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桐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并不悠久,但卻享有很高的盛譽,是國際上公認的第一流的研究型綜合大學。它以“融合中西、貫通古今”為辦學宗旨,注重“學科為本”“學生為本”精神并重,采用獨特的書院制度,踐行該校校長劉遵義教授的“大學教育就是通識教育和全人教育”的思想,致力培養融合中西學術文化和知識的學子,這種精神與理念,成為香港中文大學的象征與標志,被國際學術界廣泛認同。
一、全人教育理念內涵及書院制度的介紹
1.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理念的內涵
當人類進入到近代社會,科技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促使經濟迅猛增長,這種增長給人類物質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滿足,從而也使人類開始關注科學,崇拜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巨大力量。但這種關注與滿足也導致了現代社會功利思想的盛行。大學教育深受時代對其精神與本質的影響,在實用主義、工具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大學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日益淡薄,教育變成了技術訓練。重知識輕能力、重智力輕道德的教育現狀造成了個人的片面發展,這成為目前高等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
基于對大學精神與人的全面發展的擔憂,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全人教育理念在北美出現,并被廣泛接受,同時應用于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1]
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全人教育沒有固定的范式,人們對其內涵的理解也不盡相同。但眾人對全人教育有著一種共識,即全人教育旨在培養具有廣博的知識背景、能獨立思考、能解決實際問題、具有社會責任感、價值觀念和道德操守完整健康的人。[2]全人教育是關注人之所以為人的教育;全人教育關注的是每個人潛力的全面挖掘;全人教育強調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主張人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平衡,尋求人對生命意義的真正的理解。[3]
教育只有培養獨立、完整、樂于接受新事物,并掌握學習新事物的技能、關心社會和他人的人,才能使社會更加文明、進步。“全人”是教育的真正理想。隨著社會的發展,單憑專業知識與技能是不能應對各種挑戰的,只有全人教育這種高層次的教育理念,能夠體現出教育的整合性、多元性、全面性與發展性,培養出的“全人”才能保證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有所貢獻。正因如此,“全人教育”愈加成為教育部門、民眾的共識理念。
2.香港中文大學書院制度介紹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目前唯一采用書院制度的高校,這也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特色所在。該校的書院制度源于英國高校辦學模式,旨在通過提供眾多與正規課程相輔相成的通識課程與各種活動計劃,培養學生的人際關系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責任感,學生更可以利用各種獎學金與援助計劃充分發揮個人成長的潛力。
香港中文大學由四所書院組成,分別為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及逸夫書院。各個書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風格,比如崇基學院,比較看重宗教對學生的影響,新亞書院則注重于文史哲與中國文化方面的培養。書院自身有管理自主權,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每一個書院都有相對獨立的職能部門,比如各個書院都有其專門的教學與辦公樓,根據本書院特色配備的專業圖書館、專門的食堂等。這些部門的設置,為各個書院開展活動、服務學生、設置課程、體現特色創造了條件。在香港中文大學,除正常的專業教學歸屬于大學各院系,學生的生活起居、業余活動、交流訪問、通識教育科目設置等均屬書院的職責范圍。其二,各書院的特色主要體現在通識教育科目的設置上。各書院根據本身的傳統、歷史與特色,列出與學生道德、理智、人格、身心發展相關的科目,每一門科目都有相應的學分,學生會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學習相應的課程,并獲得相應的學分。
在分配學生進入書院這一環節,中文大學也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書院分配原則并不是根據學生的年級與專業,而是會依據學生事先填寫的相關資料進行分配。每一個書院都由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甚至不同國籍的學生組成,這樣就保證了開展活動能充分發揮不同專業、不同背景學生的特長,充分體現出各書院的特點。
二、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書院制度
1.全人教育理念與通識教育的關系
通識教育以其非職業性、非專業化、非功利性的教育特點對學生進行培養,使學生除了掌握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外,還掌握其他學科一般性的知識。通識教育與全人教育盡管有相同之處,但兩者側重點不同。全人教育是一種理念與思想,關注的是人與外物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統一。[4]而通識教育則更多的表現為實現這種理念的手段與方法。全人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全面發展,這種全面發展不僅僅是學識的“通”,人格和能力上的“全”更是全人教育關注的重點;而通識教育注重的是培養各類知識相通的人。全人教育注重的是價值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等人格精神在個體身上的有機結合與體現,而通識教育則是實現這種結合的途徑,通過這種途徑,教育者認為可以更好地將文化、精神、知識融合于教育者身上,使教育者成為一個能夠自由全面發展的人。
從全人教育的實踐方式來看,全人理念有著多個立足點,但目前在西方、臺灣及香港地區,學校實踐全人理念的最常見、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識教育。中文大學學生手冊就指出:“通識教育課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擴展學生視野,訓練抽象與綜合思考的能力,使其處于瞬息變化之現代社會,能內省外顧,高瞻遠矚。”由此可見,香港中文大學把通識課程與全人教育理念結合在一起,以期更好地實踐全人理念。
2.全人教育理念在書院制度中的實踐
如果說書院設置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的知識達到“通識”,那么書院的其他一切活動則更多地是為培養“全人”而開展,香港中文大學四個書院的院訓及辦院宗旨都以外顯或內隱的方式提到了增長學生的學識,提升學生的人格情操。四個書院皆十分重視學生的“成人”教育,各書院致力于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求知的興趣、開闊的視野、睿智的人生領悟以及團隊精神。如聯合書院的“明德新民”的院訓,就把“德”置于培養人才的首位。新亞書院所秉持的“求學與做人,貴齊頭并進”的教學理念,也正是全人教育的另一種詮釋。
各書院的日常事務安排與各項活動的開展,也是按照培養“全人”的理念而進行。各類學術講座、專項計劃、辯論賽、參觀考察、社區服務等活動,使得學子們從入校之日起,就不斷在知識、道德、思維、操守、能力等方面有意識有目的的接受全方位的訓練,從而豐富人生經歷,為將來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精神與專業的基礎。這種“全”同時也是面向全書院學生的,書院提供給每一名學生同等的機會參與其中,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進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每一名學生的潛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有機會認清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并在活動中學會包容、諒解、尊重、欣賞及合作,借以培養良好的個性品格,提高個人品位。
三、書院模式及全人教育理念的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
全人教育是內地高校所致力提倡的育人觀念,在實踐過程中,內地高校也通過設置通識課程來實現這一觀念。但內地的通識課程大多以選修的形式出現,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另外,眾多的客觀因素如師生比例較大、地域差距導致學生差異較大、校方應擔當起引領學生得以全人發展的角色沒有進一步的發揮其作用等,限制了內地高校實施“全人教育”,使該理念仍僅處于理論層次。
為了更好地實踐全人理念,內地高校首先應認識到全人教育的重要性,明確全人教育的意義,有效分配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各項資源,構建合理有效的師生評價體系。在課程設置上,內地高校可以借鑒香港中文大學分層次設置課程的模式,注重多元文化教育,多角度多層次培養人才,在設置通識課程時,可從較低層次的文明訓養課程逐步上升到高層次的跨科課程及特色課程。低層次科目可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各學科思想歷史簡析,中層次科目包括思想研究方法、倫理學研究等,高層次科目包括西方歷史研究、戲劇欣賞等特色專業科目。除此之外,一些健康體能科目與課外實踐活動也列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只有在此科目中獲得規定的學分,方能畢業。這種分層教學,可以將全人教育理念付諸實施,滿足學生的需要,逐步提高學生道德、人格層次,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讓學生在校園內不僅是學習知識與技能,還要體會人生、發掘潛能、健全人格。
以內地目前各大學的師資力量與生源水平,這類通識課程與人文課程的開設并無太大難度。因此,內地高校可以從把握好全人教育的基本內涵著手,根據院校本身的特點及不同層次生源的特點,校際之間可加強合作與交流,創設環境滿足學生學習及活動的需求,設置不同層次、跨學科的課程。同時,開展多種面向全體學生的、形式豐富的、真正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活動,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成為“全人”,在今后的學業與事業上得以成功。
參考文獻:
[1]吳立保,謝安邦.全人教育下的大學教學[J].現代大學教育,2008(1):69.
[2]全人教育網:http://uic.edu.hk/index.php/content/view/233/isci/isci-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7&Itemid=220
[3]譚敏,范怡紅.西方當代全人教育思想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6(9):48.
[4]譚敏.臺灣地區全人教育理念評析[J].復旦教育論壇,2008(6):14.
[5]張壽松,徐輝.試論大學通識教育實踐—以香港中文大學下屬學院為例[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