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明輝
摘要:20世紀50年代,南海成為兩極對峙的前沿陣地,南越、菲律賓在美國的支持下,肆無忌憚地侵占我南海島礁,惡化我海洋政治環(huán)境。中國政府根據當時國際斗爭形勢以及海軍實力,多次進行主權宣示行動,加強內政建設,彰顯了捍衛(wèi)海域主權之決心。
關鍵詞:中國政府;南海;政策
中圖分類號:D60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9—0015—02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揭開了南海諸島歷史的新篇章。冷戰(zhàn)時期,東南亞國家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印支半島上的國家,對中國基本上采取較為友好的態(tài)度,其中北越對中國在南海諸島的主權采取承認態(tài)度;其他的東南亞國家為另一部分,是美國的盟友,對新中國采取敵視態(tài)度,南越、菲律賓在美國的支持下,肆無忌憚地侵占我南海島礁,惡化我海洋政治環(huán)境。中國政府根據當時國際斗爭形勢以及海軍實力,多次進行主權宣示行動,并進駐部分島礁,加強內政建設。
一、北越、南越對南海諸島的不同態(tài)度與中國政府的對策
當時越南分為南越和北越。在南海地緣政治斗爭中,北越對中國政府捍衛(wèi)海洋權益的立場,采取支持態(tài)度。例如,1956年6月15日,北越副外長雍文謙接見中國駐越南使館臨時代辦李志民時,鄭重表示:“根據越南方面的資料,從歷史上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應當屬于中國領土。”①1958年9月14日,越南總理范文同照會中國總理周恩來時,鄭重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承認和贊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1958年9月4日關于領海決定的聲明。”“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尊重這項決定”。②北越所持的立場既符合南海諸島的歷史和現實,又是在當時國際斗爭中對中國正義之舉的積極支持。
南越則持與北越相反的態(tài)度,多次非法侵占我西沙、南沙群島。1956年7月9日,南越派艦艇七艘侵占了西沙的甘泉島,8月22日,又侵占了南沙群島部分島礁,10月22日,南越將南沙群島劃入福綏省。1959年2月21日,南越炮艇在西沙洲以南攔截我漁船,2月22日,該炮艇又從珊瑚島開至琛航島,登上我國漁船,公然撕毀中國國旗,并劫走我漁民82人,掠走我漁船5只和其他財物。面對南越政府的囂張氣焰,2月27日,中國外交部就南越當局侵犯我國領土主權、劫走我國漁民發(fā)表聲明:南越當局必須立即全部釋放被劫走的中國漁民,交還被劫走的所有漁船和其他財物,賠償被劫走漁民的損失,并且保證今后不在發(fā)生類似的非法事件。否則,南越當局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一切后果。
但是南越當局在美國的支持下,對中國的主權聲明和嚴重警告置若罔聞,反而變本加厲地侵略我國領土。就在中國政府發(fā)表聲明當天,南越政府又出動軍隊劫掠我國兩艘漁船,并且還增派海軍船只至永樂群島附近海面,派遣空軍飛機到永樂群島上空進行偵察。緊接著又侵占西沙群島的琛航島和晉卿島。
面對南越當局肆無忌憚的侵略行徑,1959年4月5日,中國政府再次發(fā)表嚴正聲明,抗議南越當局侵犯我國領土主權、劫掠和虐待我國漁民的非法行為。
二、菲律賓對南海諸島的侵略與中國政府的舉措
菲律賓圖謀南沙群島由來已久,1946年7月,剛剛獲得獨立的菲律賓就公開表示出要擁有南沙主權的愿望。菲律賓外交部長奎林諾就公開聲稱:南沙群島因位于菲律賓巴拉望以西約200海里處,菲擬將其“合并于國防范圍之內”。1950年4月,菲律賓政府宣稱,南沙群島太平島是“菲律賓群島腰部的一把匕首”,如果太平島“落入不友好國家之手中,將構成對菲律賓國家安全之一項威脅”。③1954年10月22日,菲律賓船只竄到我國南沙群島太平島活動;1955年5月27日,菲律賓船只又竄到我太平島活動;同年6-7月,菲律賓空軍派一架兩棲巡邏轟炸機到南沙群島偵察。
菲律賓的侵略行為,引起了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1950年5月19日,中國政府針對菲律賓提出的以“國家安全原則”為借口侵占南沙群島的圖謀,發(fā)表強烈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絕對不允許南沙群島及南海中其他任何屬于中國的島嶼被外國所侵占。此后,菲律賓侵占我國南沙群島的行為稍有收斂。在這種情況下,菲律賓政府認為,以政府行為對南沙島礁提出主權要求會遭到很多外交和政治上的麻煩,于是支持私人所謂的“發(fā)現”活動。1956年3月1日,菲律賓馬尼拉航海學校校長克洛馬,率領“探險隊”到南沙群島進行所謂的“探險”。5月15日,克洛馬聲稱“發(fā)現和占領無主地”南沙群島的33個島礁、沙洲、珊瑚礁和漁區(qū),命名為“自由地”,意圖非法占有。菲律賓政府支持克洛馬這種侵犯它國領土主權的行為,并認為:“從這些包括自由地在內的群島和小島的地理位置來看,……對我國國防和安全有重大戰(zhàn)略價值。”④
“克洛馬事件”發(fā)生后,1956年5月29日,我國外交部發(fā)表聲明:南中國海的太平島和南威島,以及它們附近的一些小島,統(tǒng)稱南沙群島。這些島嶼向來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這些島嶼具有無可爭辯的合法主權。菲律賓政府為了侵占中國的領土南沙群島而提出的借口,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值得注意的是,1956年7月7日,《馬尼拉日報》上刊載文章,承認南沙群島一直屬于中國領土。菲律賓承認南沙群島屬于中國領土的材料比較少,但卻多次否認自己對南沙群島的主權要求。⑤由于南沙群島距離祖國大陸十分遙遠,中國海軍在當時的裝備和技術條件下,未能及時派艦巡弋和派兵進駐。中國政府對菲律賓侵占南沙島礁多次發(fā)表強烈抗議,但中菲之間沒有發(fā)生正面軍事沖突。
三、中國政府對南海海疆國土的建設
早在1951年8月15日,中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在《關于美英對日和約草案及舊金山會議的聲明》中就明確指出:“草案又故意規(guī)定日本放棄對南威島和西沙群島的一切權利而亦不提歸還主權問題。實際上,西沙群島和南威島正如整個南沙群島及中沙群島、東沙群島一樣,向為中國領土,在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時雖一度淪陷,但日本投降后已為當時中國政府全部接收。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于此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南威島和西沙群島之不可侵犯主權,不論美英對日和約有無規(guī)定及如何規(guī)定,均不受任何影響。”⑥為捍衛(wèi)海洋權益,中國從內政方面加強了對南海諸島的建設。1958年9月4日,中國政府發(fā)表關于領海為12海里的聲明。指出這項規(guī)定適用于中國的一切領土,包括中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和同大陸及其沿海島嶼隔有公海的臺灣及其周圍各島、澎湖列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其他屬于中國的島嶼。中國領海立法得到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同年越南、蘇聯、羅馬尼亞、朝鮮等國紛紛發(fā)表聲明或電文,支持中國的領海聲明。1959年3月,中國政府在海南行政區(qū)設立了“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以加強對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行政管轄,辦事處設在西沙群島永興島。
在“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的籌劃和安排下,東南沿海人民組織了各種形式的水產漁業(yè)公司,南海水產漁業(yè)很快地發(fā)展起來。1953年,海南行政區(qū)水產公司在西沙群島開采鳥糞;1955年5—6月,海南行政區(qū)組織西沙群島調查勘探隊。勘探隊由海南供銷社、水利處、衛(wèi)生處建筑公司以及廣東省農業(yè)廳、供銷社等單位組成;1956年4月,廣東省水產廳組織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水產資源調查隊,在永興島設立中心站;1959年冬至1960年4月,海南行政區(qū)水產局成立海南區(qū)西沙漁業(yè)生產指揮部組織東部沿海各縣漁船到南海諸島海域進行生產。
中國共產黨對南海主權宣示方式之一是對“南海斷續(xù)線”劃法的延續(xù)。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在周恩來主持召開的一次政務院會議上,曾經研究過斷續(xù)線,會議決定保留歷史原貌,延續(xù)這一劃法,在中國出版的地圖上都應該標出。從1949年至1957年公開出版的中國地圖中,均標繪出十一條斷續(xù)線。實際上,在中國地圖的繪制過程中以及在國家領土管轄的范圍內,南海海域十一條斷續(xù)線內的領土領海被視為中國的歷代以來繼承下來的“歷史性所有權”,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領土。這條斷續(xù)線的標繪是中國政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國際上領海領土確認方式的一種反應,⑦也是對中華民族歷代以來人民生息繁衍之地的確認。
1954年,國家地圖出版社發(fā)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qū)域圖》。當時國家有關部門考慮到標繪斷續(xù)線的目的是明確南海海域領海領土主權所屬,因此取消了海南島同越南海岸之間的兩條斷續(xù)線,并在臺灣同日本流球群島之間增加了一條斷續(xù)線,于是形成了南海九段、東海一段的斷續(xù)線。1959年,國務院組織外交部、公安部、內務部、總參測繪局、國家測繪總局和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編制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邊界地圖集》,其中表明曾母暗沙為我國最南領土,南海斷續(xù)線為“目前我國公開出版地圖上的斷續(xù)國界線”。1962年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確認南海斷續(xù)線為九段,這一劃法一直延續(xù)至今。
注釋:
①②李金明著:《中國南海疆域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頁,第201頁。
③《菲借口安全受威脅,對南沙群島表關注》,載《星洲日報》1950年4月28日,第1版。
④陳鴻瑜著:《南海諸島主權與國際沖突》,臺北幼獅文化事業(yè)出版公司出版1977年版,第84—85頁。
⑤(臺灣)外交部研究院設計委員會:《外交部南海諸島檔案資料匯編》,1995年編印,III(4)、(5)。
⑥吳士存主編:《南海問題文獻匯編》,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頁。
⑦傅琨成著:《南(中國)海法律地位之研究》,臺北123資訊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04頁。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