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勤
臨近年底,如同往年一樣,筆者每天總能收到不少禮品公司發來的短信或是詢問電話。內容幾乎都是一樣:如需送禮,他們可提供任何禮品代供代送服務。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年的禮品種類真是“與時俱進”了,種類不僅繁多,而且常常推陳出新。大概是為了避“賄賂”之嫌,或繞開“貴重禮品”的雷區,連平時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柴米油鹽茶”都被包裝成各式禮品盒送到各級部門或客戶家中。
筆者不由感嘆,中國的送禮文化存在千余年,很難用“好”和“壞”來加以評論。但凡事均有個度,越過雷池一步就是犯法犯罪。
瑞士某機構在最近的一次民意調查中詢問:“哪件事對你個人最重要?”其中有30%的回答:“良好的人際關系。”而在回答用什么方法來維護家人和同事的關系時,也有近30%的人回答:用真誠和相互信任。沒有一個人提出用“送禮”方式作為重要的手段。這與中國習慣相差很大。適當送禮、請客,人之常情:這是人類正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如不加以約束,形成泛濫,則會引起惡果。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送禮文化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的標尺。經濟愈不發達地區,人們對送禮愈加看重;相反經濟發達國家,送禮文化相對要簡單、簡明得多。從這一點也可以說,中國目前雖然經濟上有很大發展,人均GDP快到4000美元,但就整體而言還是個欠發達的國家。
我們應當認真反省一下:如何把改進、提高企業產品的質量、服務水平及可靠的技術支援能力放在心上,而不要在選禮、送禮方面花費那么多的人力、財力、物力,那么我們的社會真的是進步了。筆者在瑞士認識的一個銀行老總曾這樣說:“禮品好收,人情難還。”他認為,中國的送禮文化變得越來越沉重,成為企業或個人的負擔。越是貴重的禮品,越表明送禮者對你的期望和回報要求越高;有的甚至誘使受禮者去做違法之事。“利益攸關方”的相互滲透侵蝕往往是由送禮文化所腌制而成的。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中“與國際接軌”耳熟能詳。但為什么送禮文化一直未能做到與國際接軌呢?筆者認為,目前近乎泛濫的送禮風氣久久不能改變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說明中國很多人還存在窮人心態。送禮風氣反映出人們物質與社會地位的錯位。送禮的人想通過禮品證實自己的富有,而受禮人則也想通過其驗證自己的身份與地位。越窮的人,越想通過送禮改變自己的命運;二是說明相當數量的中國人仍然沒有擺脫利用人際關系來做生意的觀念。中國的經濟轉型還沒有進入真正成熟的市場經濟軌道。有人不是依靠市場“看不見的手”來發展本身實力,而是期望借助送禮這樣的“有形的手”來左右、支配市場,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事實會證明,這條道路肯定是走不通的。
中國提倡的發展理念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企業遵循的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奪取產品附加值(不再是剩余價值),而社會流行的企業送禮文化卻依然帶有農耕經濟社會的特色,這些注定中國的發展要經歷一個獨特而又神奇的過程。▲(作者是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
環球時報200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