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福義
1949年9月至1952年2月,我在黃流中學讀書。當時,學校名為崖縣初級中學,簡稱崖初中。好像是1950年,學校來了一位青年教師,剛剛畢業于設立在海口府城的廣東瓊臺師范學校。高高的個子,長得很帥;性格爽朗,很有親和力;知識面寬,能教幾門課。同學們都喜歡他,私下里親切地把他稱為“小老師”。除了上理科方面的課,他還教我們畫畫。我從小對畫畫有特殊的愛好,不僅上美術課特別上勁,還常常為學校或班級的壁報畫點插圖。有一天,這位老師送我一支大約用過五分之一的鉛筆,筆芯粗而黑,用來畫素描再好不過。在當時,特別是在當時的黃流,這可是稀罕物。我喜歡得不得了,珍惜得不得了。不料,沒過多久,這支鉛筆怎么也找不到了。更讓我難過的是,過些天,他向我“借”這支鉛筆,說他要用用。這時我才知道他只有這么一支鉛筆,而我卻沒能保管好。我很抱歉,又很著急,結結巴巴地說:“老師,鉛筆……我……我……弄丟了!”看到我急成那個樣子,他笑了笑,安慰我說:“沒關系的!”
老師送我鉛筆,使我憧憬未來;老師相信我沒撒謊,更使我深感溫暖。時間過去了57個年頭,許多事情忘記了,這件事卻不但始終不忘,而且讓我生發出了好些感悟。感悟一:老師的關心,對學生是上進的激勵。那只是一支鉛筆嗎?不,那是一句無聲的贈言,一種對學生未來的期盼。我曾經寫過《亦師亦友志在高山》的文章,講述我和我的碩士生、博士生們的關系,文章的基本理念正是源于半個世紀以前的這件事。感悟二:老師的信任,對學生是守正的誨導。假若那時候他對我表示出哪怕是一絲一毫的懷疑,對我來說心靈上都會終生不得安寧。由此我深信一條人生哲理:誠為立身之本,誠實才能心安。為了問心無愧,從做人到做學問,都一定要誠實。近年來,我發表過一些有關學風、文風和文品的文字,包括《治學之道學風先導》《社會公益對學風文品的規約》等,實際上都是以“誠實”為基點作文章的。感悟三:老師的言行,對學生是無形的牽引。1952年,好幾個黃流同學考取了瓊臺師范學校,其中一個是我。大家都為能上瓊臺師范而備感榮幸。就我而言,報考瓊臺師范學校固然是因為這所學校聲譽很好,同時也是因為我的老師是瓊臺師范畢業學校的,他對我具有一種潛性引力。
教與學,師與生,在教育發展史和學術發展史上,歷來是起著筋脈貫通作用的重要話題。大家都景仰被稱為“圣人”的孔子。《論語·述而》錄載孔子的話:“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子罕》錄載學生顏淵的話:“夫子循循然善誘人。”《論語·子張》錄載學生子夏的話:“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冊《論語》,實際上就是師生共同譜寫的一部氣勢磅礴的大交響樂。在我們炎黃子孫共同擁有的國學寶庫中,同類記錄很多,反映的是教師的風范,尊師的美德,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與關愛。
黃流中學是南國人才培養的搖籃。六十年來,黃流中學向國家各個高校各個部門輸送了大量俊士,黃流中學的老師們從各個角度各個側面發表了散發著濃郁校情氣息的大量文章,如此等等,都是學校輝煌歷史的實證。我在黃流中學度過了人生起點上至關重要的一個時段,承沐了良好的熏陶,終生受益。對于黃流中學,我有不盡的回憶,無窮的感念。在母校六十周年校慶之際,我講了上面這件小事,是想說明,小事不小,黃流中學之所以能成為名校,既是因為各方面都有令人矚目的建樹,更是因為蘊積有深厚的師德根基,具有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這可是黃流中學的“傳家寶”!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李白的詩句,可以借來演繹黃流中學的發展: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日益富強,母校定會日新月異,越辦越好!
(作者系著名語言學家,華中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語言學科組副組長,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會長,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1999年,創立我國第一個以母語漢語為主要教研對象的語言學系。多次應邀赴美、英、德、日、新加坡等國家和港、澳地區講學,或在國際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講。黃流中學1952屆畢業生。)(劉認軍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