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是一種不可多得的革命精神,或者是一件意義非凡的“普通物件”,或者是一個簡簡單單的人生道理……
姑且,我們將這些“閃光點”統稱為傳家寶。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或是幾個與眾不同的“閃光點”,是從前輩那里繼承下來,或者是希望下一代繼續傳承下去的。
本期《英才》推出“傳家寶”,并不想重復那些戰爭年代的革命故事。我們旨在從發生在企業家身上的一些故事中,知道現在的企業家們把什么視為自己的傳家寶——即他們的內心最看重什么?
結果,我們發現:很多人始終將兒時就銘記在心的真理,堅持至今,并深深希望傳給下一代。還有一些人,更希望將自己一生的思想財富,留給下一代。在這些企業家面前,物質財富不值一提,唯有知識與真理,方能永續。
于是,企業家給我們講述了他們自己關于傳承的故事……
傳家寶:要想讓風箏飛高飛遠,必須要做的就是逆風奔跑。
錢金波 逆風奔跑
口述|紅蜻蜓集團董事長 錢金波
我覺得可以稱之為“傳家寶”的理念,一定是在理想、思想、夢想上都閃閃發光的,不僅要滲透在一個人的家庭生活中,同時也要影響他的事業。
而我最珍視的“寶物”源于童年的記憶。
小時候,我經常放風箏。帶著一顆放飛的童心,我經常在天馬行空的自由想象中,任由風箏越來越高、越來越遠。
要想讓風箏飛高飛遠,必須要做的就是逆風奔跑。逆風起飛,是物理科學中的普通現象。不過,我卻把它看作是經營生活、管理企業的哲學、美學。
由于我喜歡琢磨,再加上愛好美好的事物,所以總是希望可以把逆風起飛與放風箏的心得結合起來。正好,兒時放飛最多的風箏是紅蜻蜓,所以創業時我用“紅蜻蜓”為公司命名,就是希望在以后的經營中始終記住“逆風奔跑”這句話。
尤其是在經濟危機之后,“逆風奔跑”四個簡單的字背后的價值更好地顯現出來。這一次,前進路上,我們遇到了比正常情況下更大的風,要在這樣的逆風中獲得超常規發展,我們奔跑的速度也必須要超越正常。
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開車,遇到路況不好的時候,別人都在想是否減速、修整,紅蜻蜓卻總是加滿油、馬上趕路。
其實,放風箏的游戲還有另一個蘊意,就是掌控距離。不難發現,放風箏的過程中,有時候你需要拉近、有時候需要放遠。一段距離的結束意味著另一段距離的開始,從起點到終點,永無止境。
“在距離中尋求接近”,這也是紅蜻蜓的思想傳家寶。因為,不管風箏有多高、多遠,你的手中都始終握著一根線,風箏最終還是要回來。
由此,在企業與行業之間,也存在一個把握距離遠近的問題。我的想法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自己的企業做一些對于行業有利的事情。
說到底,這些還只是“傳家寶”對于企業經營的價值。對孩子的教育中,我也會常常將這樣的期待傳達給他。
以前,還經常想在周末的時候帶著孩子去放風箏。我是想讓孩子理解如何面對逆境,你停止不動、風箏是飛不起來的,你跑動起來,風箏才會逆勢而飛。所以,只要你的目標是讓它飛,你就必須要選擇跑,不管有多累。
目前,我的孩子還在上大學,他今后是否會來集團工作還是去其他公司歷練,我都尊重他的意見。只是對于講給他“傳家寶”的道理,我希望他能夠在以后的生活中深刻體會。
(采訪|本刊記者陳培嬋)
傳家寶:如果非要找到一個最值得幾代人傳承的東西,那就是“責任”。
汪力成 責任驅動
口述|華立集團董事長 汪力成
人們常常喜歡把成功的結果歸結到一兩個原因上,但事實往往不會這么簡單。雖然表面上可能有一兩個最關鍵的點,但背后一定有很多東西在支撐。企業的發展也是如此,不是一兩樣東西就能解決問題的。
華立發展了這么多年,從當年的公有制企業到現在的股份制民營企業,有很多理念和精神,已經形成了一個系統的企業文化,不是一兩句話能概括出來的。當然,如果非要找到一個最值得幾代人傳承的東西,那就是“責任”。
我始終認為,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要成為真正的成功者,一定要靠責任驅動,那些只靠利益驅動的人和事,不可能長久走下去。

我常常聽到一些企業家感嘆說,現在已經沒有當初那股沖勁了。是啊,企業發展多年,要一直保持創業時的激情是很難的。但如果你的身上和心里始終有著一種責任感——往小里說,對員工負責,對企業未來的發展負責;往大里說,對國家社會負責,對產業負責——這些會成為驅動你前進最核心的東西。18年前,集團正式成立時,我們選了“華立”做名字,為什么用這兩個字?我的想法很簡單:日本有個“日立”,中國就應該有“華立”。不言而喻,這里面就蘊含著對振興國家經濟的責任。
我27歲當了余杭儀表廠(華立的前身)的廠長。其實那時候我對管理并不感興趣,只喜歡一門心思鉆研技術,跟機器、儀表打交道,但當時廠子發展情況不是很好,又沒有其他更合適的人選,大家推選我,我就有這個責任把儀表廠弄好。
現在想來,當年大家推選我這個年輕人當廠長,可能因為我平時在無意中流露出做人做事的態度,跟華立一貫的傳統相符合,表現得像一個標準的“華立人”,而不是因為我做了一件多么偉大、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一個企業的價值觀和文化不是靠強調出來的,而是靠自然形成的。同樣,一個所謂“成功”的企業家,那些“成功”的故事,過后回頭去講,可能大部分都是牽強附會出來的。所以我現在很少講什么成功故事、光輝歷程。
我的大部分知識都靠自學,對什么都感興趣,每天再忙,回家一定會把各種各樣的報紙都瀏覽一遍,并且每天看電視新聞、研究一些專題文章、專家評論之類的東西,這已經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廣泛的知識面、良好的理解力讓我對周邊發生的事情很敏感,尤其是國家政策等方面的重大信息。正因為如此,30年來發生了很多事,但華立的每一步,都沒有太脫離過時代的變化。
但我一直認為,我本質上不是一個企業家,更不是一個商人,我對賺多少錢沒什么概念,從小數字觀念就差,當年剛當廠長時,甚至看不懂財務報表;我也討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按照一個標準去管事情。我擅長的是戰略。
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弱點和強項。成功的企業家也不一定每個方面都優秀,他可能只有一兩點做的很好,他的成功在于,他清楚自己優秀在哪里,把它發揮出來;也清楚自己的弱項在哪里,把它規避掉。
對于華立未來的接班人,我首先希望他能有優秀的品德。小勝靠智,大勝靠德,越是高層管理者,越應該以德服人,否則這個企業是沒有前途的。
此外,責任感就是最重要的素質了。華立發展這么多年,我們從不為了賺錢而不擇手段。我可以拍胸脯說,我從來沒有跟政府官員做過任何權錢交易?,F在的民營企業,有幾個敢這么說?
我并不打算讓兒子繼承事業,從內心里,我認為他應該自己去開辟一片天地。我只希望,他能跟我一樣,做人有責任感。
(采訪|本刊記者羅影)
傳家寶:獵人打兔子的關鍵除了把握時機,還講求出手的干脆利落。
胡克勤 獵人打兔子
口述|洛娃集團董事長 胡克勤
在我看來,“傳家寶”并不是唯一的,但是我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從我親身經歷過的一個“獵人打兔子”故事中,汲取對工作、生活有價值的營養。
我從小是在農村長大的,那時候很淘氣。和很多農村的孩子一樣,我也是個“小獵手”,經常做個彈弓打鳥、要么就是拿著獵槍去野地里打兔子。
離開家鄉多年之后,我還是會偶爾想起那時候的情景:聽到槍響兔子會立刻躥起來,反應非常機敏,所以開槍時不能正對著兔子的身體,那樣肯定打不中。擊中的要訣是,要預測槍響之后兔子躥出的距離所需要的時間和子彈到達的時間。計算好提前量和時間,子彈和兔子才能剛好相“遇”。

其實,從童年趣事到多年后的瑣碎生活,從創業到經營企業,我覺得這個“獵人打兔子”的道理一直適用。
道理很簡單,計算的過程就是考驗一個人預判能力的過程。好比你看別人在某個領域、某個行業賺了大錢,你再去投資,肯定賺不到錢、至少賺不到大錢。經營講究預判,預判一定不等于落后。當然,計算也不能太超前,否則兔子同樣會逃脫。
15年前,我下定決心要獨自創業,看中的是日化產品這塊快速消費品領域。那時候,中國的日化消費品正在進行一場大戰。寶潔、聯合利華等國際品牌涌入中國,來勢洶洶,中國日化企業面臨巨大沖擊。
一方面是剛剛創業,一方面是進入這樣一個危機重重的領域,很多朋友都替我捏一把汗。我則利用“打兔子”的道理,把事情分解到最簡單:第一要看準兔子,也就是做企業要選擇好切入點;第二要計算兔子躥出來的距離和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預測行業趨勢。
當時,我真的是下了功夫,對日化行業做了調研、分析。拿洗滌產品來講,美國、日本的品牌所有產品都是無磷的,但是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卻全部選擇生產有磷產品——成本低。我們專門做了實驗,這些洗滌產品含磷17%,對水的污染很大,很可怕。
在那個時候,對于環保的重要性,國人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就這樣,我們率先提出環保洗滌的概念,企業的切入點就找到了。15年前我們第一次推出了環保產品系列。雖然引發了行業內一片爭議,但是卻在市場中撕開一個口子。今天國家已經限磷了,這就是預判能力的價值所在。實際上,獵人打兔子的關鍵除了把握時機,還講求出手的干脆利落。在創業之前,我在一家國有企業工作,對于政策保持著時刻的警覺。于是,在國家開始將“三農”發展提上日程的時候,我希望自己可以再次抓住機會。
正值乳業是朝陽產業,我決意投資。只是,大部分企業都看到消費者對奶制品的旺盛需求,所以很多企業做乳業下游的市場,如果我們也大筆投入,最終兔子被打的千瘡百孔,獵手卻分不到多少兔子肉。于是,我迅速集中精力從草原、飼料、養牛來做上游產業。
細細去想,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中可以衍生出太多的哲理。比如說獵手可能要尋找很長時間才能找到兔子;找到兔子之后要瞄準擊中還需要忍耐;好的獵手一定不是魯莽的,而是那些耐力十足、始終有一顆平常心的人……
(采訪|本刊記者陳培嬋)
傳家寶: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告訴了我:做人要學會包容。所謂包容,就是能寬待別人,同時也寬待自己。
艾欣 學會包容
口述|三通集團董事長 艾欣
從小到大,我受媽媽影響比較大。對于我來說,金錢和物質并不是我希望傳承下去的,反而是媽媽從小對我的教育,千金難易。我希望,由媽媽和我兩代人總結出的人生體會,能在我的家族中一直傳承下去。
媽媽對我們這些子女的教育是啟發式的。我有好幾個兄弟姐妹,有時候遇到問題時我不在,她就會說,“這件事,如果艾欣在,他一定會處理得更好”。實際上,她這么說并不是因為我一定會真的干得更好,僅僅是為了引導孩子們努力思考,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但另一方面,我受到鼓勵,就會盡量努力,讓自己達到她的要求。
這種教育方式,我現在也拿來用在跟女兒的交流中,效果還挺好。比如最近她去英國讀書,我給她發短信說:我相信你,你在那邊會表現得很杰出。本來這句話只是一個美好的祝愿,但我發現,對于女兒,這句話所起到的作用并沒有我起初想的那么簡單,她確實放在心上了。過了兩天,女兒回短信告訴我,她正在準備這個、準備那個??磥恚娴某艺f的“杰出”的路上走了。
其實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身邊人的肯定,希望別人能看到自己的成績,給自己一點鼓勵。所以,朋友越多的人,越應該注意自己的態度對身邊人的影響。作為一個企業家,員工們都很在乎你的意見和評價,你就更要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不吝鼓勵別人了。當然,也要經常鼓勵自己。
現代人的壓力,大多數是心理上的。所以,保持平和的心態很重要。我經常會拿日常生活中一些小小的成果來鼓勵自己。比如,我現在每天會堅持做幾件事:跑步、寫字和閱讀,不管多忙多累。雖然這都是小事,但每天堅持下來,也挺有成就感。其實,生意和生活本來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我經常跟員工說,不要老想著一步成功,要一小步一小步地跑,但要一直堅持跑下去。
我最近在看一本書,講到邊際生產率:管理者們都在尋找生產率的邊際,其實邊際不在別人那兒,邊際是你自己畫的,你的邊際越大,員工的邊際也就越大。我反復琢磨這段話,其實它講的就是做人。
做事先做人,尤其在中國企業界,這一點非常重要。西方人的交流比較直接,就事論事,只要有利可圖,不管你之前對他如何,他最后都肯跟你做生意。但在中國不一樣,中國人講究“人情”,如果你在交往中不坦誠、對人不尊重、不客氣,可能即使能賺錢別人也不愿跟你合作。
這一點,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告訴了我:做人要學會包容。當時我并不太懂,現在想來,所謂包容,就是能寬待別人,同時也寬待自己。
我的客戶和員工都樂意跟我交流,很多人說,看我整天笑嘻嘻的,似乎什么煩惱也沒有。事實當然不是這樣,誰的生活中沒有痛苦和煎熬?在地獄行走才找得到去天堂的路。人總是經歷過痛苦,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但我不想用自己不好的狀態去影響別人,我希望朋友們在跟我相處時,感覺輕松。
我也從來不把責任歸咎到別人身上。我相信“性本善”,這是對生活的一種基本判斷、基本態度。跟人交往,我一般先給對方打100分,之后發現問題再慢慢修正。
遇到事情,我總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希望能夠通過改變自己來解決問題。改變別人是很難的,而改變自己相對簡單,可以控制。
人與人之間,很多時候就因為缺乏充分的溝通才會造成心理負擔、誤會,甚至仇恨,如果大家都能平等、寬容地溝通,問題會少很多。
不過,平等寬容待人,是一種做人態度,是要發自內心的。刻意去做,反而不自然,也不會有效果。
(采訪|本刊記者羅影)
傳家寶:幾分掂量,我們認為自己是果農而不是花匠,暫時的成功只能說是在鮮花市場繁榮的時候,正好我們也有地、會施肥,種過花而已。
李小龍 運營基因
口述|二六三網絡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小龍
看到“傳家寶”這三個字,我最先想到的是“基因”。企業基因是經過一定的歷史傳承之后形成的企業持續發展的支撐力量。263網絡通信的基因也是在慢慢的發展過程中沉淀下來的。
有意思的是,我們經常用2、6、3這三個數字對應的手勢去解釋“傳家寶”的內涵。
2的手勢是victory(勝利)之意,也就是“贏”,這是263“傳家寶”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早期ISP撥號上網為例,263最早采取了主叫計費模式,用戶不需要事先開戶、注冊或者購買上網卡,只需撥打特服號碼96263就可以輕松上網。此后,在企業對電子郵件的需求越來越大時,263通過郵件平臺提供了包括反垃圾、防病毒等的一攬子服務。包括最近的多方通話,也是注意了市場細分的需求。這就是應需而動的創新。找到了這種需求,才能與客戶共贏。
6的手勢好似打電話的姿態,恰巧263是一家做通訊服務的公司,于是,運營成了我們的又一個基因。
對運營的堅持是263在付出刻骨代價之后才得出的法寶。
在國內互聯網第一輪熱潮來臨的時候,所有涉及互聯網、高科技、甚至是和這些不相關的傳統企業,都覺得不觸網就會眼睜睜地錯過發展機遇,說不好會很快走下歷史舞臺。問題在于,當時大家連互聯網是什么、如何利用、怎么運作都還沒有弄清楚。

263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不過我們還是和很多企業一樣大肆地、懷著一份忐忑、帶著一份迷惘去積極觸網。其結果不只是財務上有損失,對企業的長期經營也沒有好處。最終,我們放棄了走門戶網站的道路。
反思之后,263總結出這樣一句話“運營的意識要像呼吸一樣自然”。我們的強項在于做持續的服務,但是門戶網站的特點是著力于新聞。相比來看,后者甚至不能說是種麥子,而更像是種花,情人節需要玫瑰就要種玫瑰,教師節需要康乃馨就多種康乃馨。
幾分掂量,我們認為自己是果農而不是花匠,暫時的成功只能說是在鮮花市場繁榮的時候,正好我們也有地、會施肥,種過花而已。
再來看3,手勢是ok。我們對它的理解是建立在合作關系上的ok。
這是一個可以選擇的過程,可以撕扯、也可以合作。而263選擇的是與大象共舞。合作不外乎是各取所需,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知己知彼。大象的能力、大象的資源、大象的秉性,更重要的是大象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我們可以提供什么?這個邏輯并不神秘。
(采訪|本刊記者陳培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