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波 李先敏
摘要:哈靈頓作為英國憲政史上一個政治改革家,在如何建立一個合理的政府的問題上有著很大的貢獻,其政治理想——均勢社會,說明其均勢政府以財產均勢為社會共同理性目標。而財產均勢建立在財產因素和個體心理因素和諧的基礎之上。然而,由于哈靈頓在分析合理政府的組成的過程中,自身的偏見導致其理論必然的缺陷。
關鍵詞:均勢;財產;心理;權力制衡
中圖分類號:D5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9—0024—02
詹姆士.哈靈頓是英國革命時期獨立派中影響卓著的思想家,其代表作為《大洋國》。當17世紀中葉英國的混亂促使霍布斯思考如何把國家做到秩序井然,成為安全樂土時。哈靈頓則在設法研究造成英國政治局面迅速變化的社會力量后面的推動力。在《大洋國》中,他依據亞里士多德研究財產和政權變動的關系的思路,從經濟利益對政治發展的影響方面尋找原因。以“財產因素”和“心靈因素”論證自己的政治主張,頗具特色。
一、政權均勢原則
當政府的優勢方在法律時,就認為:“政府……它便是一種藝術。通過這種藝術,人類世俗社會才能在共同權利或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組織起來,并且得到保存。根據亞里士多德和李維的說法,這就是法律的王國,而不是人的王國。”[1]6哈靈頓的均勢原則是建立在法律的完善地基礎上,在他看來,正是在絕對理性的權威的控制下,而導致了寡頭政府和專制政府的誕生。哈靈頓強調共和國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財產均勢國家,才是理性最合理的政權形式。
在哈靈頓看來,一個政府既需要權威,又需要權力;權威為我們奉獻了信仰,權力為我們制造了秩序。在一個好政府中,權威和權力是政府正常運作的基礎,在保證社會的穩定秩序上,權威起著強制作用,在人的精神狀態的完美過程中,權威為我們制造了一個合適地心理奮斗目標。在這樣一種人性的完善和社會的完善的結合的社會狀態下的政府,才會健康地步向美好社會狀態。哈靈頓的均勢原則是這樣的一種模式:以人的心理素養(勇敢、智慧等)的合理地作用;以土地和其它財產的合理分配來對于政府的形成起決定性的作用,在政府的內部形成必要的均衡,防止極端力量的作用,形成一個為全體公民利益而服務的民治政府。
二、均勢原則操作模式
哈靈頓以人的心靈素養和財產兩個因素作為政府是否合理的標準,這為政府的運作模式提供了一個標準。哈靈頓認為:“我認為政府的原則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在的或心靈的素養;另一方面是外表的或財富的條件。心靈的素養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獲得的品質,例如智慧、智慮、勇敢等等都是。財富的條件就是資財。另外還有一種軀體的條件,包括健康、美麗、體力等。”[1]9那么哈靈頓的政府操作模式,就是在于調整心靈素養和財富之間的合適的比例作為政府的核心操作內涵,以及同時對于一些其它的因素的考慮而最終形成一個合適的、公正的、法制的政府。政府之所以能夠在一定的情況下保持必要的社會穩定所需要的均勢,就是因為合理地處理了人的心理和財富以及其它的一些決定社會發展的因素的關系。也就是哈靈頓認為的政府的均勢是建立在人的主觀的心理和客觀財富之間的關系的調和的基礎之上,兩者同等重要,缺少任何一方,都會導致政府的操作出現偏差,或偏向于極端的極權暴君制,或倒向極端的無政府主義形式。同時,哈靈頓還否認一種絕對的均勢,即“另外還有某些混亂的種子深深地潛伏在均勢之中……首先,如果貴族擁有一半左右的財產,而人民又擁有另一半的財產時,那么要是不改變均勢,就只有讓一方吃掉另一方……如果君主擁有一半左右的所有權,而人民擁有另一半,那么政府就會變成君主和人民雙方屠殺的場所,任何人擁有土地都是不合法的,所以均勢已經由法律確定了,國家也就是穩固的。”[1]11而且,即便是君主專制的政府,只要有合適的法律,社會也是穩定的,不至于發生暴亂,而極權暴君制以及無政府主義都忽視了法律在社會運作中的作用,因此社會早晚都可能發生動亂和不穩定。絕對的均勢是產生社會矛盾的根源。那么哈靈頓到底想給我們建立一個怎樣的公正社會呢?也就是在權威和權力的指導下的均衡,在人的心理達到平衡的條件下,人的道德境界達到了社會的發展的要求,社會就會趨向于一種善的追求的過程,追求全體人民的利益,追求合理的財富。其次,在財富的合理分配的支配下,人的財富觀是以所有人都能保證自己的生存前提下,自然人也就會滿足于現實的生存狀態,就會缺乏為惡的心理。在人的心理和財富達到了這樣的均衡狀態之后,社會也就必然走向一個較為完美的狀態。人類只有在拋棄了“利維坦”式對于權力的無限渴望的天性后,才可能擺脫人的惡的本性所給人帶來的誘惑。“一切產生主權者的條件或契約在主權者產生后,本身就失效了。”[1]14為了防止對于主權者取得權力后對權力的濫用,就必須使人的心理素養達到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還應該關注他人的利益,以及對于財富應盡量保證每一個人的合法財富的獲得的權利,只有這樣才能防止重走“利維坦”的老路。
哈靈頓提供一種社會公正的理想,他又是在人的心理和財富的合理分配上怎樣演繹他的均勢社會呢?首先,他懷抱著一種貧困平等主義的夢幻,希望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他以土地的分配的合理作為社會公平的標志。他認為大洋國境內的土地按土地法規定不得超過二千鎊,以保持權力不致脫離多數人的控制,不可否認有他的時代局限性。但是他把財富僅僅限制在土地上,又忽視了非土地財富對于社會的巨大的影響力,而椐《大洋國》所影射的英國來看,英國主要的收入并非土地所獲得的收益,而是海外貿易、殖民掠奪等而獲得財富。其收入的絕大部分都來源于非土地的收益,這很明顯的是故意回避英國發展的主要動力的探討,以逃避對殖民問題的正義性的反思。
其次,“通過平等的選舉或輪流執政的方式,選票便從樹根上將葉汁平均地送到官職或主權的枝葉上去。”[1]244而他的選舉制是建立在對于人的等級區分的基礎上的,他把人分為三個組織:平民組織、軍事組織、殖民省組織;在組織內部還把人民分為公民和奴仆或者是青年和長老,然后分成每年在一百鎊以上的騎兵和不足此數的步兵或者按住所分區、百代表轄區和部族。這樣的觀點典型受到了柏拉圖的教化,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成分,每一個成分都需要干好自己的分內事。同時殖民省僅看作國家稅賦的來源,不注重對殖民省的人權的關懷,是典型的殖民帝國路線。在這里,他按財產來區分人應該承擔的國家義務,而承擔這樣的國家義務不同的等級獲得服役的結果是不同的,在這里財產多的人參加軍隊會獲得相應的報酬,而財富相對少的奴仆所獲得報酬就會相對較少,這是不合理的。當然為了防止親族政治,他提出了這樣的一些措施:在百代表區當選的職員不得當選部族的行政長官等一些措施。然而很明顯的是這種建立在財富的基礎上的政府形式很顯然是以財富作為衡量權力大小的標尺,盡管他在呼喊著對于財富的盡量的公平,然而他卻又認為普通平民只要保證溫飽,不至于作亂就夠了。無疑否定他對財富的平等分配的可能性,相反在財富均衡的口號下,大張旗鼓地鼓勵人把對金錢的追求放在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上。
三、均勢原則的困境
“國家的奧秘就在于均分和選擇。”[1]23為了制約均勢的濫用以及保障社會均勢,“輪流執政的制度就可以解決上層建筑的問題。”[1]36首先,“一個平等的共和國的基礎或產權均勢和上層建筑都是平等的。換句話說,它在土地法和輪流執政方面都是平等的。平等的土地法,便是建立和保持產權均勢的永久法。”[1]36然而他的土地法以限制人擁有過多的財富為目的,卻又無法解釋怎樣去限制擁有過多財富的懲罰;他只是提出了這樣的一點:即限制對于財富的繼承的過于集中化,在對財富進行繼承時主張取消長子的天然地個人絕對的繼承地位,而盡量把財富分散在各個子女的手中。那么作為繼承的財產如果未超過他所限制的范圍,他的限制法案是無效的。而作為繼承的財產若超過他的個人擁有的財富絕對量,卻又無法限制,最后只有等到人死以后才去補救,不覺得為時已晚嗎?那么在生前擁有大量的財富看起來是合理的,在財富不均的情況下,怎樣實現均勢社會。依此來講,這條法令也是無效的。其次,為了實現均勢社會必需對權力進行必要的分配。他認為“平等地輪流執政就是政府中平等地輪流交替,或相繼擔任一種官職,其任期極為利于輪轉,并且大家都平等地輪流卸任,……接替他人官職是由人民自由選舉或投票的方式決定的。”[1]36然而官員的頻繁流動導致政令的執行無法貫通,政策的穩定性也較差、變動性大。若其中有一位官員在執政的時候,由于對于財富的無限的追求的誘惑,肆意違反法令使政策根本在此一時期失去應有的效力,政府又應該怎樣去制止這樣的行為呢?畢竟我們無法消滅人的貪欲,盡管哈靈頓宣揚人都應該把理智傾向于國家,而實際是有幾個人能夠作到呢?官員在流動執政的過程中即便不出于人的私心,那么他對于合適的政策標準的理解也不可能一致,也自然地導致對政策的理解和執行的不一致,而并不違反法律所賦予的權力,法律又該如何辦呢?所以他的這一條法令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效的。最后,在談到均分和選擇的標準法律的時候,基于當時歷史背景的限制,他把宗教法和世俗法合而為一,認為國家就是信仰。把法律的完善有意識地放在了人的宗教信仰的培養上,那么基于宗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法律多少會擁有愚昧地權威的崇拜,他在對人灌輸一種相信國家的信仰是正當的思想,不管國家的形式的好壞都必須無條件的服從,那么還需要建立一種均勢社會來做什么呢?在實際的世俗法制定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地考慮建立一個均分和可以選擇的社會。在談到威尼斯的時,他說:“其中以威尼斯的為最好,他們對法庭的裁決權不大注意,而只重視法庭制度。”[1]46也就是世俗法比較注重法律的實現的形式,而對于法律的實質正義并不作為重點來關心。可是,缺乏必要的法律執行權威又如何保證法律的公正呢?
參考文獻:
[1]哈靈頓.大洋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