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映
摘要: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美德之一,孔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①這一品德和行為在現代社會仍十分重要,也是社會應大力弘揚和提倡的。但是隨著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時代變化,人們的思想、人際關系、社會風氣等都產生了巨大變化,導致人際關系的淡漠化和物質化,正義和道德崇尚的缺失,見義勇為成為一個極為沉重的社會話題。針對學生思想中的一些不同認識,我們在教育中要把握三個問題:第一,見義勇為是公民社會責任感的體現;第二,要健全和完善有關見義勇為方面的法律法規;第三,把法律衡量和道德評價結合起來。
關鍵詞:見義勇為;道德;法律
中圖分類號:G41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9—0215—02
一、見義勇為是公民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見義勇為”,辭海中的解釋是“看到合乎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只要有“義”和“不義”的事件存在,就有一個見“義”勇不勇為的問題。可見,見義勇為的道德要求是將“義”與“勇”結合起來。“義”是合乎正義、道德規范的要求,“勇”是履行“義”的保證,見義勇為行為的履行,要靠勇氣來支撐。義勇二字,撐起了中華美德的一片天。
關于見義勇為行為的范圍,學術界基本上取得較為一致的看法,見義勇為的對象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來自人為的侵害;二是來自自然的危險。被侵害的利益必須不能是行為人自身的利益而應該是他人的利益以及自己不負管理義務的集體的和國家的利益。②
見義勇為首先是一種道德行為,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記載了許許多多關于見義勇為的事跡。這些事跡千百年來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婦孺皆知,成為指導人們日常行為規范的準則。古代圣賢將“義”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見利思義,見危授命早被孔子所推崇。孟子日:“義,人之正路也。”③見義勇為是傳統美德,也是多年來傳統道德普遍提倡的。
見義勇為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品德。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見義勇為的感人事例頻頻見諸于大眾媒體。他們以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為己任,遇到危險能夠毫不畏懼、挺身而出,保護國家及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表現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折射了大學生的正義、無私、剛強和勇敢,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高尚的精神風貌。
見義勇為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每個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在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傷害時做出見義勇為的義舉。大學生在受到良好高等教育的同時,也必須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因此,大學生不能拒絕見義勇為的行為,他們不僅需要用所學的知識回報社會,而且應該承擔更多的道德責任。大學生能否成為合格的社會人才,能否為社會發展作出自身應有的貢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責任的履行。
二、需要健全和完善有關見義勇為方面的法律法規
見義勇為一直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屬于道德范圍。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見義勇為這一行為開始與法律產生聯系。由于種種原因,見義勇為者保護了他人利益,自己受到傷害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與獎勵,出現交不起醫藥費或是生活沒了來源等情況。這會引起人們對自己行為的安全感的缺乏,出現道德危機。所以應盡快立法對鼓勵見義勇為的道德加以確認,實現道德法律化,以保護見義勇為者。立法的宗旨在于倡導互助友愛的道德風尚,重點是保護見義勇為者的合法權益。
目前,全國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了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權益的相關法規、條例。2006年以來,北京、上海、遼寧、山西等省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和見義勇為人員的需求,出臺和修正了相關意見和條例,加大了對見義勇為人員的表彰獎勵和撫恤力度,獎勵撫恤金明顯提高。中華見義勇為基金會已將有關行政法規的草稿提交給國務院法制局。④
我們知道現在社會上有許許多多“見義勇為”的英雄事跡感人至深、可歌可泣。但這些“見義勇為”者不是將被救人救起后自己犧牲,就是不但沒將被救人救起卻反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正是因為事情變得復雜,所以我們要對今天新形勢下的“見義勇為”有更加全面的認識,《論語》里記載了這樣一句話:“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意思是說,叫沒有受過訓練的人民去作戰,就等于是拋棄他們。有許多的“見義勇為”行為背后須得有專業知識與能力為支撐,否則很難達到“見義勇為”的最佳效果,作為個人,要分析自身的條件,既講“見義勇為”,又講“盡力而為”,“見義智為”,加強自身保護,避免無謂犧牲。
當代大學生,要有正義感,更要懂得如何用適當的方法去處理。比如當老人摔倒了,您會上前攙扶嗎?很多大學生選擇了“會”這個答案。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要求我們尊敬老人,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但是,遇到這類事情還是要注意一下。首先,不要盲目地上前攙扶,尤其是尚不清楚老人為何跌倒、傷在哪里、傷勢如何的時候,比如老人摔倒的原因很多,如中風,若立即扶起,只會加重出血癥狀;腦供血不足引起暈厥者,患者應平臥,將其扶起反而加重腦部缺血狀況;如發生骨折或脫臼,攙扶會加劇損傷,甚至引起癱瘓。因此,遇見老人摔倒時,應先觀察老人的表情、神態,如神志清醒,先詢問摔倒原因,然后給予合適的幫助。其次可以視情況報警,報告事件地點和經過,請求專業人員迅速趕來處理。以上的處理方式決不是“小題大做”,因為盲目的幫忙很可能事與愿違,好心辦壞事。在發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同時,也要注意將法律的理念融入其中。
見義勇為的行為本身必須要依法,不能用一種違法行為去制止另一種違法行為,這是法治社會應該遵守的原則。見義勇為失當會觸犯刑律,在法治社會,任何行為包括見義勇為,都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超越半步,就會付出違法的代價。瀟湘晨報曾有報道,五人抓了小偷,私設“刑房”:打嘴巴、踢屁股、抽耳光……后來小偷被打死了。這五人涉嫌故意傷害罪,請了7名律師上法庭辯護,其中部分律師說是“過失致人死亡”。控辯雙方一番較量后,5人進了監獄。此外,他們還共同賠償小偷家屬40萬元。見義勇為是以保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為目的。小偷有罪,應當交由司法機關來處置,人的生命權是最高人權,也是憲法賦予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最高權利。應該尊重和保護每個人的生命權。如果罪犯手中有兇器,可以采取適當措施制服或勸服他,也可以報警等警方來,但不管怎么樣,都不能傷及對方性命。只要罪犯放下兇器,喪失了傷害他人的能力,再對他動手的話,就涉嫌故意傷害。
見義勇為立法的意義不僅在于使見義勇為者個人合法權益得到保護,更重要的是通過保護個人增強人們的社會安全感,建立健全見義勇為的社會保障體系。
三、把法律衡量和道德評價結合起來
法律是一套行為規則體系,通過規定一定的行為模式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而道德主要用于調整人的觀念,并通過調整人的觀念來影響人的行為。道德管人的心,法律管人的行;道德催人向上,法律防人向下;道德的下線,正是法律的上線,構成一條德與法的“地平線”。其上是道德的天空,其下是法律的地域。在我們的生活中,法律與道德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分離。
把法律與道德結合起來,人們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增強行為的主動性,同時增強人們對自身行為后果的責任意識。我國1979年刑法第十七條規定“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當防衛行為,不負刑事責任。”這一規定排除了正當防衛的違法性,保護了防衛人的利益。由于見義勇為的特點,見義勇為者在排除不法侵害的時候處于防衛人的地位,其實施的見義勇為行為可以適用正當防衛的規定,排除行為的違法性。《民法通則》第109條規定:“因防止、制止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的財產、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受益人也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償。”為補償見義勇為者的損失,確定了受益人的補償責任。見義勇為者與受益人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主要的是從無因管理的角度來闡發的。基于無因管理關系,受益人負有的義務主要有:償還管理人為管理事務而支出的費用;清償管理人為管理事務而以自己名義向第三人負擔的必要債務;賠償管理人為管理事務而受到的損害。⑤當然作為見義勇為者的權利是可以放棄的,比如受益人很貧困,作為見義勇為者放棄權利亦是道德,而且是高尚的。
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互為條件、彼消此長、相互轉化的動態互動補機制。即是說道德向法律轉化,稱之為道德法律化;法律向道德轉化,稱之為法律道德化。我們的社會道德對見義勇為都是持鼓勵、稱頌的態度。道德對見義勇為的肯定態度,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促使人們去見義勇為。見義勇為立法就是將見義勇為行為納入法律的調整范圍,對鼓勵見義勇為的道德加以確認,實現道德法律化。法律上的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無因管理等規定,都具有道德意義。它鼓勵人們在他人的利益面臨損失時“見義勇為”這一行為選擇,明確見義勇為各當事人彼此之間的法律責任,并規范了見義勇為者和受益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使雙方都能夠在實現道德人格的同時實現利益上的補償。
提倡見義勇為,不能以犧牲社會法律秩序為代價。應當養成所有人都遵守法律的習慣,從而使社會秩序的維護成本降到最低,更快更好地建立健全法治社會。見義勇為是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要保持好這種風氣,一方面需要鼓勵大學生為創建和諧社會同不和諧因素作斗爭,另一方面需要法律以及司法實踐給予見義勇為者更多的“特殊照顧”,這種“照顧”,是對道德行為的法律保障。這種互動互補機制的建立,會使社會成本消耗減少,效益增大,從而成為調控社會關系和行為的有效杠桿。
注釋:
①《論語·為政》。
②梁明曄:《見義勇為的法律相關性探析》.法制與經濟(下旬刊).2009年第01期。
③《孟子·離婁上》。
④于吶洋:《全國見義勇為人員權益保障條例亟待制定》[EB/OL]。[2009-1-24].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1/24/content-10712297.htm。
⑤方向東:《見義勇為的立法評價與思考》,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第04期。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