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海峽西岸核心區域的福建,與臺灣僅一水之隔,血脈相連。海峽兩岸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有著割舍不斷的“五緣”情懷。而兩岸綿延千年的蔡緣更是香襲千古,茶韻悠悠,亦為兩岸同胞骨脈相連的文化紐帶。海峽兩岸順利實現“大三通”,對于兩岸共有的特色產業——茶業而言,是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為了加強兩岸茶人交流與聯誼,6月28日,由《海峽茶道》雜志社聯合福建元泰茶業有限公司、福州百家會會所度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山茶業有限公司聯合發起,邀請兩岸茶業界領軍人物——茶界泰斗張天福和臺灣中華茶文化研究會創會會長范增平。首次齊聚一堂,開展高峰對話,以其獨具遠見卓識的思維與觀點共同探討、闡釋兩岸茶文化的精義。
提倡建立有機生態茶園
張天福:當前國內茶園的發展,我認為不應只滿足于茶園不受污染這單一的要求。應該從長遠出發。大力推行建立等高梯層、利用表土回園等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水、土、肥不流失,保持供茶樹可持續高產、穩產,優質的土壤條件,并為機耕茶園。機采茶葉打下良好的基礎。建立高標準的有機生態茶園,要從“源頭創新”做起,做到不施化肥、農藥,遠離住宅區,嚴格按照QS認證要求,完成茶園生態防護體系,保證茶產品天然無污染;建立等高條墾梯層茶園,每層設有橫排蓄水溝,梯層、梯壁綠化。保證茶園水土不流失;利用表土回園作基肥,施用綠肥有機混合肥,保證高產、穩產、優質;茶園采用機耕、機采,提高功效、節省成本,實現茶園標準化。
范增平:茶葉的發展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好比新農村的建設不是光給他們提供金錢和物質,要從根本上改變農村人民落后的思想。做茶也是一樣,不要只追求手工業,也要引進現代機械的工藝?,F在的臺灣茶業強調種植高山茶,這是不科學的做法,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一旦有洪水,就產生泥石流,危害極大。茶園的不科學開發對水土保持是一個大障礙,因此,要提倡科學種植茶葉,栽培有機茶,這也是傳播現代茶文化的一方面內容。
什么才是茶人精神?
張天福:我提倡的中國茶禮有四個字: “儉清和靜”。茶尚儉,就是節儉樸素;茶貴清,就是清正廉明;茶崇和,就是和衷共濟;茶致靜,就是寧靜致遠?,F代社會,尤其要強調以安靜、寧靜的心對待工作和生活。
范增平:喝茶的人應該具有什么樣的性格品質?陸羽的《茶經》里提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張老總結的四個宇“儉清和靜”也很恰當地表達了什么是茶人精神。茶人精神重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即“和”;茶人的生活應該是清廉、簡單的,即“儉清”;茶道需要實踐,而不是滔滔不絕的說教,少說話多做事,就是“靜”。
加強兩岸茶產業的交流
張天福:我去臺灣考察過茶業的發展,近年來也一直關注臺商在大陸的經營情況,很深刻的一點體會就是,臺灣人對茶葉的用心。這種用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他們對推動茶業科學發展的用心,高標準有機茶園的建設。標準化的生產流程,先進制茶設備的改進和推廣,對茶葉深加工的科研投入和產出,臺灣茶人在很用心地推動著臺灣茶業的一步步前進。另一方面則是他們對中國茶文化領悟與傳承的用心,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優美的傳統文化。臺灣的茶文化根源于大陸。但臺灣茶人的用心和創新,讓中國茶文化的傳統內涵在臺灣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今后兩岸茶業交流要從種植、生產技術、文化交流、對外貿易等各個方面全面展開。
范增平:由于歷史的原因,臺灣與西方世界的接觸較早。上世紀60年代,西方文化就開始大量進入臺灣。不同于西方的下午茶,中國茶以清飲為主,因此,紅茶調飲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結合的產物。我們在汲取西方文化精華的同時,也要提倡恢復中華文化,提出中國傳統茶道茶藝的概念,用中國茶藝行銷中國文化,發揚茶文化等于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兩岸的茶葉交流不僅是茶產業的交流,還是文化、思想、精神上的交流。茶文化、茶藝的推廣是從年輕人開始的。臺灣的茶人有很多都是從年輕時就開始接觸茶,學習茶,甚至把茶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我覺得現在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如果對茶感興趣,可以嘗試幾個人集資開一間茶藝館,用心經營,茶一定能給你帶來生活和精神上的富足。范增平語錄
什么是中華茶文化?
人們常說“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俗物;人們也說過“琴棋書畫詩酒(‘酒’也有‘花’一說)茶”,“茶”便成了人們附庸風雅之物。這最俗也是最雅之物蘊含的卻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茶文化是先進文化的代表。飲食文化是人類文化的根本,人的一生追求的兩件事,就是吃飯和喝茶。西方《圣經》里有一句話說得好:“賺得全世界,失去自己”。如果一味追求金錢物質,沒有精神層面的文化來支撐生活,最后只有在物欲橫飛的世俗中迷失自我。要評價一個國家社會的文化程度高低,就看這個國家每年用了多少紙張;同理,要評價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程度,要看這個國家人民的飲茶量。
茶藝美在哪里
喝茶的時候,常常會說到“茶道”、“茶藝”?!暗馈笔强床灰姷?,更多的是個人體會,“藝”是規矩,在舞臺上用文雅的形式表達出來的表演就是“藝”。
中國是全世界產茶最多、外銷茶最多的國家。所以中國是有茶文化的。大陸的每家茶店都有一套茶具。但卻沒有形成統一的茶藝、統一的“道”。日本人從中國學到了喝茶,并形成自己固定的幾套茶藝,中國也應該有自己獨具風格的茶藝,要有對茶藝統一的評判標準。茶藝的美與茶具、水等都分不開,不同的茶措配不同的茶具,水也很重要。我們常說,三分茶七分水。早在唐朝的時候,中國人喝茶就注重環境,家家戶戶在客廳用屏風隔出一塊專門喝茶的角落,形成喝茶的氛圍,增強喝茶的主觀性。
6月18日上午,2009海峽兩岸紅茶“5+2”系列活動的首場活動——福建紅茶品鑒會在《東南快報》社多功能廳隆重舉行,茶葉專家陳金水作為主講嘉賓講授福建紅茶知識并與來賓共同品鑒交流福建紅茶四大當家品種正山小種和閩紅三大工夫紅茶。
現場紅茶品鑒茶品由福建無泰茶業和正山茶業提供。紅茶愛好者們紛紛走上品茶臺觀茶湯、品紅茶,并向茶葉專家陳金水老師請教如何鑒別紅茶品質。而“雙元”的紅茶現場也網羅了各自的粉絲,有些初學者則表示紅茶的口感溫和,一般人都能接受。主辦方表示,中國紅茶品種繁多,應該讓更多的國人了解中國紅茶的歷史與文化,元泰與元正可以通過此次交流品鍪套提升國產紅茶品牌,擴大影響力,引導福州紅茶市場良性、健康地發展。
6月28日下午,2009海峽兩岸紅茶[5+2]系列活動之三——盛典紅茶日之臺灣紅茶講座在元泰紅茶屋“開席”。本期講座由“兩岸茶人高峰對話”中的主講嘉賓之一——臺灣中華茶文化學會創會理事長范增平為各位紅茶愛好者講授臺灣紅茶,吸引了許多紅茶愛好者慕名而來,一時元泰紅茶屋中人頭攢動,人聲鼎沸。范老師向備位紅茶愛好者介紹了臺灣紅茶的歷史文化、發展歷程、品種、品質特征、保健功效以及合理的品飲方法,并就在座觀眾提出的問題進行了仔細的回答,范老師淵博的知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贏得了在座所有觀眾的一致好評,掌聲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