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伊朗、法國、德國特約記者 包小龍 陳靜 青木●本報特約記者 陳一●本報記者 劉揚
暴力沖突28日繼續在伊朗這個世界上塊頭最大的反美國家上演。反對派的強大力量令外界很多分析人士吃驚,伊朗政府在抓了幾百名抗議者后,卻被西方媒體推測正在失去對局勢的控制。英國《泰晤士報》稱,雙方進入到“日益升級的政治攤牌”階段。伊朗國內的這場政治危機源于今年6月有爭議的總統大選,它在經過半年多的“休眠期”之后,帶著儲存的全部能量重新回到街頭。西方迅速在這場被稱為“關鍵的對峙”中表明自己的立場。美、法、加、德先后“嚴辭譴責”伊朗政府;中東媒體稱,“顏色革命正在一點點向居魯士的大地走來”;法國《世界報》稱,相信伊朗當局“已經感到害怕”。伊朗是中東宗教色彩最濃的國家之一,它跟美國及西方的沖突幾乎是全方位的,“所以它是否變化都令全世界浮想聯翩。”一位學者對《環球時報》說。英國《泰晤士報》28日有些激動地寫道,現在是認真考慮伊朗起義是否會演變成“柏林墻倒塌”的時候了。
“不是騷亂,而是一場地震”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伊朗的暴力沖突27日持續了一整天,28日一早,又有一大群人聚集在伊朗官方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的辦公樓前,警察發射催淚瓦斯試圖驅散他們。法新社也報道說,伊朗警方周一逮捕數名反對派的領導人物,包括曾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后的第一屆政府內任外交部長的亞茲迪。警方還警告,未來幾天會對非法示威做出更強硬的反應。
不過,在德黑蘭的《環球時報》記者看到,當地的街市已基本恢復平靜,交通和以往一樣擁堵。當地的網絡基本處于癱瘓狀態。伊朗國家電視臺27日、28日兩天不停地在新聞中播放示威人士游行、破壞公物的畫面,稱這些人是“制造騷亂的暴徒”,肆意“破壞阿舒拉節”的神圣紀念活動,并肆意破壞公物,毆打普通民眾和警察、焚燒警車等。
伊朗國家電視臺記者還在醫院采訪了被打傷的民眾,民眾說,他們是來參加阿舒拉節宗教活動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兒就被一些人毆打,但不清楚這些人的來歷。伊朗治安總局副局長艾哈邁德·里扎在接受伊朗國家電視臺記者采訪時說,這次騷亂中有8人死亡,300多人被捕。他還證實,在德黑蘭的騷亂中共有4人死亡,其中一名死亡者是從橋上摔下來死的,另外兩人是出車禍死的,還有一人是中彈死亡。他補充說,由于警察在行動中沒有使用槍彈,因此這名中彈死亡的人是如何死亡的,現在仍在調查之中。
另據伊朗通訊社報道,庫姆宗教協會、巴斯基大學和一些代表強硬保守派的團體紛紛發表聲明譴責“暴徒”,并要求法律機構嚴肅調查此事,嚴厲處置那些制造騷亂的人。
不少西方媒體把伊朗發生的騷亂稱為“巷戰”。德國國家電視一臺28日以“德黑蘭巷戰的死亡”為題報道稱,“民主示威”已經在伊朗全國各地展開,革命已經真正成為今日伊朗人的心聲。“德國之聲”28日報道稱,伊朗反對派同國家安全力量的街戰持續到周日午夜過后,反對派稱,許多人,其中包括伊朗改革派領袖穆薩維的侄子阿里·穆薩維被打死。法新社28日還報道說,15人在騷亂中喪生。
27日是伊朗什葉派的阿舒拉節,被認為是一個紀念反壓迫斗爭的節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殷罡認為,這一次騷亂是伊朗反對派對大選結果不滿以及對哈梅內伊不滿的一種延續,并且借反對派領袖蒙塔澤里去世在阿舒拉節這個本來就充滿悲憤的節日中發泄出來。這次騷亂可能只是自伊朗大選之后的第二輪風波的一個開始,并且比上一次力量更強,很可能使伊朗陷入更深層次的體制危機。
英國《金融時報》28日的文章說,27日的這場游行是反對派自6月20日以來最大規模的力量展示,改革派抓住人群大量外出的這一機會,把這作為他們反抗當局斗爭的一個潛在轉折點。
以色列《國土報》說,把伊朗國內發生的事情視作是“騷亂”是嚴重低估了伊朗國內這場動蕩所展示出來的力量,最好用“地震”一詞來形容它。《國土報》還說,這些事件可能最終證明是伊朗政權與反對派、反對哈梅內伊的神學家與支持他的激進神職人員、伊朗議會中反對內賈德的保守派與他的支持者之間的一場“關鍵的對峙”。所有各方將繼續對峙下去,對話的可能性渺茫,通過政治操作而不是直接的軍事介入來管理國家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美國與伊朗騷亂撇不清關系
截至本報28日晚發稿時,伊朗總統內賈德沒有對騷亂發表評論,他在27日的講話更多的是把矛頭對準美國。
據伊朗世界新聞衛視臺28日報道,
環球時報200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