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強 李 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富國與強軍的戰略思想有一個漸進統一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圍繞怎樣發展經濟,振興國家,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抉擇。胡主席在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到“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與強軍的統一”。這是一個重大戰略思想,它深刻地揭示了國防和軍隊建設與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內在聯系,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和國防建設內在規律的深刻揭示和準確把握和不懈探索。只有結合時代特點,正確理解和把握富國與強軍的發展進程,將富國和強軍的宏偉目標統一于改革開放,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才能更好地實現國家的繁榮與富強。
一、富國和強軍的統一是與時俱進的新選擇。
建國至今,隨著國際環境引發的國家安全需求的變化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國防和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以及國防和經濟建設的關系先后經歷了多次重大的調整。
建國初期,舉國上下百廢俱興,百業待舉。國內面臨著經濟發展和全國的解放,國外要應對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和破壞。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兩手抓”的思想,一手抓國防建設,建立強大的國防軍,鞏固國防;一手抓經濟建設,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為新中國的經濟大發展奠定基礎。20世紀50年代中期,他再次做出要正確處理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把國家經濟建設放在首位,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重視加強國防建設。值得一提是,在三年自然災害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我國的國防建設仍然取得了“兩彈一星”的偉大成就,在“鋼”與“氣”的較量中,處于第三世界的中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作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同志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指出改革是中國的唯一出路,不改革中國只有死路一條。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成為一項極為緊迫的戰略舉措擺在國人面前,全黨上下發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動員和總號召。國防建設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鄧小平同志號召“軍隊要忍耐”,強調軍隊建設服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更多是要求國防建設服從和服務于經濟建設,國防建設作為匹配、處于次要的位置。在這期間,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并開創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而此時的國防建設,特別是軍隊建設有所削弱。在一定條件下,國防建設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的犧牲和讓步。等到海灣戰爭的爆發,我們認識到與發達國家的軍事差距,不得不重新思考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定位。“腰包鼓的同時也得身板硬”。“富國”與“強兵”并非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它們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承載著發展國家的光榮與夢想。時代的發展迫使我們做出新的選擇。
進入20世紀90年代,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開始走上協調發展的道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人提出要統籌指導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對提高整個國家的國防實力和軍隊建設水平來說,起著很好的指導作用。我軍的建設面對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提出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有機的實現了“富國”不忘“強兵”的戰略轉變,使得“富國”和“強兵”的統一成為時代發展的必需和可能。中國的“強國之路”和“強軍之路”最終踏上了時代的節拍,開始了新的起點和偉大的征程。
二、富國與強軍的統一是科學統籌的新舉措
在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后,“加快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寫入了十七大報告中,中國真正開始尋求“富國”和“強軍”的統一。“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這是大的指導思想的調整,也是第一次出現在黨代會的報告上,這個論斷和以前也有所不同。
改革開放早期,鄧小平強調過“軍隊要忍耐”,即等經濟建設發展了再強軍。隨著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宏偉目標的推進,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我國在經濟建設上已經有比較大的起色,在經濟建設成就的表象后面,是整個國家在經濟、社會乃至政治領域的全面變遷,30多年打下的物質基礎可以有條件支持富國和強軍同時進行。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總結了十六大以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新經驗,對未來五年國防和軍隊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他提出“統籌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與強兵的統一”。這一科學論斷既是對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關于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關系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國防和經濟建設內在規律的科學總結,為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又好又快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據,增添了動力。
三、富國和強軍的統一是拓展國家利益的新戰略
改革開放與富國強軍是我們黨為實現偉大執政使命而實施的重大方略。改革開放和富國強軍兩者深刻體現了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的高度政治自覺,鮮明體現了我們黨站在世界發展潮流前沿思考中國前途命運和擔當歷史重任的強烈使命意識。近些年來,隨著國外勢力的長期滲透,我國的海洋和領土權益不斷受到蠶食、侵吞和掠奪。僅以南沙群島為例,南沙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中國在公元前二世紀,即漢武帝時代,就發現了南沙,從宋朝起,就已宣布對其行使管轄權。直到本世紀中葉,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擁有南沙主權提出任何質疑。
而70年代后,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和文萊諸國對整個南沙或其部分島礁提出主權要求,并出兵占領了部分島礁。近年來,越、菲、馬等國按照各自的需要,逐步蠶食和瓜分了南沙群島中的所有較大島礁,并在島上修建各種軍事設施,企圖長期控制。現在,南沙群島已有五個國家和地區的駐軍,除我國大陸軍隊駐扎的7個島嶼及臺灣軍隊所在的太平島外,共有40多個島礁被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侵占,有的國家為擴大影響,還派政府要員視察所侵占的島嶼,顯示其存在。除此之外,我國和日本的釣魚島之爭,和印度的“麥克馬洪”線周邊之爭也是一些重大而急需解決的問題。最近,索馬里海盜活動猖獗,也對我海上生命線構成威脅。對于國家主權和領海權益而言,“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只有依靠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才能充分表達我們的聲音,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