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疏敏
摘要:面對當前金融危機的全球蔓延和我國經濟也相對放緩的大環境下,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不容樂觀。本文闡述了高校畢業生面對就業的不同情況。造成其就業難的根本原因及提出了大學生如何應對金融危機下的就業壓力。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壓力應對
面對當前金融危機的全球蔓延和我國經濟也相對放緩的大環境下,就業已經成為確保國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的頭等大事。目前就業現狀不容樂觀,對于就業壓力日益嚴峻的中國人才市場來說,大學生作為就業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遭遇多方面的挑戰和擠壓。因此,解決好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舉足輕重。
一、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現狀
隨著近年來各大高校普遍擴招,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使得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559萬人,比去年增加64萬人,增幅接近13%。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的應屆畢業生有超過140萬人未能如期就業。往年積壓的未就業大學生又加入到2008年的就業大軍,與559萬應屆畢業生“搶飯碗”。這其中還不包括成人高校、自學考試的畢業生。然而,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有效需求有限,這種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就會長期存在。
在當前金融危機的全球蔓延和我國經濟發展也相對放緩的大環境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更是面臨更多的挑戰。現在看來,高校畢業生就業出現了幾種情況。
首先,在經濟動蕩的時期,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浪潮般的涌向政府公務員隊伍。2009年國家機關公務員招錄考試的報名情況就印證了多數人看好“鐵飯碗”的觀點,報考人數突破105萬人,較之去年的80萬人呈急劇增長的態勢。這其中更是以高校畢業生為主力。
其次,就業前景不理想促使更多的畢業生選擇留在校園、繼續升學。而非就業。出現了較多以“考研”、“考博”、“考會計師”等為代表的一類人群。據調查數據顯示,河南省大學本科畢業生60%讀研動機為就業。即使這類人群最終就業,通常也要面臨巨大的生活成本壓力。
第三,金融危機對畢業生的影響,包括求職所需的時間、可供選擇的職位和行業、薪酬水平、招聘人數等,是一個逐步波及和擴大的過程。并不會在當年完全呈現。以始于1997年6月的亞洲金融危機對香港畢業生的沖擊為例,某高校畢業生的待業率,1997年仍然維持在2.3%的較低水平,到了1998年驟然上升到6.6%。
二,從現實情況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除了國內外大的經濟環境導致大學生就業難以外,從現實情況入手。有以下若干現實因素也影響了大學生就業。
1、就業理念落后,自我認知缺失。正確的就業理念決定正確的行動,正確的行動才會產生正確的結果。大學生在目標和角色意識上定位模糊,沒有明確的求職目標,是導致許多大學畢業生不能順利就業的原因之一。通過調查發現,我國大學生對市場和社會變化的關心度較低,多數學生不能把興趣、愛好與自己所學專業妥善結合,嚴重缺乏對畢業后人生路程的準備,到畢業時出現就業恐慌現象。據國內各大城市舉辦大型人才交流會統計,大學生交流會對接成功率只在30%左右。多數學生參加人才交流會都抱有一種“趕集”的心理,結果造成許多畢業生有意向而沒有信心。有信心卻準備不足的現象。近年來政府為鼓勵大學畢業生創業,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多方面為大學生創業創造環境,而多數大學生則感到創業艱難,多方面準備不夠,缺少充足的勇氣和決心。只有少數大學生認為就業找飯碗不如創業謀發展,勇于投身創業。
2、就業指導滯后。畢業生知識轉化率低。在調查中發現,當代大學生在就業期間缺少社會、校方的指導服務,更缺乏對就業、擇業的自身研討。我國高校目前基本都開設了大學生就業指導課,但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許多方面需要不斷完善和提高。在走向社會前,大學生也很少分析人才市場需求信息,不能在充分調研分析后選擇地域、行業、企業來就業。另一方面,從大學學到的課程知識與實際工作崗位缺乏聯系。中國教育總網文檔頻道多數用人單位認為,應屆畢業生到崗工作,學什么專業干什么工作,多數學生表現出所學過的知識轉化不出來,不能變成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
3、社會尚未形成公平競爭的錄、用人才環境。大學生就業難,還表現在社會錄用人才尚未形成公平競爭的環境,復雜的人際關系、社會不正之風阻礙了優秀人才的錄用。
三、當代大學生如何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壓力
在2009年1月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溫家寶總理部署了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指出,高校畢業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面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蔓延、我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必須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的首位。會議研究確定了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七項措施。這其中包括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支持畢業生自主創業等。
近期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拉動內需的政策,這會增加大量的就業崗位,需要大量人才。同時,黨和政府也出臺了多項政策,比如,今年我國面向大學生征兵、招收大學生“村官”等都是促進就業的一系列積極舉措。
黨和政府為確保大學生實現就業做出了很多努力,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較好的平臺。那么作為大學生本身,應該如何應對就業壓力呢?
1,正視現實,調整心態,增強危機感。要獲得謀職擇業的成功,就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對自己的實力、興趣、技能有一個正確客觀的評價,對就業市場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做到正視現實。充分估計求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增強自我調控能力。保持積極健康的求職心態,克服自卑、羞怯等不良心理。
2,轉變傳統就業觀念,先就業再擇業。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必須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積極迎接市場經濟的挑戰。首先,轉變“一次就業定終生”的觀念。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打破了“鐵飯碗”和“大鍋飯”的老局面,競爭上崗、人才流動和再就業已成為普遍現象。其次。轉變就業中狹隘的“地域”觀念。畢業生應從自身情況和條件出發,不盲目從眾,哪里有利于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就到哪里去。第三,轉變就業中狹隘的“行業”觀念。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不斷加快,知識更新、產業高級化趨勢加速,傳統產業逐漸被新型產業代替,這些將會使得社會的分工界限越來越模糊,社會行業絕對分工的現象將不存在。在這樣的背景下,過分局限于一個行業,就可能因為“短板效應”反而會成為個人發展的障礙。最后,必須轉變“被動就業”和“依賴”觀念,樹立“自主擇業”和“自主創業”思想。
3,擴大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增值的潛力。大學學習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的掌握。更要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廣泛涉獵各專業各學科的知識,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另外,還要學會適應環境,增強自己的適應能力,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而在綜合素質的提高上。需要著重強調的是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4,準確定位,不要在求職場上迷失自我。畢業生要充分地認識到,求職的過程實質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畢業生固然被用人單位挑選,同時,用人單位也在被求職者挑選。不能先人為主地把自己定位于弱勢地位,不要人云亦云。對自己的能力要有自信心,過分的“謙虛”不再受人推崇,只能埋沒自己。
5,打破自我限制。在求職應聘過程中,一些大學畢業生有自卑心理。特別是普通院校和大專畢業生。在求職時給自己設定了“心理限制”,常常對一些合適的單位和公司望而卻步,結果痛失良機。求職失敗。在大學生的求職過程中,有許多人存在著“跳蚤式人生”,經歷幾次失敗后,便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于是心理高度就降得很低了。即使是最初的限制已經消失,他們也不能一如既往地去追求成功。在求職過程中,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因為追求不到,而是因為我們在心里面默默設了一個“心理高度”,這個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潛意識。作為當代大學生一定要克服“心理制高點”,充滿自信的面對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