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活動中,馮小剛在出席了一個中文電影展望論壇時突然激動起來,對自己影片在港票房欠佳表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看法:“比如魏德圣,整個香港都知道他,而我在內地都賣了十年的錢了,我都沒有他一年的名氣大。”“我的片子(《非誠勿擾》)在內地一天賣兩千萬,在香港一個月才兩百萬,因為香港觀眾覺得臺灣電影比內地電影牛,他們看不起我們,怎么說?X!(粵語粗口)那么,我們為什么還要腆著臉去追他們呢?我的話很直,如果傷害了香港觀眾,對不起,我沒辦法,我要說真話。”(見《羊城晚報》相關報道)
其實,內地電影在香港也曾賣座——雖然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事兒了,如《劉三姐》、粵劇電影《搜書院》等。“黃金十年”(指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初)及其后絕大部份的電影是在反映香港這座濱海都市的故事。換言之,香港電影實質上是都市電影。此后內地電影能夠在香港稍為賣座的都是古裝片,如《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等,這些影片在港都有過兩千萬票房的記錄,而內地城市題材電影卻無一不在香港鎩羽而歸。這也正應了筆者曾經指出過的——內地雖有城市題材電影但沒有城市電影。內地時裝片里的城市都是虛的,沒有城市靈魂,甚至會出現莫名其妙的假城市。這關系到體制問題,馮小剛和他的內地同行也無能為力。
內地無城市電影是其一。其二是文化差異。語言障礙最明顯不過,語言的巧妙在于意會、在于風俗、在于思維習慣、在于語音利用等,粵語方言與北方語系完全南轅北轍,看看每年央視春晚在廣東地區收視奇低就知道其中奧妙。至于好萊塢很多影片能夠在港屢創佳績,又或英國、法國、日本、韓國一些影片在港受到歡迎,似乎也有語言問題,但內容、手法、偶像卻破除了這些障礙。另外,香港作為國際都會,英語運用較為普遍亦是形成外語電影比內地電影更受歡迎的原因所在。
說到此,馮小剛的那句粵語粗口其實也關乎文化差異。事實上,他不一定了解這句粗口的真正含意或者低俗程度,就像《太陽照常升起》黃秋生那句對著電話說的極為粗鄙的粵語粗言,又或《瘋狂的石頭》那句“頂你個肺”。相信姜文和寧浩對這粵語對白是“蒙查查”的,一如廣東人對“牛逼”此語的一知半解。
不過,馮小剛說魏德圣“不過一年”就比他拼搏了十年的知名度要高,則有所誤解了。25年前,《黃土地》在港成為罕見的電影文化現象,陳凱歌知名度驟然高過已成名的侯孝賢、楊德昌等臺灣導演,但兩位臺灣導演就沒說出“香港觀眾覺得大陸電影比臺灣電影牛”這樣的話來。由此可見,香港觀眾只是承認好電影,倒未必是因產地而歧視。馮小剛說香港觀眾不喜歡大陸電影,道出了事實。電影創作是否能夠與外部環境進行無縫的文明接軌?恐怕是內地電影需要面對的問題。這也是馮小剛們同樣無能為力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