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企業來說,接受融資租賃或者經營租賃,只承擔了有限風險,不用像貸款那樣承擔連帶責任。
“和銀行相比,我們屬于新金融。”在上海,一位租賃公司的經理對筆者說道。
這位經理曾經在銀行任職多年,按他的說法,之所以選擇跳槽,除了高薪,還看中了租賃公司的“新”,以及“新”帶來的高速成長。
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租賃公司已經形成了競爭格局。早在1987年,中國租賃有限公司的成立就標志著租賃行業的出現。嚴格來說,租賃公司已經不能算是中國金融行業的新事物了。但是在這幾年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下,租賃公司獲得了較大發展。
“租賃公司的經營是完全商業化的。因為央行限制了存貸款利率的上限,因此銀行間的利率競爭小。”某租賃公司的經理說:“因此,對于我們來說,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能夠獲得盡可能多的廉價資金,成本關系到了我們的生存。”
比如,銀行系的租賃公司,其資金來源是商業銀行的儲蓄資金,成本較低,因此他們放貸的利率也就只比銀行借貸高出幾個百分點。但是,非銀行系租賃公司經營差異性很大,比如中化集團旗下的遠東租賃,他們主要通過拆借市場獲得資金,利率就要比貸款高得多。
但是無論哪種形式,租賃公司的利率肯定比銀行高出不少,那么他們的優勢何在呢?優勢就在于經營靈活。
在經營過程中,租賃公司可以充當多種角色,最簡單的就是由租賃公司買下設備,然后租給企業使用,企業就免去了一次性償付資金的壓力。同時,租賃公司還可以進行回租和轉租賃,比如回租就是,需要資金的企業可以先把設備賣給租賃公司,在獲得資金后支付一定的利息,再把設備租回來使用。而這些功能,都是銀行所無法做到的。
而對于企業來說,接受融資租賃或者經營租賃,只承擔了有限風險,僅需要把部分資產作為抵押品交付給租賃公司,不用像貸款那樣承擔連帶責任。
但是如此靈活的租賃業務也存在門檻。比如,民生銀行旗下的民生租賃,就把經營業務的下限定在了3000萬人民幣。這么高的業務門檻,讓他們和中國興起最快的居民消費徹底絕緣。這就為另一種借貸機構——典當行——留下了商業機會。
典當行的誕生時間和租賃公司驚人地一致。盡管當前在北京和上海都不難見到典當行的蹤跡,但是典當行最為成熟的區域,依然是江浙一帶。和租賃公司一樣,典當行的興起也是因為銀行在提供借貸領域留下了一些空白。
典當行的利潤來源主要來自于兩方面——利息收入和死當物品銷售利潤。
簡單來說,典當行的利息收入實際上就是合法的高利貸。對于老百姓和小企業來說,除了政府力推的住房按揭外,很難以貸款形式獲得貸款(消費貸款也在推行中)。而且,即使是企業通常還都要為獲得貸款,付出一些難以計算的公關費用。相比,典當行的經營就非常靈活,通常不去審核抵押者的資金用途,就能夠迅速提供資金。
在浙江溫州,一位典當行老板談論生意經時,提到一位工頭為了應付招投標的資金短缺,以房產作為抵押,從他們那里獲得1000萬元,年利息達到18%,“利息確實很高,但是他要得很急,只有我們能夠提供給他。而且,他用錢的時間也很短,就一個月,我們收了他十來萬。只花十來萬,他卻做成了生意,何樂不為?”
除了高額利息收入,死當物品銷售也是典當行的重要利潤來源。“在我們這行,無力還貸的可能性很大。”一位典當行老板談道,盡可能低估抵押物的價格,就構建了典當行經營的安全邊際,“首先盡可能把抵押品的價格壓低,只要抵押品作價足夠便宜,即使(借款人)不還錢,我們也可以通過賣出抵押品來獲得收益。”
相比銀行,典當行的生意經就是“短、平、快”,即通過加快資金回籠做生意,因此他們的本金也都不用特別雄厚。江浙一帶生意人都說,典當行做的生意,就是“銀行留下的邊角料”,但是這些邊角料,都是暴利生意。
經營靈活、市場需求,金融的多樣性,應該是中國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作者系財經媒體人,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