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秋
思想政治課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一門必修課,它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實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質,養成遵紀守法和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感情,逐步樹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理想,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同時也是學校為社會培養具有責任意識、公德意識、誠信守法意識,有利于社會和諧發展人才的必修內容。它又是一門考試必考,而多數學生卻不愛學的課,大多數人認為政治課原理晦澀,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條文繁瑣冗長。多年來,由于教學方法傳統,政治課上講的內容太枯燥,老師整天要求學生背各種生硬的概念,于是在課堂上出現了學生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厭學,老師上課怨聲載道的現象。特別是技工學校的政治課,更不被老師和同學看好,學生普遍不愛學,認為能學技術干活就行了,連重要的專業理論課都不認真學習,對政治這樣的課程更是左耳進右耳出,甚至有些老師也認為可上可不上。技校學生普遍正處于15~18歲的年齡,是從少年到成人的過渡期,也是其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決定關鍵時期,這就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用正確的觀念、良好的行為去引導、影響他們,如有疏忽,將會給他們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如何上好技工學校的思想政治課,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的功能,是值得每一個思想政治課教師認真研究和探索的。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對技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增強教學實效,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實踐能力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廣大教師利用網上資源進行協同備課有了很便利的條件。教師可以選取網上的名師教案或課件進行教學,從而實現了互聯網上教學資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備課水平和教學效果。這樣就能夠充分發揮計算機對文字、圖形圖象、動畫、視頻、音頻等多種媒體的綜合處理能力,創設逼真的教學情景以及靈活的人機對話機制,更能充分體現直觀性的教學原則,滿足學生的感官需求。在教學中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充實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并能使學生注意力更為集中,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在教學中恰當運用把抽象概念、原理具體化、形象化,易于學生接受預期的教學目的,同時還能打破課堂空間的局限,使課堂延伸至廣闊的社會,實現課內與課外的溝通與融合。因此筆者利用學生上計算機實習課時,讓他們先瀏覽下次課要講授的內容,并事先從網上瀏覽一下有關內容。如在講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時,筆者讓學生從網上收集人民代表大會的相關圖片資料、人大制度的文字介紹資料及優秀人大代表的資料。這些資料的收集、整理和交流,使學生能更加全面、準確地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圖片、錄像、電腦、網絡等多種教學媒體的相互結合,也豐富了教育內容,擴大了知識領域,激活了思想政治課教學。
能否使學生把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并使之科學化和持久化,是思想品德教學成敗的關鍵所在。因而,導行成為思想品德教學的重中之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保證學生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能做的事自己做,能發現的事自己發現,能思考的問題自己獨立完成,解放他們的雙手,達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境界。
現在技校學生大都是免試入學,文化素質和思想素質相對薄弱,吃苦精神不強,有相當一部分是初中階段的“雙差生”。因此,要從學生現有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發組織教學,準確把握好授課的深度,在教學過程中把課程內容的教學和轉變學生的思想教育結合起來,上課時要求學生動手記筆記,課后認真獨立完成作業。積極引導他們要求進步,克服不求上進、不愿學習的懶惰思想,從一點一滴做起,克服“考上重點高中光榮,上技校學習沒面子”的錯誤觀點,努力消除他們的自卑感。充分尊重他們、關心他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樹立積極向上、勤奮學習的思想和吃苦耐勞的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如在進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這節教學內容時,筆者先采取聊天、不記名問卷、寫紙條提問等方式進行課前調查,讓同學們敞開心扉,大膽講出真話,勇敢暴露自己思想、提出問題,從而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發現有的同學認為有好吃、好喝、好玩的就實現了人生的價值;有的同學認為身居高官、有權利是實現了人生的價值;還有的同學認為對社會做出了貢獻就實現了人生價值……針對同學們的這些想法,筆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使學生們真正了解了什么是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還要求學生在每次課前就上次課的內容進行幾分鐘的普通話演講,這種形式不僅活躍了課堂,還培養了每個學生的自信心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在講課中,列舉大量身邊的活事例開展講授,寓深奧抽象的大道理于風趣幽默的小故事之中。如2007級機電班《法律常識》課教學中,在講公民的權利時,筆者引用這樣一個事例進行講授:一天某商店門口貼出“嚴正聲明”,說臨近春節,為了保證顧客安全購物,凡進本店偷竊貨物者,捉住立即打死并送火葬場,決不手軟。組織學生討論此法是否可行,學生反應強烈,有的說該打,有的說不該打,大家各自說出自己的觀點,討論很激烈。最后,筆者結合學生討論,說明我國法律規定:公民有生命健康權,不容他人侵犯,傷害他人生命要承擔法律責任。小偷偷東西理應受到法律制裁,但必須按法律程序進行,店主和顧客可將小偷送到公安部門處理,而擅自將小偷打死是一種嚴重的刑事犯罪行為,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通過討論和講解,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此課內容,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同學們也普遍歡迎這種教學方法,認為此方法“能夠引起人們的興趣,學起來不再感到乏味,而是輕松愉快、所受教育很深”。知的目的在于行,導行作為思想品德教學的基本環節,直接指向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德育目標。
二、注重時事教學,創設情景,增強學生參與意識,激發學生求知欲
時事新聞新鮮,學生普遍對新聞很關心,也很感興趣。在教學中及時地把新聞熱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際國內重大時事政治和教學內容結合起來講解,組織安排學生收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時事新聞節目;利用講故事、做游戲、劃分成小組讀報紙、參加競賽等形式,指導學生利用政治、經濟、哲學的觀點進行綜合分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氣氛,既能加強對學生的時事政治教育,也為思想政治課增添了活力,增強了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和理論說服力。
比如在給2006級商務班上課時,筆者針對震驚全國、引起人們高度關注的馬加爵殺人案來對學生加強法制和生命教育。馬加爵是云南大學生化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00級的一名大學生,這樣一個讓家人引以為自豪的“好孩子”、老師引以驕傲的“好學生”竟然連殺四名朝夕相處的同學,說明他法制意識薄弱,或者接受的法律知識并沒有轉化為其良好的行為,在守法、護法環節上還相當不足,寧可被抓也不主動自首,足見其漠視法律的尊嚴。通過對此案的剖析,讓學生聯系現行法律談認識,鼓勵大家爭論發言,引導學生們的認識統一到教材上的理論上來,起到教育學生珍愛自己的生命,更要珍惜他人的生命的目的;懂得生命的可貴,生命不僅屬于個體的,更是屬于社會的,進而體會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去追求有意義的人生。不能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大打出手,在沖突時頭腦要冷靜,要對生命充滿愛惜和憐憫,凡事要懂得忍讓、與人為善,不然就會像馬加爵一樣遺恨終身。
因此,在教學中筆者特別注重讓學生牢固樹立守法護法意識,以法律嚴格地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到法律所倡導的、要求的必須積極去做,法律禁止的堅決不做,讓法律時刻伴隨自己健康成長。因勢利導開展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對思想課的興趣,也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取得了較好教學效果。
三、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文明社會也要求擁有健康心理。幾年前報紙報道:浙江省金華市第四中學高二年級一名學生,因忍受不了學習和家長的壓力,用榔頭打死了母親;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橋頭鎮中學兩名中學生,因勒索錢財將一同學亂刀砍死;又如1997年中日青少年友好聯合夏令營內蒙古自治區之行,中國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有識之士的深深憂慮。這些材料確實觸目驚心,引起了筆者的深思。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
大多數技校學生缺乏意志,少數學生更是消極,認為沒有前途可言。教師要通過更多有關逆境中奮發圖強的生動例子,教育學生保持樂觀的心境,要意志堅強,有必勝的決心與恒心,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及時調整心態、不斷開拓創新,這就是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統一。思想政治課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其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正確政治方向的確立;以及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關系到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總之,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在不斷發展變化,教學的方法也必須適應發展變化的要求,針對當前學生的現狀,突破傳統的說教,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加以調整、創新,注意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實際的方法,就一定能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成長,不斷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切實起到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效果和目的。
(作者單位:廣東省云浮市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