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富卿
《機械基礎》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基礎課,也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機械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為學生學習專業技術課程、培養專業崗位能力服務。教材內容涉及面廣、內容抽象、實踐性強,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僅僅立足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授,學習效果不佳。要使學生牢固而靈活地掌握《機械基礎》中的基本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教學模具、多媒體課件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進而達到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和統一,實現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筆者從事《機械基礎》教學多年,在此談談其教學方法,以期共同探討提高教學效果。
一、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在學習中不斷地探索。而在教學過程中,不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源于對機械缺乏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大受影響。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式教學是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客觀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多種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自發主動地學習。啟發式教學的核心,就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采取各種措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學習熱情,引起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動眼,調動所有的智力和能力,克服種種障礙和困難,進行創造性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或已有的知識積累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可親身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比如,在介紹“齒輪傳動的類型及應用”時,可以利用電教片、多媒體及模型進行介紹,并指出齒輪傳動的類型很多,但直齒圓柱齒輪機構其中是最簡單、最基本的一種,也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此時,引出一個問題:為什么齒輪傳動應用如此廣泛,類型又如此之多呢?這是由于齒輪機構有許多獨特的優點,如結構緊湊,傳動平穩可靠,傳遞功率大,機械效率高等。在教學中緊密聯系齒輪傳動在機械工程中的實際應用,介紹齒輪傳動所達到的新水平,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本章內容的極大興趣。在學習“鉸鏈四桿機構”時,可以向學生提問:“我們乘坐火車和公共汽車時會發現火車機車主動輪的轉動是同一方向的,而公共汽車的兩扇車門開啟和關閉時方向是相反的,這些運動是如何實現的?”貼近生活的問題可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采用直觀教學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雖然近年來職高學生素質有所下滑,但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還是有學習欲望的。有的學生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究其原因是因為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生澀難懂。因此“向45分鐘要效果”不能僅是口號,而要切實想辦法達到課堂教學目標。在《機械基礎》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僅依照書本講解原理,不僅教師講課費力,而且學生學習起來很困難。如果借助于直觀教學法來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活動,充分感知所學對象,促進感性知識和理論知識的結合,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起到化難為易、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進行槽輪機構的教學時,如果單純講授其工作原理和特點,內容很空洞,學生不容易理解。筆者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槽輪機構的模型逐步演示運動過程,并結合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電影放映機、機床刀架轉位機構的錄像,增強對槽輪機構的感性認識,通過讓學生直觀感受來學習。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形象生動的演示和講解,也讓學生容易消化工作原理和特點,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采用類比教學法,促進知識融會掌握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完成知識點的講解,還要重視對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建立一個立體框架,對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要能理解,從而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為后面學習專業課程打下良好基礎。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利用身邊的“活材料”,通過類比啟發聯想,獲得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教學結果,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比如《機械基礎》中“差動螺旋傳動”是教材中的一個難點,往往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還是聽不明白。通過模型演示學生看到了活動螺母與螺桿間運動的不一致現象,但對其工作原理、活動螺母實際移動距離的計算和移動方向的判斷仍是一知半解。筆者在講授這一內容時,結合模型,通過類比的方法讓學生想象兩位同學坐在汽車上,設在某一時間間隔內,汽車向前方運動了2米,而甲同學離開座位向汽車前進的反方向運動了1.5米,試問在此時間間隔內,站在地面上的你認為甲乙兩同學的位移為多少,方向如何?經過啟發、引導,大家共同分析,形成了一致的看法。緊接著,又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我們把螺桿看作是汽車,活動螺母看作是甲同學,現在試著推導一下差動螺旋傳動中活動螺母的位移公式。”通過這樣類比聯想,差動螺旋傳動中活動螺母與螺桿運動不一致的現象就很容易理解了;同時,活動螺母實際移動距離的計算和移動方向的判斷很快為學生接受,從而突破了教學的難點,達到了教學目的。
四、采用“理論+實踐”教學法,強化知識運用能力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專業知識的教學不僅僅限于理論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運用。“理論+實踐”的教學方法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機械基礎》的教學中可以采用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掌握、理解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將其運用于實踐。比如在講授“漸開線的性質”時,筆者組織學生利用手邊的膠帶等工具,忽略膠帶的厚度,首先自己嘗試動手畫出漸開線的形狀,再引導他們結合教材中的圖形,分組討論歸納出漸開線的性質。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漸開線的認識程度,而且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透徹理解并牢牢記住漸開線的相關內容。
在介紹鉸鏈四桿機構的分類時,筆者不是簡單地將分類直接介紹給學生,而是買來了塑料尺板、螺栓等材料,給學生一定的尺寸,讓他們分組自制簡單的四桿機構;然后根據自制的四桿機構分析歸納出其組成特點及種類,并為后邊四桿機構性質的講解打下了基礎。在整個過程中,發現每一位學生都興致高漲,并且都能積極參與到工作、討論中去。這種教學方式和氛圍不僅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能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時增進了學生間的友誼,養成了團隊協作探索精神,可謂是一舉多得。
總之,盡管《機械基礎》這門課程比較抽象,我們面對的又是基礎比較薄弱的中職學生,但如果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各種科學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能力、觀察實驗能力及團結協作的能力,就能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