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濤 賈效明
[摘要]大學生村官工程取得了實效,同時也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對大學生村官工作進行深入分析。以視角為變量,解讀大學生村官的定位問題;以時間為變量,分析大學生村官的負面心態;以學歷為變量,比較大學生村官的相對優勢。應當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教育和工作指導。
[關鍵詞]京郊大學生村官管理
2005年7月,中央下發了《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實施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服務計劃,提出爭取用3到5年的時間基本實現全國每個村、每個社區至少有1名高校畢業生的目標。北京市的大學生服務農村工作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村村有大學生”的目標。從大學生村官工程實施的效果來看,在解決就業問題、促進農村發展和人才成長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拓寬就業渠道,緩解了高校學生的就業壓力;對接實際需求,加快了京郊農村的建設步伐;服務人才培養,促進了畢業學生的社會成長。
大學生村官工程取得了實效,同時也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們以順義區大學生村官為例,采取訪談和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了研究,下面從三個方面對大學生村官的工作進行分析。
以視角為變量,解讀大學生村官的定位問題
定位問題主要涉及身份界定、崗位劃分和職責范圍等方面,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際問題。我們分別從政府的政策依據、村官的實際定位和學者的專業視角三個方面來分析大學生村官的定位問題。
政策解讀:立足保障、留足空間。中央《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對大學生服務農村定位為:到農村服務的高校畢業生主要安排到鄉鎮開展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時間一般為2到3年,到農村就業的可通過法定程序安排擔任村黨支部、村委會的相應職務;同時規定應在生活補貼、晉升職稱、報考公務員和考研等方面給予優惠。北京市《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就業創業實現村村有大學生目標的實施方案》中明確了聘用北京生源普通高校畢業生以及非北京生源北京地區普通高校畢業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村委會主任助理職務,這個職務定位也成為大學生“村官”稱謂的由來;而且進一步明確了大學生村官的工資待遇標準和其他保障措施。
村官感受:多重角色、身份迷失。在實際工作中,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村委會主任助理的大學生“村官”們廣泛地參與到了村里的各項工作中去,扮演著村務工作“八大員”的角色,即:黨和國家政策的宣傳員、村級工作的助理員、村務管理的信息員、農村工作的調研員、鎮村工作的聯絡員、科技知識的傳播員、領導決策的參謀員、農民群眾的服務員,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是多數大學生“村官”卻感受到身份迷失,甚至有大學生村官發出質問:“我們算什么人?如果是農民,我們沒有土地;如果是工人,我們不享受工人待遇;如果是政府工作人員,我們又沒有編制。”可以說,大學生村官在角色和身份問題上存在疑惑。
學者爭論:致力長遠、反思制度。許多學者圍繞大學生村官定位問題展開討論,有的從制度層面提出了質疑,認為應屆大學生一般缺乏農業專業素質,沒有社會生活經驗,硬性委派他們到農村擔任村官,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對市場的極度不信任,有打造“政治風景”的嫌疑,而且現在的農村環境中大學生村官的發展空間也極其狹窄,對他們的發展不利。也有的從大學生村官發展的角度提出了建議,認為大學生村官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官,這個稱謂對于其中多數人來講只是一個短暫的身份符號,但這個身份符號又的確被賦予了多多少少的官樣元素。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既要面對農村基層復雜和艱苦的工作環境,又要面對聘任期結束后再次就業的現實壓力。兩三年的村官歲月對他們來說,除了歷練之外,也是一次機遇,更是一次挑戰。在壓力、機遇和挑戰面前,大學生村官的個人定位和價值取向應該從加強自身的學習精神、服務精神、創業精神做起。
以時間為變量,分析大學生村官的負面心態
絕大多數大學生村官都將投身新農村建設作為義不容辭的光榮事業,施展才華的廣闊平臺,鍛煉提高的學習機會,積極投入,各顯神通,贏得了廣泛認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大學生村官工作的各個階段,他們的心態還需要調整,能力還有待提高。如果將大學生村官的工作按照時間順序分為選拔期、適應期、深入期、結束期四個階段,每一階段的問題都具有相對的典型性。
選拔期的功利動機。當我們在調查問到“從事農村基層服務工作您最看重的是什么”這個問題的時候,選擇“鍛煉成長機會和實現服務價值”的僅占到33.8%,其余選擇“解決北京戶口”的占到25%,選擇“考研能夠加分”的占到7.4%,選擇“考公務員優先”的占到33.8%。可以明顯地看出,大學生從事村官工作有很強的功利動機。過強的功利動機則很難有實際作為。
適應期的水土不服。大學生村官在剛參加工作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適應問題。其中有工作環境的城鄉差異產生的心理落差,正如大孫各莊鎮村官尹向南所說:“記得剛下車,雖然看到鎮政府為我們安排的安裝了空調、配備了床鋪、桌椅、衣柜的二層樓房,但是城鄉間的巨大差異還是使我的心涼了半截”;有工作身份與同學比較產生的自卑情緒,一部分同學會因為和別的考研、做公務員同學相比感到自己做村官“丟人”;也有工作內容與心理預期差異產生的苦悶,有的同學剛參加工作時會因為領導安排做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瑣碎工作,不能發揮專業特長而感到苦悶。此外,還有因農村復雜關系產生的人際關系障礙問題。這些適應問題如不經過正確引導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狀態。
深入期的力不從心。當大學生村官想為農村建設獻策出力的時候,他們才真正遇到專業知識、經驗和能力方面的問題。當我們在調查中問到“您在校所學的專業知識對于農村管理工作的作用”時,30.9%的大學生村官認為“幾乎用不上”;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44.1%的大學生村官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農村政策和農業專業知識不足”。大學生村官學非所用,以及不懂農業、不了解農民,特別是非農專業大學生,在指導農民搞農業創意項目規劃、種植業、畜牧養殖等方面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無從下手。
結束期的觀望迷茫。對大學生村官合同期滿后的人生規劃進行調查發現:選擇“續簽合同”的僅占4.4%,選擇“考研深造”的占到5.9%,選擇“報考公務員”的占到41.2%,選擇“另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占到16.2%,選擇“到時候再說”的高達32.4%。這說明,大學生村官在將來出路問題上還存在著一些觀望態度和迷茫情緒。
以學歷為變量,比較大學生村官的相對優勢
在大學生村官的群體中,主要以本科生為主,其中也有一部分研究生和專科生,在我們的調查對象中,專科生占到25%,本科生占到64.7%,研究生占到10.3%。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這種學歷的差別對于他們的工作狀態有一
定的影響。
專科生:對村官崗位充滿期望。總體上講,專科學歷的大學生村官占到總體的四分之一,而且他們都是本地生源,與外地生源相比,他們的優勢不言而喻。他們沒有戶口方面的后顧之憂,熟悉當地情況,能夠更快地融入到農村的環境當中。通過與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較我們發現,在“從事農村基層服務工作您最看重的是什么”的問題中,專科生選擇“鍛煉成長機會”的比例為41.2%,明顯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選擇“考公務員優先”的比例為47%,同樣明顯高于本科生的30%和研究生的28.6%。而且,在可以說,專科生對于村官崗位有著較高的預期水平。
本科生:對發展規劃相對分散。本科學歷的大學生村官占大多數。當問到他們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么的時候,這些大學生村官選擇“發展方向不明確”的高達63.6%,明顯高于專科生的41.2%和研究生的42.9%。而且他們在合同期滿后的人生規劃的選擇相對更分散,4.5%的人選擇續簽合同,9%的人選擇考研究生,40.9%的人選擇報考公務員,13.6%的人選擇選擇另謀職業和自主創業。而專科學歷的大學生村官的選擇集中于續簽合同(5.9%)、考公務員(41.2%)和另謀職業(17.6%),研究生學歷的大學生村官的選擇則集中于考公務員(42.9%)和另謀職業(28.6%)。
研究生:對北京戶口情有獨鐘。大學生村官中學歷最高、人數最少的研究生,基本上為外地生源。他們在學識方面的優勢較為明顯,尤其是文字材料的撰寫整理能力較強,因此更容易被借調到機關工作。在調查中我們發現,71.4%的研究生報考村官最看重的是“解決北京戶口”;而且,研究生服務期滿后的人生規劃選擇另謀職業的占到28.6%,明顯高于專科生的17.6%和本科生的13.6%。顯而易見,研究生擁有學歷方面的優勢,拿到北京戶口能夠讓他們在北京的就業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綜合以上分析,在對大學生村官進行跟蹤教育和工作指導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加強制度建設,讓大學生村官做事名正言順;搭建交流平臺,讓大學生村官經歷分擔共享;共促教育合力,讓大學生村官發展后勁十足;實行柔性管理,讓大學生村官出路渠道暢通;延伸生活關懷,讓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順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