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潛伏》的導演姜偉最近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婉拒了多方支持他拍攝《潛伏2》的好意。姜偉說“不”的原因簡單直接——《潛伏》的故事已經講完。這位剛熬出頭的導演,見好就收的態度讓很多人驚訝并感佩不已。
不知什么時候起,拖沓冗長已經成為國內電視劇的通病。幾十集的“鴻篇巨制”比比皆是,但真正能脫穎而出的屈指可數。但凡有點成色的電視劇便要籌拍續集,已經拍攝的能抻悠多長就抻多長,完全不顧觀眾感受。想起當年結構緊湊、高潮迭起的美劇《24小時》第四季風行網絡時,一位記者問及國內某著名電視劇導演有何感觸,該導演“義正言辭”地說:“抱歉,我沒看過美劇”。電視劇導演沒看過美劇,不管理由多么堂皇總有點匪夷所思,況且很可能理由并非堂皇而純粹只是習慣性抗拒。
客觀地講中國的電視劇在進步,但“拜網絡所賜”,35歲以下主流觀眾的欣賞水準似乎比國產電視劇進步的速度要快得多。當務之急是如何抓住這部分觀眾的視線,否則中國電視劇中國電視將沒有未來。“老少咸宜”是種境界,但我很痛恨“人人愛看的通俗劇才是好作品”的論調——有厚重感的作品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當你好不容易找到一部還耐琢磨的電視劇,卻終于被無限延長的拖沓劇情倒盡胃口。
我很喜歡《我的團長我的團》,但在團長與他的團堅守的日子里,虞嘯卿與副師長絮叨了將近一集后,我終于有點忍無可忍并悲從中來。有多少國產劇能讓中青年觀眾感受到酣暢淋漓、戛然而止、余韻無窮?即便有三分之一劇情能讓觀眾興致盎然,到中途就已索然無味,到結尾還能吸引“有點文化”的人看下去的就更寥寥無幾。
不可否認韓國的百集電視劇在中國仍有市場,我們師從“韓范”的電視劇也為數不少,只是吸取精華不多,學到更多的還是人家在集數長度上的無限拓展。同是鄰國,日本倒是有不少情節緊湊十一二集就結束的優秀電視劇作品,“我們不引進流行的日劇,太短。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講劃不來。”某電視臺電視劇采購中心負責人一語中的。
經濟效益——我不敢說大家都是為了經濟效益拼命拉長劇集篇幅,但至少這是一大誘因。我很贊賞姜偉尚能保持清醒并未利欲熏心,也無謂地擔心此君一顆冰心還能執著多久。
現在流行拍續集、前傳,很多人又拿北美一季又一季的電視劇說事兒。坦白講中國的電視劇制作環境和美國沒啥可比性。個人認為,美國電視劇的制作水準總體要強過美國電影,編劇群體創作的環境為經典劇集不斷推陳出新提供了可能。中國則不然,現在還是品牌編劇單打獨斗的時代,殫精竭慮一部作品紅遍大江南北,不見得“努”出來的續作仍能延續輝煌。
當然,姜偉可以說“不”還因為它不僅僅是前期的文案創作者,他還是執導者有更高級別對電視劇整體掌控的話語權,但這話語權也不是所有導演都能善用的。采訪中,很多編劇、導演表現出過多的對投資商對收視率的“重情講義”與“通情達理”。不可否認,一部電視劇是很多利益糾葛的產品,堅持與妥協中尋找平衡是常態。但我們的堅持是不是太少了?完美主義固然有潔癖式的缺陷,但完美主義亦是讓人尊重的一種敬業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