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研嬪
父親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曾做過他半年的學生。記得那時在語文課上,父親喜歡帶領同學們誦讀課文。父親讀課文時總是聲情并茂,十分投入,一天課上下來,嗓子都有些啞。退休后,為了養生,父親曾練過一陣子太極,還去學跳了幾天舞,不過,都沒有堅持下去。父親最終選擇了讀書作為自己的養生方法。
父親的生活很有規律,早飯過后出去走走,然后回家讀一個小時的書。午飯后睡一會兒,起床后在陽臺上活動活動,然后再讀一個小時的書。晚飯后再和母親一起出去散步。父親讀的都是一些輕松閑適的文章,比如劉墉的散文,他就很喜歡,說是散淡之中不乏人生的哲理,很適合他這個年齡段的人閱讀。
平時,父親很喜歡從書中找樂,讀到書中精彩的片段,他就會大聲讀給母親聽。他說,讀書是最能陶冶人的性情的,讀了好書,人的思想會開朗,心胸會博大,周身氣血調和,從而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這幾年體檢,父親身體的各項指標都很正常。
其實,讀書養生,古已有之。西漢文學家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讀書可以使人獲得知識,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少做一些有違養生規律的事。另外,讀書還要用腦,而腦只有通過運動,才能延緩中樞神經老化,帶動血液循環,協調和控制全身功能,達到健康長壽。另外,讀書還會使人心腦開闊,遇事達觀平和。
(編輯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