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機中,默克爾不惜得罪全世界,緊緊地捂住德國的錢袋子。

得罪了全天下,但是默克爾征服了德國人。
在剛剛結束的德國第17屆聯邦議會選舉中,由現任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德國聯盟黨獲得大勝,這也意味著她得以成功連任。其實,這是毫無懸念的勝利,在大選的民意調查中,她早就將競爭對手遠遠拋在身后。
熟悉默克爾的一位傳記作者曾這樣評價,“與奧巴馬不同,她沒有多少魅力。”而且,從執政之后半年開始,她的支持率就大幅下跌。更有甚者,她將退休年齡從65歲延遲到67歲的一系列社會改革,曾引起德國民眾的廣泛非議。但當政4年之后,德國人還是選擇了她。要知道,德意志是一個充滿理性精神的民族,他們務實,注重實用,選總理當然也不例外。人們不禁疑問,她是靠什么征服了德國民眾?
是危機幫助了她。如果沒有這一次經濟危機,民眾對她支持下降的趨勢將會延續。當然,這并不是說她發了“國難”財,默克爾是靠應對危機贏得了德國人的心。
當恐慌籠罩全球、美英忙于救市的時候,默克爾冷眼旁觀;對于他們救市的呼吁,默克爾更是毫不留情的拒絕。
這讓默克爾在全球政客中孤立無援,甚至顛覆了她上任之后努力維護才剛剛得以改善的德美關系(在其前任施羅德當政期間,德美關系降到冰點)。一個有趣的細節是,在倫敦G20峰會上,奧巴馬到達當天便會晤了各西方大國政要,甚至還會見了沙特國王,但沒見默克爾。
這也削弱了德國在歐盟國家中的威望。作為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德國幾乎擔當了歐盟領頭羊的角色。但危機以來,各國的期望變成失望,繼之而來的是批評,紛紛對其表示不滿。對其批評最具邏輯、最為系統的要數經濟學家: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痛批她不懂經濟危機的嚴重性;美國政府著名智庫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伯森批評默克爾不懂經濟政策。
甚至,她的不救市行為也在國內樹敵,至少招致了德國銀行家的憎恨。
但她堅持自己的立場。面對各國政要的批評,她的回應是: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穩定本國經濟形勢,管好自己的家務。
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她把視野局限于德國,摒棄前兩屆總理所謂的全球視野和領導歐洲的熱情;在危機中,她不惜得罪全世界,緊緊地捂住德國的錢袋子;她的眼里只有德國人的利益,她謀劃的是德國的健康發展。
盡管后來,德國也出臺了銀行救援計劃,同樣也花了巨資,幾乎不亞于美國的7000億美元,但默克爾沒有像奧巴馬一樣招致民眾的憤怒,沒有哪個德國人認為德國政府會拿老百姓的錢去拯救那些貪婪的銀行家。
甚至在銀行救援計劃中,默克爾也是有前提的:接受援助的銀行,不許解雇普通職員;接受救助的金融機構高管除了要接受年薪限制外,還必須放棄獎金和紅利。要知道,在德國,銀行高管的年薪加上分紅可達上千萬歐元,此次默克爾卻給他們設定了上限——50萬歐元。
如同德意志民族一樣,默克爾的經濟刺激方案理性、務實,她把錢用于減稅、基礎設施建設、修繕學校、提高醫療保險和兒童福利。但是,面對這820億歐元,歐美各國都指責她的救市不夠力度——這與中國的4萬億大拯救相比是小巫見大巫。
可是,默克爾知道,投入更多的錢,也不一定取得更好的效果,這樣的刺激方案已經足夠。甚至,她還第一個提出退出政策,提醒各國政府必須針對各自財政政策制訂退出策略,以防更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