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能中
隨著基礎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呈現出課程改革史上從未有過的生機。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由于主觀或客觀的原因,在我們的數學教學課堂里出現了“過分追求情境華麗,忽視情境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合作學習流于形式走過場”;“評價重賞識激勵,輕導向”等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反思。
一、創設情境過分追求華麗,忽視了真實性和有效性
對教學情境的關注是新課程教學模式構建中的核心話題。人的思維過程始于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其求知欲與好奇心。新課標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動現實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的確,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于是,在新課程數學教學中,華麗的包裝加上精彩的語言,再借助媒體的輔助,“情境”成了課堂的亮點。細細品位有些情境,總讓我們有種異樣的感覺。
這樣情境經常見到:在我們學校召開的運動會,我班同學積極參加,我們班43名同學中有27名參加了運動項目,有多少人沒有參加運動項目呢?教材中要求43-□=27。事實班上并非43人,而是45人。這樣的情境創設就失去了真實性,不但不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反而會影響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再譬如《有趣的圖形》教學中,有位教師先用課件出示了一幅茂密的森林場景圖。
師:小朋友們,在美麗的森林里,住著三個乖寶寶。大家想認識他們嗎?
(在學生不知教師所指何物時,課件演示:荷葉草地上跳出一個“長方體”、草地上蹦出一個“正方體”、樹枝中跳下一個“圓柱體”來。課件演示的同時,教師還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旁白描述。)
師:大家喜歡這些寶寶嗎?
生:(集體大聲地)非常喜歡!
……
我們不禁要問: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為什么要從森林里跑出來?學生真的喜歡這些莫名其妙的乖寶寶?這樣的情境除了外表華麗花俏、吸引無意視線外,對于激發學生的有效興趣、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誘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是毫無作用的。
數學課上的情境創設應該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情境,為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供支撐,為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土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依托情境的創設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激活探究的情感。教師在預設課堂情境時應避免“形式化”。要特別關注富有現實意義的、與教學內容具有關聯的問題。把問題事實借助適當的載體呈現在課堂上,便能構建一種真實開放、動態生成的有效情境。
情景創設不應牽強附會。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情境可以虛擬,但在生活中要可能發生。盡可能真實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建立在真實可信的現實背景中,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主題意義的理解。
二、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走過場,失去了合作的實質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驗中使用頻率極高的一個名詞,提倡合作學習幾乎成了課堂教學改革的代名詞。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把學生合作探究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且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接受并用于教學實踐。
合作學習主要是讓學生個人智慧融入到集體中來,借助群體力量攻破難點。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生活閱歷不同,文化底蘊不同,合作學習就是利用學生的這些差距取長補短,達到相互促進的目的。事實上,在我們的課堂里,有的教師并沒有真正把握合作學習的實質,學生也并沒有真正掌握這種方法。
在課堂中,我們發現合作學習存在許多誤區。
1.優秀生的舞臺,學困生的無奈。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習好的學生不會等待其他學生發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并且教師也希望這樣。當老師問到學困生時,他們雖然能夠勉強答對,但這并不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到的,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當老師讓小組推選代表發言時,總有個別學生“代表”了全組,成了專門的發言人,更多的成為陪客和旁觀者。這樣一來讓學生兩極分化日趨嚴重。
2.教師準備不充分,臨時湊合。課堂中呈現出來的合作學習只是同學們“合作”找出老師布置的問題答案在課本中的哪一頁,然后派一個代表進行回答。顯然,這樣簡單的任務根本無須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方式更多的應該是在當學生個人遇到難以獨立解決的學習任務時應用,通過合作學習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教師缺乏精心組織,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為合作而合作。當老師一聲令下“開始合作”,學生馬上動起來,有的學生連合作干什么還沒搞明白,老師又說“停止”,學生立即恢復原狀。當老師說“小組內交流一下”,每個學生馬上都開始了,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教室里很熱鬧,可小組內誰也沒有聽清同伴的發言,有的甚至連自己說了什么都不清楚。
4.教師缺乏有效的指導。學生討論時教師只是一味地“觀看”,而合作學習變成了學生說笑、玩耍的機會;有的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時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于是就在這里看看,那里站站,有時干脆去干自己的事去了。
組織小組合作學習要遵循以下原則。一要選擇好合作的時機。當學生的確遇到疑難時、意見不統一時去合作才會是有意義的學習。二要精心設計合作的內容。合作討論時要有明確的問題、內容、范圍。三要進行合理分組,精心設計。小組分工協作,輪流任職,交換角色,讓每個學生得到不同的鍛煉,增加小組的活力。四要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關注學困生。教師在聽取匯報時不能操之過急,適時地為學困生提供操作、表達的機會。五要保證合作的時間。要讓小組內的合作充分地操作、交流。六教師要適時地參與和指導。教師對重點難點要及時點撥,保證合作有效又有序地進行。真正讓小組合作在新課程的課堂上發揮作用,而不是熱熱鬧鬧走過場。絕不能把小組合作學習當作我們課堂教學的 “標簽”。
三、課堂教學評價重視賞識、激勵,輕視導向
課程標準認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要多用激勵性評價語言,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同時還強調:評價除了“欣賞”和“激勵”外還有正確“導向”。
如今一些數學課堂上,每當學生回答完一個問題后,我們常能聽到“很好”,“你真棒”,“你真聰明”,“你說得真好!”“你說得太好了!”“你真了不起”的表揚聲,然后全班學生“啪啪啪”的鼓掌聲,因此一節課上表揚不斷,掌聲此起彼伏,有的還能在額頭上得到一顆五角星,更有的還能得到老師準備的一份意外禮物。這種現象表面上看教師已關注了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情感,采用鼓勵性語言,激勵學生的學習,注重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樂趣,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其實,過多外在的鼓勵并不利于培養學生內在、持久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的贊賞太多太濫,評價將失去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學生將會漸漸褪去應有的喜悅。
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出現了模糊評價甚至不評價的現象。學生對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現偏差,老師不置可否,甚至有的學生出現了錯誤,老師也不敢批評學生。一堂課下來,總是“好”聲一片。往往由于教師沒有及時做出相應的評價,學生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把學生的學習引入了誤區。
提倡“鼓勵”不等于無度的無原則的表揚。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評價的尺度,不要過多過濫,。一旦學生回答和解題結果與正確答案不符,學生對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現偏差,甚至出現了錯誤,作為一個教育者要適時進行導向。提倡“尊重學生”是指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不是尊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并不是把學生的缺點和錯誤與優點一樣發揚光大。
課堂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需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肯定和表揚,使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揚起自信的風帆。尤其在學生智慧的火花閃現之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但贊賞時應該有個“度”。而學生理解不清或者出現偏差甚至出現錯誤時,教師應正確地導向,否則便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價值。
總之,面對新課程,教師要用一顆智慧的心,認真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掌握其實施策略,不斷總結發現。把新課程理念融合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探究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新課程同行,使學生真正成為具有合作意識、自主能力、探究精神的學習的主人。
(責任編輯:吳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