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振宇
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界對高職學生所必須具備的創新能力要求認識不清,將高職教育簡單歸結為技能教學,忽視創新素質教育,嚴重影響了學生職業上的可持續發展,也制約了目前經濟發展對產業升級的要求。
2008年以來由于國際經濟形勢變化,以來料加工為主的產業結構難以支撐經濟的持續發展,沿海地區不少省份均提出了產業升級的計劃。例如,改革開發后,浙江省依靠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地理環境以及靈活的機制,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但是浙江經濟模式也暴露出了嚴重的缺陷,如企業創新能力不足、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嚴重、對外技術依存度偏高等問題,依靠自主技術進步已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產業升級與轉型對學校培養的高職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求熟悉現有生產工藝和設備,而且能快速熟悉新設備,并能對生產工藝進行技術改進的能力。因此需要對高職學生的人才培養做出準確的定位。
一、產業轉型與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創新型人才是在全面發展和個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基礎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精神就是人對環境的適應改造能力,創新能力大體上可分為創新認識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知識創新主要是創新認知能力的結果,而其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則是創新實踐能力作用的表現。
我國雖然今后較長時間還會是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并存的社會。但在21世紀起主導作用的知識經濟已向我們走來,知識經濟使知識成為主要資源,知識的創新、開發、傳播和應用成為知識經濟的依托。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顯著特征是經濟已經完全打破國與國之間的界限,隨著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深化和產業結構的迅速調整,將對個人素質提出新的更高標準。面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一個國家如果缺少雄厚的科學和技術儲備,缺少創新能力,將會失去國際市場競爭力和國內市場競爭優勢。因此,要建立和發展知識經濟,適應經濟全球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關鍵。
二、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規格定位
現有高職學制僅有三年,必須對素質教育的內容重點和教育方法做出適當的定位。據教高[2006]16號文,高職教育體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這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轉變,也是教育模式的一種突破,因為它更強調人才的全面發展。
創新教育一直以來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層次的創新型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應將培養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置于突出的地位,加大創新理論的研究,給學生一個發展個性、形成創新精神與能力的空間,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作為主要任務,因此,當前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突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理論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創新教育應體現在課內和課外兩個環節上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學生知識新、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在知識結構上,由培養學生的“深井型”改變為厚基礎、寬口徑的“金字塔型”。在能力方面要求學生具備多種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社交能力、自學能力等)。這要求高職院校要從課內和課外兩個環節入手不斷加強高職學生的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
在課內環節上,首先,要進一步加強對高職學生的創新精神教育。高職院校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把創新精神作為高職學生的核心素質之一。在課程改革和教書育人的氛圍中要體現創新教育的思想,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能力、豐富的創新想象能力以及基于發散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創新思維能力,形成綜合創新能力(主要指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發明新技術的能力)。在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中要賦予創新能力指標重要權重,進而引導高職學生認識到創新素質的重要性,引導高職學生塑造創新人格,增強創新的內在驅動力。其次要積極營造寬松的創新氛圍。高職院校在進行相關創新教育、實踐的同時,要善于在氛圍、環境、導向上開展工作,讓課內良好的創新氛圍在學生創新意識培養中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課內教學在創造條件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同時,要注重培育創新文化、精神,創造寬松的氛圍,營造包容失敗的環境。
在課外環節上,首先,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獲得更多參與創新實踐的機會。高職院校培養出的人才是否具備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如何,這些都要放到實踐中檢驗,而且,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實踐鍛煉,因此,院校必須引導高職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實踐。要為學生的課外實踐設置組織機構,搭建活動平臺,創設工作項目,提供物質支持,特別是注重學生課外實踐活動,這既是第一課堂向實踐環節的延伸,是第一課堂的有效補充,也是第二課堂的有機載體。對做出了創新成績的學生予以表彰和獎勵,激勵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到創新實踐活動中。其次,在課外實踐要強調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包括一般工作能力、信息加工能力、運用新的思維、創新的思想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表現在創新的物化成果上。要利用實踐基地,特別是用人單位的資源優勢和條件,理論教學與頂崗實踐交替進行,互助互動,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學理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再在實踐中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能力及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工學結合是高職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然途徑
創新型人才的關鍵是具有創新實踐能力,其實踐能力的培養要以扎實的基礎知識為前提,廣博的視野,善于綜合開拓新領域,有創造新知識的方法論。在工學結合過程中發現問題,大膽嘗試,大膽質疑,這要求我們必須改變教育觀念,高度重視實踐環節的教學,充實高職院校實踐環節,堅持工學結合,把教學內容與社會生產的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培養創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實踐是高技能人才的檢驗場所, 因此工學結合理所當然應在高職學生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有利于推進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促進高職院校進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有利于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創造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環境,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高職學生不能在封閉的校園里進行學習,而必須面向社會,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創新能力。
總之,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對于高職教育來說,必須徹底改變以往教學活動中片面強調以教師為主體的模式,變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模式,從而有利于被教育對象的個性和創造能力的形成;要改變以往以傳授已有知識為主的教學內容,變為開放式的研討新知識為主要內容并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充實實踐環節,實現工學結合。轉變以往教育觀念,將教育內容由課內向課外擴展,把參與教育活動的師生雙方都看作教育的主體,建立新的教育主體觀,確立科學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使學生的創新潛能獲得充分而自由的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