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亮
摘要:建立在對世界地緣整體格局的基本判斷,和對地區層次的地緣現狀的明確認知的基礎之上,布什政府推出了新的地緣戰略,確立了新的全球地緣構想,并且明確了調整后的地緣戰略的利益指向。
關鍵詞:新地緣戰略;全球構想;利益指向
中圖分類號:D50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9—0022—02
一、新的地緣戰略推出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開始醞釀地緣戰略的轉型,主要工作集中在分析如何維護美國的首要地位和當前面臨的地緣戰略困境,以此為基礎提出了戰略轉型的設想。2001年9月30日公布的《四年防務報告》可以視為布什政府地緣戰略轉型的主要藍本,提出了對美國的地緣戰略進行調整的基本構想。報告第一部分的標題就是“21世紀的美國安全”,分析了“美國的利益和目標”、“變化了的安全環境”等問題。報告首先論述了美國面臨的新的地緣環境,提出了所謂“動蕩弧”的新地緣戰略區思想,明確了從外高加索到中亞,西亞和中東,從東南亞到南亞是所謂恐怖主義高發的“動蕩弧”,也是美國國防和軍隊重點關注的地區。其次,分析了美國的地緣利益,強調“美國在海外的存在與美國的利益和可能的對該利益造成的威脅密切相關”[1],提出了靠前威懾的戰略構想,認為“作為全球強國,美國在全世界有著重要的地緣政治利益”,“國防部新的規劃結構要求在歐洲、東北亞、東亞沿岸和中東及西南亞保持靠前駐扎和部署的地區特設部隊”[2]。最后,表明了美國的戰略目標是“在關鍵區域維持有利的軍事力量均勢,通過維持這樣的均勢,美國能夠確保和平、擴展自由和使其盟國及友邦放心”[3]。報告的后續部分對美國的“防務戰略”、“部隊規劃的樣式轉變”、“重新定位美軍的全球歐態勢”進行論述,并在第五部分“創建21世紀的美國軍事力量”中提出了轉型試驗的想法[4]。《四年防務報告》出臺半個月之后,美國發動了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到2002年2月主要軍事行動結束。歷時近四個月的阿富汗戰爭正是美國戰略轉型的試驗過程。這次轉型試驗的經驗和成果集中反映在2002年9月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當中。在報告第一章“美國國際戰略概要”中就明確指出“美國在世界上擁有史無前例、無與倫比的實力和影響力”,“我們將致力于將此時的影響力轉化為數十年的和平、繁榮和自由”,“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將建立在鮮明的美國國際主義基礎上,這種國際主義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和我們國家利益的統一”[5]。2001年的《四年防務報告》以治理“動蕩弧”和國防建設轉型為核心內容,提出了地緣戰略調整的構想,而阿富汗戰爭的爆發實際上就標志著布什政府新地緣戰略轉型的開始。
二、新的全球地緣構想
布什政府的地緣戰略具有轉折意義,其特點就在于對冷戰結束后至“9·11”事件前這一階段的美國地緣戰略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冷戰結束至“9·11”事件前,美國在全球的軍事部署雖然不斷調整,但其地緣布局仍然是以跨大西洋和環太平洋兩線為地緣的核心,主要兵力集中在西歐和東北亞,兼顧中東地區。這一基本地緣戰略態勢延續了二戰結束后的控制歐亞大陸“心臟”邊緣地帶的思想。經歷冷戰結束的老布什政府和之后的克林頓政府,都對美國地緣戰略進行了調整,兩屆政府的基本目標是實現對蘇聯解體后地緣真空的填補。老布什政府發動的第一次伊拉克戰爭和克林頓政府對南聯盟的空襲,實質上就是美國強化地緣控制的直接產物。“9·11”事件的發生,致使小布什政府從世界和地區兩個向度上,重新設計美國的地緣戰略。在2001年的《四年防務報告》就明確指出:“這種主要集中在歐洲和東北亞的海外態勢,以不足于應付美國的利益所具有的全球性和世界上其他地區潛在威脅的上升這種新的戰略態勢”[6],因而布什政府必須為美國未來的利益構建新的全球地緣格局。
布什政府所面臨的新的戰略態勢,就全球地緣格局來看,冷戰結束為美國實現單極世界的愿望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之后的多極化趨勢越發明顯,各國實力的激增導致了美國實力的相對下降,美國最終面對的是一超多強的全球地緣格局。這一現狀迫使美國不得不放棄支配世界的地緣戰略目標,而重新定位以加強對已有勢力范圍的控制為基礎,同時對崛起中的大國實施遏制,預防潛在的地緣挑戰。全球地緣的另一個趨勢是地緣樞紐的轉移和新的沖突地帶的產生。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原有的地區主導國家更迭,導致地區主要地緣樞紐國輪換,從而形成新的地緣格局。而世界主要沖突地帶由原先的巴爾干地區向中東地區轉移,并以中東地區為核心,向中亞、南亞地區擴散。在這一區域內集中了當前世界主要的矛盾和沖突,其中包括緊張的種族和宗教關系,內部動蕩和貧困的專制政府以及滋生恐怖主義的溫床,這些都導致新的“全球巴爾干”[7]形成。從埃及的蘇伊士運河延伸到中亞地區,從哈薩克北部到阿拉伯海,今天的“全球巴爾干”是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傳統巴爾干的鏡子,其地緣政治重要性招致外部對抗[8]。而就地區地緣態勢而言,美國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實力,面臨著各地區一體化趨勢加強的強大挑戰。目前,全球主要地區都基本形成了各自特有的一體化模式,如“三大支柱”之上的歐盟、東亞十國以及十加三模式,非洲地區的非洲聯盟等,這些大型的地區組織不斷發展完善,削弱了美國在以上地區的影響力。
面對新的戰略態勢,布什政府的新地緣構想主要目標是為實現美國對全球地緣的重新控制。為此,相繼出臺的地緣戰略政策都集中于兩個方面和四個地區。一方面是維持并強化跨大西洋和環太平洋兩個地區地緣支軸的作用,另一方面加速對中東和中亞兩個地區的勢力滲透。配合美國地緣戰略調整的需要,布什政府在實施國防轉型和軍事戰略轉型的同時,對全球軍力部署進行了調整。基本思路是,壓縮原駐歐洲和東北亞地區兵力,加強從加勒比海沿岸開始,經非洲、高加索、中亞、中東和南亞,到朝鮮的“動蕩弧”的部署。調整的重點是冷戰期間以西歐和東北亞為中心的全球軍事基地體系。美國全球軍力部署調整的原則確定為:“發展一個軍隊駐扎體系”[9],按地區性威懾需要重新部署兵力和裝備。加快軍事戰略重點雙重東移。一是北約軍事重心東移;二是加強在東亞軍事部署。同時,在中東和中亞地區以“動蕩弧”為戰略圈,從點到面進行網絡性部署。在地緣轉型過程中,還需要特別關注的是非洲司令部的籌建,這使美國戰區司令部從5個增加到6個。
三、新的地緣利益指向
調整后的布什政府地緣戰略目標指向是通過整合美國在海外的實力,強化由大陸邊緣對向“心臟地帶”的滲透,實現對歐亞大陸的控制。新地緣戰略在實施過程中,是隱含在維護美國安全、打擊恐怖主義的安全任務之下。對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地緣爭奪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國在戰爭結束前夕就確立了控制歐亞大陸邊緣地帶的地緣戰略。重點在于控制西歐和東北亞這些美蘇對峙的前沿地帶。美國的地緣戰略有三個同心圓,圓心是美國本土,是美國的核心利益區。第二個圓覆蓋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區,形成美國的兩洋勢力范圍和本土防御前沿。第三個圓包括了歐洲、中東、南亞、東亞,目標是包圍歐亞大陸,以控制世界的“心臟地帶”。當前,布什政府的地緣戰略正處于美國對外擴張的第三個同心圓的加速轉型期,即由已經控制的歐亞大陸邊緣地帶向歐亞大陸心臟滲透。在布什政府確立了基本思路之后,從2001年10月起先后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希望建立親美的伊拉克政權,從而整合中東的地緣。同時對全球的軍力部署進行大幅調整,為其控制整個歐亞大陸奠定堅實基礎。通過分析美國在東歐、中東、中亞、南亞的軍事力量調整,很容易辨識出:美國所劃定的“動蕩弧”同時也是美國新的軍事力量部署區域,美國加強對“動蕩弧”地區的滲透和控制,就是希望能夠在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腹地尋找或建設新的地緣樞紐,為實現對歐亞大陸的包圍提供支撐,形成針對歐亞大陸腹地的新枷鎖。這樣一來,結合東北亞地區原有的太平洋島鏈和西歐地區的成熟的北約組織,整個歐亞大陸已經完全被美國的軍事力量包圍,而且向歐亞大陸內陸地區的滲透力度開始逐漸加強。
參考文獻:
[1] U.S. DoD,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September 30, 2001, http://www.defenselink.mil/
[2]U.S. DoD,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September 30, 2001.
[3]U.S. DoD,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September 30, 2001.
[4]U.S. DoD,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September 30, 2001.
[5]U.S. DoD ,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eptember 20, 2002.
[6] U.S. DoD,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September 30, 2001.
[7]美國著名地緣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在其2007年新著的《第二次機遇(Second Chance)》》中提出這一概念,并提出這一區域將對大國具有“吮吸”效應,即成為吸引大國實力消耗的主要地域。
[8][美]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著,《第二次機遇-三位總統與超級大國美國的危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21.
[9]U.S. DoD,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September 30, 2001.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