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科技大學是河南省重點建設的三所綜合性大學之一,2002年由洛陽工學院等三所高校合并組建而成。與全國大多數高校一樣,自1999年以來,學校因連續多年擴招,形成了辦學規模急劇擴大和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這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學校的日常教學與持續發展。為緩解這一矛盾,破解發展難題,河南科技大學黨委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在實踐中探索出了“開放辦學,借力發展”的辦學新模式。
借政府之力,極大地豐富了學校的辦學資源
我國高校所在的城市或地區,一般都有許多可以同高校合作共享的資源。河南科技大學通過借政府之力,與洛陽市在共管共享體育中心、共建新區醫院、共建新區圖書館和共建科研開放平臺等方面充分合作,在互惠共贏的基礎上,極大地豐富了學校的辦學資源。
共管共享洛陽市體育中心。2004年,洛陽市委、市政府為提升城市品位,增強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和活動的能力,同時為市民提供優質的健身和體育運動場所,決定投資12.5億元建設洛陽市體育中心。該中心占地1300畝,擁有“四館三場”,即體育館、游泳館、射擊館、網球館和綜合體育場、運動場、自行車場,是一個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少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的綜合體育中心。因該中心與河南科技大學新校區相鄰,為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彌補學校體育運動場地的不足,河南科技大學黨委在洛陽市委、市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和洛陽市體育局等單位充分協商,2007年9月雙方簽訂了共管共享洛陽市體育中心的協議。根據協議,洛陽市體育中心所有場館對河南科技大學體育教學開放,同時學校大型文體活動也都可以在這里舉行;洛陽市體育中心同時掛“河南科技大學體育中心”牌子,“四館三場”加掛河南科技大學相應分館標志;學校職工到體育中心活動享受洛陽市體育局內部職工優惠價;由學校推薦人員經洛陽市委組織部任命擔任體育中心副主任,參與體育中心的日常管理;河南科技大學每年提供管理維護費100萬元。這種合作模式使學校在投入很少的情況下,體育運動設施條件達到了全國高校一流水平,同時避免了重復建設和社會體育場館的閑置浪費,實現了資源共享、互惠雙贏,被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組譽為“校地合作的典范”。
共建新區醫院。2007年4月,為完善洛陽新區城市功能,進一步提高洛陽人民的醫療保健水平,洛陽市委、市政府決定依托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建立洛陽市新區醫院。洛陽市新區醫院占地240畝,規劃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設計床位1200張,計劃投資7.8億元,醫療儀器設備費從世界銀行貸款且由洛陽市政府擔保,建成后掛“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新區醫院”牌子并由其經營管理。目前,由洛陽市政府投資2.8億元建設的醫院一期工程進展順利,門診樓、醫技樓已經封頂,外科樓正在建設,預計今年年底投入運營。共建新區醫院,不僅使學校相當于在短期內增加了一所擁有1200張床位的大型醫院,而且為學校醫學專業的教育教學提供了一個高級別的實踐實習基地。
共建新區圖書館。2009年2月13日,河南科技大學與洛陽市政府簽訂了合作建設圖書館框架協議。根據協議,該圖書館選址在河南科技大學新校區內,規劃建筑面積約為7萬平方米,初步投資約為3.5億元。洛陽市人民政府承擔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河南科技大學承擔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二。依據河南科技大學圖書館和洛陽市新區圖書館的功能要求,本著“共享共管、滿足需求、方便使用”的原則,圖書館劃分為公用部分、學校使用部分、社會使用部分等,河南科技大學是新區圖書館的建設主體和管理主體。圖書館的建設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素質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也有效整合了洛陽市公共圖書館與河南科技大學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實現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共建科研開發平臺。河南科技大學十分重視與地方政府在建設科研開發平臺方面的合作,以促使學校的科技成果走出“圍墻”,推動高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2005年5月,河南科技大學與洛陽市政府聯合舉辦了產學研合作暨項目對接研討會,積極為雙方開展產學研合作搭建新的平臺。截至目前,河南科技大學已與洛陽市政府共同合作建設了15個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5個人文社科基地,構筑了直接面向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的科研開發平臺。
借企業和科研院所之力,大大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水平
洛陽是國家“一五”期間打造的十大重工業基地之一,也是新世紀科技部與河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這里不僅擁有中國一拖集團公司等一大批在行業內占據龍頭地位的大型國有企業,而且聚集了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等14個國家級科研院所。河南科技大學借企業和科研院所之力,在共享人才資源、共享科研平臺資源、聯合科技攻關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產學研合作,這大大提高了學校的辦學水平。
共享人才資源。在高層次人才方面,中國中鐵隧道集團公司王夢恕院士、黎明化工研究院李俊賢院士、解放軍總參三所周豐峻院士成為河南科技大學的“共享院士”,王夢恕院士還擔任學校機電工程學院的名譽院長;有61名大型企業和科研院所的高級人才受聘擔任學校兼職教授。為使學校教育與企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河南科技大學實行研究生培養“雙導師”制,聘任了97名科研院所的高級科研人員擔任研究生導師,共同培養研究生。在本科生培養方面,學校從企業和科研院所選聘了大量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科研人員作為學生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的指導教師,僅2007年就選聘了272人。學生畢業設計(論文)和科研項目結合生產實際的比例也逐年提高,在2008屆畢業生畢業設計(論文)的題目中,就有93.9%的題目緊密結合了生產實際。這種合作方式使河南科技大學的學生從一開始就有機會在這些實力雄厚、全國知名的企業和科研院所得到實踐鍛煉,從而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為此,河南科技大學的畢業生以“上手快、動手能力強”深受用人單位青睞,中信重型機械公司等主要招聘“211工程”院校畢業生的大型公司,一直向河南科技大學的畢業生敞開大門。
共享科研平臺資源。河南科技大學以中國一拖集團公司、洛陽軸承研究所等一大批國家大型企業和國家級科研院所為依托,建立了177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成了軸承CAD/CAE創新設計室、軸承專業實驗室、“恩派克”超高壓實驗室、河南省先進制造技術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等一批設備先進的研發實驗基地。2004年,學校在中國軸承行業協會和30多家行業內企業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國軸承陳列館,該館成為全國軸承行業產品和中國軸承發展史的展示中心。2008年,河南科技大學與中信重型機械公司聯合申報的“礦山重型機械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獲國家立項,目前項目進展順利。學校與洛陽生產力促進中心、洛陽軸承研究所和中機十院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申報,總投資4500萬元的“洛陽軸承產業發展服務平臺建設”項目近日獲得國家發改委批準和資助。
聯合科技攻關。與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聯合技術攻關是河南科技大學產學研合作辦學特色的重要內容。這種合作不僅使學校的科學研究更加貼近企業、貼近市場,而且使學校的科研能力不斷增強,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學校僅在“十五”期間就與企業和科研院所簽訂橫向合作項目189項,涉及機械、電子、冶金、石化、材料、生物工程、醫療、農業、畜牧等眾多生產領域。學校與中鐵隧道集團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的“長大隧道全斷面巖石掘進機掘進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研究成果使我國隧道施工技術實現了第四次跨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并獲得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與中信重型機械公司共同開發的重達520噸的世界第一鑄件成為中國鑄造史上新的里程碑;與中鋁洛陽銅業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用于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銅合金引線框架材料,年產值逾10億元,這大大提升了我國大規模集成電路材料的綜合水平,改變了我國該類產品依靠進口的局面,為國家信息產業的升級和加強國家信息安全作出了貢獻。學校研發的基于機電液壓控制技術的同步頂升運動控制系統,與世界最大的液壓裝備公司——美國實用動力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將具有73年歷史、與維也納金色大廳相媲美的上海音樂廳平移了70米,得到了合作方的高度贊譽,為加強與學校的技術合作,該公司專門在河南科技大學建立了國內唯一的“恩派克”超高壓實驗室。學校開發的40馬力至220馬力“東方紅系列輪式拖拉機三維設計”使中國一拖集團公司首次實現了拖拉機數字化設計,所開發的產品成為中國一拖集團公司的主導產品,僅70馬力拖拉機一種產品每年就新增產值20億元;新型背負式谷物聯合收割機已在國內12個廠家投產,年創利稅數億元。我國著名高等教育研究專家、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劉獻君教授到校考察后認為,河南科技大學產學研合作所具備的外部條件和內部基礎在全國高校也不多見,他給出的評價是“學校辦學特色鮮明”。
通過“開放辦學,借力發展”辦學新模式的探索和實踐,河南科技大學的整體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辦學特色更加突出,辦學水平明顯提高。學校的社會形象和美譽度不斷提升,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上級領導、兄弟院校以及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士更加關心、關注河南科技大學的發展。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河南科技大學以高票獲得“優秀”等級。
(作者系河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責編: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