一種具有非物質屬性但又不能歸類于知識產權范疇的無形財產權。⑤
筆者認為,現代商品經濟、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的深入發展,帶來了社會財富形態的極大變化,“財產越來越多地變為無形和非物資的”。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將日益涌現的具有無形性的財產權利不加分析地統統納入知識產權的體系內是不妥當的。在現階段,根據形象權的本質特征,將其歸于作為知識產權上位概念的無形財產權體系中還是比較妥當的。
三、結語
目前,我國正走在市場經濟建設的道路上,隨著商業化的大潮向形象權襲來的同時,越來越多地形象權糾紛也在向我們展示著人格權保護的有限性和形象權法律空白亟待解決的緊迫性。相信隨著商業社會的不斷發展,形象權中的財產利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將不可忽視。在美國,據時代雜志報道,1998年夏天的美國“財星”雜志保守估計,前美國職業籃球明星邁克爾·喬丹在他的十三球季中,對美國經濟有一百億美元的貢獻。因此,對形象權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注釋:
①程合紅.商事人格權.政法論壇.2000 (5).
②劉春霖.商品化權論.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4).
③郭玉軍,甘勇.論角色形象權之法律性質.知識產權.2005(3).
④趙鳳梅,蔣新東.形象權的哲學思考.云南社會科學.2004(4).
⑤吳漢東.形象的形象和形象的形象權.法學.2004(10).
⑥尹田.法國物權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