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潔
技校生的觀念、性格、情感、認識不穩定的特點,決定了技校生德育教學工作的成效,除課堂教學以外,還必須通過有序的課外德育工作來實現,使課內教學與課外教育相呼應,家庭教育與校內教育保持一致,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課外延伸。
一、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形成德育教育的有機整體
1.課內教學,課外響應
在課內教學的基礎上,教師要結合學校每個階段的教學任務和各種活動,有針對性地組織思想品德課的課外活動,訓練學生的道德行為。例如:在教學《勤儉自強》一課,在明理的基礎上,通過名人節儉的故事,講同齡人中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先進事例,討論“技校生要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應該怎么做”等問題來指導學生行為。課外,要求學生收集名人志士艱苦奮斗的事跡,組織學生采訪周圍艱苦奮斗、樸素、節儉的先進人物,布置學生制定節儉小規范,并召開相應的主題班會。
2.家庭教育,家校一致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保證,它有利于青少年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品德的形成。針對現在的技校生多為農村住校生的特殊情況,教師應通過電話、信件等渠道,使家長了解學校品德教育的目標和學生行為習慣方面的要求,并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上對家長進行適當的指導,使家庭與學校主動配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努力達到最優結合。例如:教學《家庭內的人際關系》一課,課堂上教師教育學生要尊敬父母、關心父母、要主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要常打電話或寫信回家。必須與家長取得聯系,使家長知道讓子女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能培養子女的勞動意識和生活能力,并不斷給予指導和鼓勵,使校內校外教育協調一致。
3.道德意志,重于錘煉
道德意志是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因素,人們的道德認識對情感、行為的控制和調節是通過意志來完成。可以說,道德意志是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關鍵的內部因素,是道德行為的直接推動力。
在課堂上,因為受教學實踐、教學任務等因素的影響很難進行良好的意志訓練,教師應有意識地結合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條件與機會,鍛煉或考驗學生的道德意志。例如:通過體育活動鍛煉學生的恒心、耐心、抗挫折心理等。通過對意志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利于知、情、意、信、行的和諧發展,有利于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
4.影視引路,豐富表象
表象是學生認識事物的前提,是產生情感和行動的基礎,而影視聲情并茂、形象逼真、生動感人,觀后容易形成豐富的表象,因此課后組織學生觀看主題鮮明的電影電視可作為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的德育起始階段,如《開國大典》《閃閃的紅星》《三大戰役》《亮劍》等等,也可組織學生觀看《少年犯》等影片以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這些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與遵紀守法的意識。
5.閱讀提高,增長見識
閱讀不但能增長知識,而且也是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在組織學生觀看影視之后,可推薦有關書目讓學生閱讀,如《上下五千年》《史記》《中華之最》等等,并開辦課外閱讀講座,舉辦讀書筆記展覽,指導學生步入祖國文明歷史長廊,尋覓古今社會發展漫長的蹤跡,使他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祖國山河的壯麗而自豪、驚嘆,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6.活動媒介,陶冶情感
各種活動無論是以教育為直接目的,還是間接作用于德育,都是連接學生主體和客體世界的媒介,對學生的認識和情感有著潛移默化的陶冶作用。把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融入到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作為加強班級德育工作的重要信息系統。根據技校學生的心理特征,結合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七·一”舉行“黨在我心中”的演講比賽,組織教師節詩歌朗頌大賽、為汶川地震災民捐款等。
7.競賽深化,增強實效
競賽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是達到預期效能的催化劑。作為教師應及時把握時機,在學生認知強化、陶冶、升華的基礎上,針對各年級各專業的教育重點舉行各種比賽,如“我愛我校”作文賽、“各專業勞動操作技能大賽”、“高唱愛國主義歌曲”活動的評比等,強化學生多渠道獲得知識,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形成真摯的情感,使學生的課外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8.總結表彰,促進提高
總結表彰作為對學生進行德育工作的一個完整周期的終結階段。其宗旨在于肯定成績,找出不足,深化認識,促進提高,明確下一周期教育改進的方向。在此階段,應自下而上地認真總結,并實行自評、互評相結合的方法,評出先進個人,給予表彰獎勵,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和競爭意識,促進課外德育教育有效持久地進行。
二、實施德育工作課外延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正確處理“放”和“管”的關系
技校德育工作課外延伸中的許多課外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群體活動,必須放手發動學生,掌握學生的“興奮點”。這是豐富和活躍課外活動的關鍵。不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簡單地開展活動,就會導致活動的單調無味。活動之前要發現學生的興奮點,了解他們對課余活動的看法和要求,從個體的差異中尋求群體的共性。學生的興趣愛好不一,在活動的時間和支配上有較大的自主性。在活動的內容和方式上多聽聽學生的意見。技校校園里集體組織和個性興趣的發展是一對矛盾。要解決好這一矛盾,掌握好活動的主動權,應根據其特點,從美的角度注重對學生的美的情感和美的觀念的培養,在活動中得到美的享受,陶冶美的內涵和氣質。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發動起來。但放手發動學生不等于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必須把放和管緊密地結合起來。在開展的活動中,應改變過去的領導包辦的做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廣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愿參加各種活動。對有利于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而且有條件開展的活動都應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
2.正確處理活動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的關系
要使課外延伸中的各項活動適應新形勢下技校生的生理、心理、身體、年齡、家庭環境等特點,就要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提高活動的效果,必須注意如何把活動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過去有些活動開展得不好,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過于強調活動的思想性,忽視了知識性、趣味性,而且把思想性理解為上課灌輸,使活動缺乏“吸引力”。二是過于強調活動的趣味性,而忽視思想性、知識性。認為技校生的活動就是蹦蹦跳跳、熱熱鬧鬧。
為了糾正這兩種傾向,學校應強調兩點:一是開展活動要把德、智、體、樂融為一體。不開展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二是要求開展各項活動都要適應技校生的特點,符合技校生的興趣和愿望,不斷豐富活動的內容,革新活動的形式。
3.正確處理齊抓共管和分工負責的關系
技校德育工作的課外延伸,范圍寬,涉及面廣,實際問題多。學校要根據課外延伸的活動內容,按各教研室的業務性質和專業技能,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時間安排,明確分工,實施對口指導,合理安排好各類活動。
總之,技校思想品德教學的課外延伸,是加強學生德育的方法,它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教育周期;有利于學生增強體驗、磨練意志、培養習慣、強化認識、指導行動,符合德育過程知、情、意、行和諧統一的發展規律;能夠有效地推動德育教育,使課內和課外德育教育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學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全面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