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于4月29日在國內 上映
4月下旬,中國內地出現了難得一見的影市奇觀:兩部南京大屠殺題材的歷史電影在一周內先后與內地觀眾見面。除了內地青年導演陸川的《南京!南京!》,另一部由中德法三國合拍的《拉貝日記》(John Rabe)也頗受矚目。這部耗資近2000萬美元,匯集中德等多國電影班底的影片將于4月29日在國內正式上映。
十年磨一劍
雖然影片直到2009年才正式推出,但《拉貝日記》的整個籌備過程已持續了十多年時間。1997年,影片的主要制片人米沙·霍夫曼(Mischa Hofmann)爭取到了拉貝日記的電影拍攝權,其創立的Hofmann Voges娛樂公司是德國影視業知名的獨立制作企業。拿到改編權后,霍夫曼將大量時間花在了劇本的籌備工作上,并先后與多位編劇、導演進行了聯系與合作。
同其他很多歐洲電影一樣,《拉貝日記》在籌備過程中也得到了眾多歐洲電影基金的支持。影片另一位主要制片人本杰明·赫爾曼(Benjamin Herrmann)介紹說,除了德國政府的相關支持,影片還得到了巴伐利亞州和柏林布蘭登堡等地區的資金補貼,并享受了DFFF(德國聯邦電影基金)所帶來的優惠,該項目為德國電影在本土花費的資金提供20%的返還補貼。此外,由于法國也是影片的合拍方之一,《拉貝日記》還得到一些法德相關機構以及歐洲媒體計劃(European MEDIA)的資金支持。
赫爾曼是德國知名的影視制片人,其監制作品包括榮獲奧斯卡提名的《圣誕快樂》(Merry Christmas)和《柳暗花明》(Away from Her)。2006年,他率Majestic 影業公司以及導演弗洛里安·加侖貝格(Florian Gallenberger)加入了《拉貝日記》。影片運作提速,僅僅18個月后,《拉貝日記》在上海正式開鏡。影片在內地的合作伙伴是華誼兄弟公司,影片中的部分戰爭特效場面由曾負責過《集結號》特效的韓國團隊完成。作為內地的出品方和發行方,華誼兄弟擁有《拉貝日記》在大中華區的全部版權,該片也是該公司在今年香港FILMART上的主推產品。
最終,《拉貝日記》由Hofmann Voges娛樂、Majestic影業以及另外一位主要制片人揚·莫吉托(Jan Mojito)掌舵的EOS娛樂公司聯合制作。Majestic還負責影片在德語國家的發行。影片在全球市場的銷售代理工作將由EOS旗下的Beta影業負責,后者同時也擁有一條歐洲主要的藝術院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Beta參與制作的另一部電影《偽鈔制造者》(The Counterfeiters)4月初剛剛也以《伯納德行動》的譯名在內地上映。
今年2月7日,《拉貝日記》作為柏林電影節的展映電影首次對外亮相。國際發行方面,雖然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機
的影響,但負責全球銷售的Beta影業對影片前景始終保持樂觀。今年柏林電影節的歐洲電影市場(European Film Market)上,影片成功售出了很多地區的版權,包括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等主要的歐洲市場。赫爾曼表示德國電影近年來在二戰題材上成果頗豐,這些作品一直在德語市場有著很好的反響,此類影片獨特的德國角度也使其在全球市場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不過他也表示,對于《拉貝日記》來說,最重要的市場還是中德兩地。
多國協作
《拉貝日記》前期籌備期間,制片人霍夫曼接觸并考察了多位導演人選,其中據傳還包括施隆多夫(Volker
Schlandorff)這樣全球著名的德國導演。但制片方最終還是選擇將導筒交給了年僅37歲的青年導演加侖貝格。
加侖貝格畢業于德國著名的慕尼黑電影學校(Hochschule für Fernsehen und Film München),與制片人赫爾曼是校友。2000年,加侖貝格執導的畢業作品《Quiero Ser》轟動一時,該片不僅獲得歐洲境內的眾多新人作品獎,還一舉摘得2001年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獎。由此,加侖貝格晉入德國最有前途的青年導演之列。隨后他推出了自己的長片處女作《火奴魯魯》(Honolulu)。2004年,加侖貝格的第二部導演作品《愛在加爾各答》( Shadows of Time )再度贏得好評,該片也獲得了當年巴伐利亞電影節最佳青年電影作品和最佳攝影獎。
在制片人赫爾曼看來,加侖貝格是目前德國少數被認為能夠駕御宏大敘事題材的青年導演。此外,其之前作品的成功,尤其是《Quiero Ser》所收獲的奧斯卡獎也使得這位年輕導演在很多投資人心中具有一定的保證。另一方面,雖然導演作品較少,但加侖貝格的海外拍片經驗卻很豐富——《Quiero Ser》就是在墨西哥拍攝的,而《愛在加爾各答》則是一部在印度拍攝完成的作品,且對白也以孟加拉語為主。海外拍攝經驗是加侖貝格執導《拉貝日記》的重要優勢。
而在演員的選擇上,影片主角約翰·拉貝的人選原本是《竊聽風云》(The Lives of Others)的主演烏爾利希·穆厄(Ulrich Mühe),然而這位德國著名演員卻不幸于2007年7月因胃癌而病逝。因此拉貝一角最終由穆厄在《竊聽風云》中的搭檔烏爾里奇·圖克爾(Ulrich Tukur)接替,后者曾憑該片榮獲德國電影獎最佳男配角。此外,《拉貝日記》的表演陣容中還包括德國目前的一線小生——《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的主演丹尼爾·布魯赫(Daniel Brühl),科恩兄弟的愛將斯蒂夫·巴斯米(Steve Buscemi),中國內地的張靜初,以及來自日本的老牌演技派明星香川照之和柄本明。
影片的拍攝工作主要在上海和南京等地完成的,對于此次在中國內地的拍攝經歷,加侖貝格和赫爾曼均表示“很愉快”。加侖貝格表示內地的工作人員很有專業經驗。在拍攝過程中雖然遇到了一些問題,但最終都順利解決。他還介紹說,《拉貝日記》劇組的規模很大——除演員以外,還包括一支多達350人的制作團隊。影片的主創人員多來自德國,負責美術指導的是中國的屠居華。作為電影學院的首批畢業生和內地的知名美指,屠居華此前曾參與過多部合拍片的拍攝,例如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和2006年的中美合拍片《面紗》(The Painted Veil)。此次他在《拉貝日記》中的表現為其贏得了今年德國電影獎的最佳美術指導提名,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出現在該獎項的提名名單上。
目前《拉貝日記》已經在德國正式推出。此外,在今年的巴伐利亞電影節上,影片贏得了類別制片人獎和最佳演員獎。在3月份揭曉的德國電影獎提名中,該片獲得了數量最多的7項提名,覆蓋最佳影片、導演和男主角等主要獎項類別。盡管影片在當地媒體中的口碑不錯,但市場表現卻并不突出。影片3月中旬在德國6家影院進行了小規模放映,表現平平。而在4月2日正式公映后,影片首周在127家影院的票房收入為18.8萬歐元,僅排在票房榜第9位。在國內,《拉貝日記》也將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尤其要直面提前一周上映、且發行規模更大的《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