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冰
當前,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同時,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獨生子女的比例上升,他(她)們已成為高校學生中的主體。對于高校中獨生子女的教育,國內已有很多探討,而醫學院校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和畢業生職業的重要性,培養高質量的學生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曾對市區相關醫院進行對新進職工滿意度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6%的受訪者認為非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比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能更快進入工作角色,在業務上的進步也較快。而隨著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本科學歷的醫學院校畢業生除醫技和護理等少數專業外,在省市級醫院找到專業對口工作的難度已相當大,更多的要面向縣級醫院甚至是鄉鎮衛生院,這對城市獨生子女來說是很大的落差。顯然,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醫學院校中獨生子女的教育與管理,以提高我們的人才培養水平,同時讓畢業生能夠和社會平穩接軌,人盡其才。
一、高校獨生子女的性格特點
目前進入高校的獨生子女,大部分來自城市,由于生活優越,獨生子女學生在智力發育、思維活動和興趣愛好方面比非獨生子女表現出一定的優勢;但在集體活動、勞動互助、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方面,則顯得相對不足,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
對于從未離開過父母的獨生子女高校新生,異地求學開始過集體生活,首先表現出來的問題就是自理能力的不足。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來形容他們絕不過分。不少學生不會洗衣服,不會整理床鋪,不會處理日常瑣事,有的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無論大事小事都要靠父母處理,常常是每天一個甚至是幾個電話向家長“請示”。
2.以自我為中心,包容意識差
在各項活動中,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即處處以我為主,自己的要求必須實現,自己的意見必須得到尊重,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應博得喝彩。這種心態與群體生活的要求顯然是格格不入的,于是生活和學習中的事情難免讓他們產生矛盾心理和抵觸情緒。這種心態走到工作崗位上,顯然很難適應周圍的人和事。
3.過度強調享受忽略付出
現在的獨生子,都是在和平年代和優越的家庭生活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自幼倍受父母寵愛,沐浴在嬌弱與縱忍的氛圍中,幾乎一切要求都會得到滿足。因此,他們熱衷于物質享受,難以適應艱苦條件,缺乏勞動觀點,習慣于坐享其成。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善于理財,沒錢就伸手向父母要,缺乏勤儉節約意識。
二、醫學院畢業生的社會責任與就業現狀
1.醫學院校的畢業生社會責任重
醫學院校的畢業生不同于其他專業,由于所學之目的是為了幫患者解除病痛、治病救人,因此在業務上來不得半點馬虎。與之對應的就是醫學院校的課業負擔重,對學生的要求相對較高。同時,醫務工作對畢業生的交流能力、溝通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些目標都是要求在大學五年時間里面達到的。
2.醫學類畢業生就業門檻增高
省市級醫院招聘向高學歷、高素質看齊,本科生需重新給自己定位。獨生子女大多來自城市,而像臨床醫學等相關專業在城市就業的門檻卻越來越高,省級醫院要求博士研究生以上,市級醫院也要求碩士研究生以上,且崗位的供需關系嚴重失調,常常是幾十個人甚至幾百個人競爭一個崗位。高學歷畢業生的就業尚如此嚴峻,大量的本科生的就業狀況就可想而知了。
3.面對現狀,醫學院校獨生子女畢業生的選擇
我們隨機對100名來自市區的獨生子女學生進行了調查,有92%的同學表示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去縣級和縣級以下單位工作; 60%的同學表示可以接受暫時在家閑一段時間;42%的同學表示會考慮考研考博繼續深造;19%的同學表示可以為了在城市就業而放棄醫學專業。由調查結果看,大部分的獨生子女畢業生希望留在城市工作,整體上的態度不夠積極,有的選擇逃避和等待,有的選擇了放棄所學專業,選擇繼續奮斗、繼續深造的并不占多數。
三、教育和管理的對策
獨生子女的教育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課題,面對這個課題,學校不能逃避,也不能聽之任之,而要充分發揮學校教書育人的作用,積極地尋求對策。
1.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學生進入大學之初,對所有事物都感到新奇,如饑似渴地吮吸著來自各方面的精神食糧,這個階段的學生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加強對新生的思想教育,培養他們作為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要學生盡早樹立具體的人生目標并為之奮斗,教育學生積極參加素質拓展活動或者其他集體活動,努力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培養獨立意識和吃苦精神、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
2.根據獨生子女的特點創新工作方式
獨生子女思想活躍,不再是盲從的一代,因此要在學生剛進校時就幫助、引導他們做好大學生活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幫助他們成才。要以精神引領、校園文化熏陶、榜樣引導、網絡聊天、志愿服務等當代大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全面提高獨生子女的科學和人文素質,培養其健全人格。教育的形式要豐富多彩,切忌簡單說教。可以通過舉辦大學生藝術節、夏令營、周末晚會等娛樂的形式對學生開展理想教育,也可以通過組織醫療三下鄉、街頭義診等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自豪感。
3.加強就業引導
就業是對學業的檢驗,對教師的檢驗,對學校的檢驗。就業是學生真正踏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對學生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考驗。因此,除了掌握好相關專業知識,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技能培訓,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交流、溝通與協調能力。可通過實習、實踐活動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增強學生的就業優勢和就業競爭力。對于獨生子女,要培養其獨立性,通過模擬應聘等活動,為學生創造各種獨立做事的機會,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激發主觀能動性。同時,要教育學生認清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要讓他們明白當前形勢下要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崗位,需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提高自己的學歷和能力;另一方面要適當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立足現實,腳踏實地。
新的時期,新的群體,醫學院校中的獨生子女以其鮮明的特點給教育和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該緊緊把握獨生子女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管理方式,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為祖國的發展培養出更多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醫學院臨床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