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潛伏》火了,作為該劇的導演和編劇,這是你意料之中的嗎?
姜偉:說實話,《潛伏》對于我完全是一個命題作文。從對龍一小說《潛伏》的改編,到親歷親為執導這部劇,我倍受煎熬。這個戲拍得比較苦,拍攝時間比較短,只有63天。在鏡頭調度、畫面處理上難免有粗糙的痕跡,幾乎每場戲都有遺憾。原想應該能熱播,但沒想到會這么受觀眾歡迎。

《綜藝》:《潛伏》在四家衛視播出,收視非常可觀,北京衛視甚至沖破10個點,排全國同時段第一。網絡上也掀起對《潛伏》的熱議,其粉絲團被稱為“潛艇”。你認為《潛伏》的成功是偶然的嗎?
姜偉:這部劇在諜戰戲中有其獨特之處,這是大家喜愛它的原因吧。我認為《潛伏》成功主要有兩大因素:首先是演員孫紅雷與姚晨的市場號召力,兩位優秀的演員給《潛伏》帶來了天然人氣;其次,在創作《潛伏》這類諜戰劇時,外部的情節沖突是一般諜戰劇成功的正常渠道,而我把諜戰劇中最出彩的地方集中到人性的心理和智慧的斗爭,轉到一種內在的模式。在敘事上,我總結了以往的創作經驗。對懸念、驚險的渲染,以及節奏的把握,都有所突破。在我以往的創作中,總有一個大的懸念貫穿其中,而在《潛伏》中,故事節奏更加短促,離開了長懸念,小懸念一個個接踵而來,達到懸念環環相扣。
《綜藝》:有觀眾評價,《潛伏》采取低成本運作,但是一樣能看得很開心、很感動!如此尊重大家智商、情商和時間的導演應該受到觀眾的追捧。你怎么看待這一評價?
姜偉:其實,我只是一個普通的電視劇創作者,我的創作只能說是比較穩妥。(一臉嚴肅)比如,給我一個小說,我會盡力去改編,達到一個自己滿意的標準,我喜歡反復推敲,喜歡自己給自己較真。
作為一位熟知電視劇制作過程的創作者,我會盡力為制片方考慮,思考在如何達到最好的藝術效果的同時,又能節約成本。一個簡單的例子,《潛伏》里沒有正面描述炮火轟鳴、激烈槍戰的畫面。但是并不表明故事中就沒有這樣的情節。我會采取主人翁在家里等待槍聲的方式來表現,而不通過真正的畫面來展示搏殺現場,一聲槍響,表明兇手被除掉。這樣一來,表現手法更寫意,也真正節約了成本。
《綜藝》:從《讓愛做主》、《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沉默的證人》、《迷霧》到《潛伏》,其中有些作品你只編不導,《潛伏》這部劇你是又編又導,談談你的體會?
姜偉:我認為編導合一,既有利又有弊。利在于對這個戲的總體把握會比較統一,心里更清楚故事的發展脈絡,人物性格,敘事的輕重緩急,能更好地控制節奏。另一方面,編導合一以后,做導演的新鮮感就消失了,導演完成的更像是一道例行工序,再創作的激情反而會減弱。因此,需要在二者間很好地轉換。
《綜藝》:在創作《潛伏》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姜偉:當時覺得是困難,一旦經歷過了就不覺得是困難了。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橫店影視基地拍同期聲的戲簡直是一場噩夢。因為橫店基地的游客多,聲音采集條件差。由于檔期緊張,我們的戲大都是同期聲。這就要求我們搭景時要選擇特殊地段,演員的演出要回避一些固定時段。還好,我們最后較順利地完成了所有拍攝(邊說邊搖頭)。
《綜藝》:《潛伏》中的故事人物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有真實原型呢?
姜偉:在寫《潛伏》劇本時,為了熟悉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我查閱了很多相關的歷史書籍。那段歷史上,的確有無數的真實故事和案例給了我靈感和啟發。我總結梳理了其中的一些人物故事,并加入了自己的很多遐想,虛構了《潛伏》中的一系列人物。
《綜藝》:有人評價說你是一位新銳導演,你贊同這一說法嗎?
姜偉: 不贊同。“新銳”只是一些媒體用來炒作的一個噱頭而已。什么才是新銳?我覺得我自己是一個做事比較慎重的人,創作時只是想得稍微細致周密而已。我也不喜歡別人用“新銳”這類詞來給我冠名。
《綜藝》:近年,市場上涌現了很多諜戰戲,你對諜戰戲的市場前景怎么看?
姜偉:我很難判斷諜戰劇的未來走向,就像對股市大盤的走向作出科學判斷一樣難。但是我會提醒自己:如何才能把電視劇拍得好看?好看,就是尊重市場。
《綜藝》:應該說《潛伏》是你的一個創作高峰,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姜偉:《潛伏》的成功對我而言有一點驚喜的成分,但并非完全意外。我并不想去超越,只是想繼續踏踏實實地創作。我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的老師,現在只想好好上課。下一個電視劇作品會是什么題材,還沒有確定。
《綜藝》:能用一句話評價一下自己的性格嗎?
姜偉: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能不回答嗎?嘿嘿!(面露難色,若有所思)還是讓別人來評價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