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采訪逐步深入,農村黨的基層組織的先進事跡,特別是主人公舍小家為大家,為了黨的事業,守寡二十八年,為了改變農村面貌,奮斗經歷,使我感到心靈的震撼,當我提筆作記時,使我心情仍無法平靜,使我進一步認識到:黨的先進性和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
奉獻即給予,奉獻難,而一生奉獻更加困難,而為了黨和全村父老鄉親的事業,河北省武安市北安樂鄉上三里村黨支部書記王存榮一個平凡的女黨員,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
——采訪題記
上三里村人口1700多人,人均土地1.2畝,該村位于太行山東,武安市東北丘陵地帶,常年干旱、半干旱,土地靠天收,1970年前后,計劃經濟時期,村集體年結算日工資0.2元,1974年王存榮中學畢業后擔任村婦女主任工作。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各級政府號召興修水利運動中,身擔村婦女主任的王存榮,身為農村姑娘、打破傳統風俗陋習,帶領鐵姑娘班和群眾一起,卷胳膊卷腿,不分晝夜奮戰在截水潛流深水第一線。該項水利工程的完成,從此使1300畝旱地變成了水澆地。
王存榮1975年入黨,1976年任婦女主任,隊長、指導靈,1977年任副書記,1978年至1979年帶班修馬會河水庫時,該村多次受到政府表彰,1980年至1994年任村支部副書記。1980年前,由于農村形勢和體制的改變,所有水利設施遭到全部毀壞,1300畝水澆地變成旱地,干群思想渙散,矛盾層出不窮,村集體沒有收入,雙委班子長期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鄉黨委政府從鄉里派來支部書記和會計,村里仍無法工作。在危難之時,1995年黨員會將王存榮推選為黨支部書記,而王存榮前幾年失去丈夫一個人還帶著兩個年小孩子,在黨員的注視下,干不是不干?王存榮想到黨的多年培養是前提,黨員信任是動力,多年基層工作是基礎,沒有理由只為了自己的小家。
王存榮書記接帳時,村集體帳僅有0.26元,一個1700多村民的村,面對兩毛六分錢的存款,要想改變全村貧窮落后面貌談何容易。王存榮書記通過走訪黨員群眾代表,廣泛聽取意見,重新組織雙委班子,首先雙委班子帶頭,黨員群眾共籌集資金13萬多元,打深機井6眼,徹底改變了該村1300畝土地的種植條件。
為增加村民收入,她與市農業局及種子公司聯系在該村擴建玉米制種基地500畝。
在鄉黨委政府幫助和市直有關部門幫扶下,投資15萬元建起了雙委辦工室、黨員活動室和圖書閱覽室。
多年來由于不重視思想、宣傳、文化方面的工作,造成打麻將、賭搏成風,治安案件時有發生,為改變這一狀況,經投資10萬元,建設劇場、戲院一處,活躍黨員群眾的文化生活。
上三里村南邊一處15米高的大橋和3000米的道路是該村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幾十年來,道路泥濘、坑凹不平,無法通行,嚴重制約著該村玉米制種和農產品外銷,為改變這一狀況,王存榮書記多次申請,并以誠實、誠信感動上級政府,冬于爭取到修路資金160萬元,村里又投資10萬多元,將3000米通村路及通村橋高標準建成,接受了武安市和河北省驗收合格,徹底改變了該村通行難狀況。
1990年第二次土地承包政策三十年不變,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使得出15歲左右的村民,近二十年沒有土地,已成為該村一個主要問題,市民沒有工作無法生活,而農民沒有土地更無法生活,王存榮書記心系群眾,想為群眾所想,急為群眾所急,想方設法多方籌集資金30萬元,在村北河灘原始灘途,開墾土地450畝,將部分土地分給或承包給無地戶,徹底解決了部分黨群眾因無地而無法生活的困難。
為增加村集體收入,王存榮書記多方籌資建磚窯3座,村集體每年增收20多萬元。
王存榮書記自1974年擔任村婦女主任,1976年任村副書記,1995年擔任黨支部書記至今,在農村工作36年,任村黨部書記14年,25歲失去丈夫至今28年,她為了黨的基層工作,將兩個年幼的孩子托付給母親,忍著精神和生活的雙重壓力,在村集體僅有的0.26元上白手起家,舍小家為大家,前后申請籌集投資幾百萬元,為全村改變了軟件和硬件設施建設。
全村人均收入由1990年的幾十元,增加到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5000元。全村群眾吃水、澆地、道路硬化全部解決,村容村貌氣象一新,到處呈現出村情文明、道路整潔、鄉風和諧的新農村建設的新氣象。
當采訪問及其母親及孩子時,她們都表情一般不愿多談,當向王存榮書記問及原因時,王存榮書記哽咽著說:“對我母親,我是一個不稱職的女兒,對我孩子我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但是我無愧于黨組織無愧于眾鄉親。”
無愧于組織,無愧于鄉親,這是一個最基層黨支部書記的心聲,當問及王存榮書記對其自己今后的生活,她說:“我在基層工作三十多年,守寡二十八年,農村工作摧糧派款、結扎引產像打仗一樣,以前無法顧及自己婚姻和家庭之事,將很多機會失去,現已五十有三,仍在基層一線工作,仍很難辦,但我為黨工作,無怨無悔,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站好最后一班崗?!?/p>
一個平凡的女黨員,為了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做出了不平凡的業跡,她不愧為黨員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