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資本市場的生態鏈條上,還有一部分隱居在其間的“資本推手”,是絕對不可以被忽視的。
創業板上市公司帶來的財富效應,讓人們更容易看到那些站在臺前的創業家們,然而,在整個資本市場的生態鏈條上,還有一部分隱居在其間的“資本推手”,是絕對不可以被忽視的。
甚至可以稱他們為“造富者”,因為他們可以憑借著敏銳的眼光和駕馭資本的能力,讓一家還看不出所以然的小公司、小企業,迅速成長發育,然后登上資本市場的舞臺,搖身變作被億萬投資者追捧的明星公司。然后,“造富者”便退隱局外,尋找下一個目標。
新一輪淘金熱已經拉開大幕。
鄧鋒 兩年后看成功與否
外資創投與中國資本市場的姻緣似乎總差那么一點點,而創業板的開啟可能會讓外資創投時來運轉。
雖然此次首批申報創業板的企業中已閃現外資身影,但據清科集團的調查顯示,在首批進入審批的105家企業中,有38家現VC/PE身影。其中本土VC/PE占絕對優勢,而如北極光創投、紅杉資本、經緯創投等知名外資創投卻沒有出現在名單中。

對此,北極光創投創始合伙人鄧鋒告訴《英才》記者,他們并非不想在創業板的市場獲取回報,原因是實在有點“難”,而難題主要來自中國政府對資本市場的嚴格控制。
據了解,目前外資創投出現明顯“內盛外衰”的現象是主要由于國家外管局為防止熱錢流入和外資在境內逃離而進行了嚴格的管控。如2006年頒布的“10號文”和2007年的“106號文”封堵了境內企業以紅籌方式在海外上市,使其“出口”一夜變窄。2008年頒布的“142號文”規定“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金結匯所得人民幣資金除另有規定外不得用于境內股權投資”,從“入口”直接限制其投資行為。
另外,首批創業板鮮有外資VC/PE,也因為外資創投自身準備不足。“我們去年才投準備將來國內上市的公司,但現實從開始投到退出是有時間差的,所以可能兩三年以后吧,外資風投投中國公司的退出就開始多起來了。”
對于掘金創業板,鄧峰認為直接成立人民幣基金是個大方向。“因為人民幣基金還剛剛開始,有很多沒有完善的問題,各地方政府對文件的理解也不同。但長期看,人民幣基金的方向是既定的,我們外資風投也在嘗試。”
拋開政策,鄧鋒本身對創業板的感覺也頗為矛盾:一方面,創業板的開啟為創投機構提供了一個新的退出渠道,但是創業板對于他就像樹上青澀的果實,成熟還要等待時間。另一方面,創業板贏得多方關注,無論對中小企業融資還是企業自主創新及我國資本市場的完善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是個好事,可他卻并不希望創業板開盤太“火爆”。
“創業板的發展,不需要‘火爆’的開始,需要的是他的可持續性。”鄧鋒告訴《英才》記者,創業板的健康發展,需要的是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有后勁,而不是開始的熱捧。
鄧鋒坦言,各國的創業板眾多,成功如納斯達克的卻寥寥可數,可見創業板的風險性。
“中國的創業板成功與否要兩年之后再看。”鄧鋒說。
首先是監管,批準什么樣的公司上市,如果只憑借財務數據,只能表示該公司過去的情況,無法看到其未來。在選擇上如何能透過財務數據來看到該公司以及這個公司所在行業的發展與可持續性?如何衡量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而且行業與行業不同,一個公司的可持續性往往是創新帶來的,比如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他的模式是否容易被人復制,這都需發審委要有能力做技巧的選擇。
其次,對于上市公司管理團隊的考核。如果是一個真的想把企業做大做持久的團隊,這個公司會發展比較好。可國內外有太多的去創業板上市只為了套現然后退出走人的案例,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會對上市的公司發展受到很大阻礙。鄧鋒表示,這些在發審委的選擇上是很難的,一個團隊的好與不好憑借什么來看?這個在監管上不僅僅要求公開透明,對于團隊的選擇也是很難的,因為就算做到公開透明可能也很難選一個能把這個企業作為長期事業來做的管理者與團隊。這是很有挑戰性的。
“不是納斯達克誕生了微軟與谷歌,而是因為,是納斯達克把微軟和谷歌這樣的企業帶到了他那里去上市而成就了納斯達克的今天。中國的創業板如果能爭取中國最好的企業在早期來上市,那就是創業板的成功。”對于創業板的未來,鄧鋒樂觀而理性。
倪正東 市場決定一切
我們會重視一些利潤在500萬到2000萬的公司,因為這些企業和創業板要求的企業規模比較相近,相對一兩年就有機會上市。
創業板的推出引發新一輪人民幣基金的投資熱潮,清科集團總裁倪正東馬不停蹄的在各地尋找項目,預備搭乘創業板的順風車。
“創業板是一座橋梁。”倪正東對創業板的詮釋顯得意味深長。他將創業板比喻成一條通往資本市場的新橋梁,而企業與創投機構可以在此行走的更加暢通,并且這座橋更加便利,有更多的利潤、可以讓更小的企業通過,增加了流通與市場活力。
倪正東表示,由于創業板上市門檻的下調,縮小了中西部的企業和沿海企業的差別,清科未來會花更多的時間到武漢、成都、西安找一些項目。中國創投在過去十年形成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個中心,未來十年,隨著創業板的推出,中國創投將逐步形成新的中部、西部中心。生物醫藥、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都是重點關注領域。
“未來的投資方向不會改變,但是對投資者的要求會有所調整,我們會重視一些利潤在500萬、1000萬、2000萬的公司,因為這些企業和創業板要求的企業規模比較相近,相對一兩年就有機會上市,所以我們會比較重視。”倪正東坦言。
公開信息顯示,今年5月18日,神州泰岳與金石投資有限公司簽訂了《股份認購協議》,約定金石投資以現金出資2772萬元,認購210萬股,增資擴股價格為13.20元/股(系以神州泰岳2008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基礎)。按照發行價58元計算,金石投資在4個多月的時間里就獲得9408萬元的投資收益,回報率超過300%。如果按機構人士預測的上市首日價格再翻一倍計算,那金石投資僅在這個項目上就獲益近2億元。
是創業板市場遍地黃金,抑或是A股市場中的機構太過瘋狂?
倪正東對于投資回報有他的注解,創業板作為一個I P O的市場,投資收益率要看投資時間、投資階段與行業發展等多方因素。投資機構都希望能夠有一個較好的回報,低進高出是投資公司不變的哲理。創業板的企業是高成長的企業,企業的成長性、盈利能力都是綜合要權衡的因素。
據此前統計,VC/PE從投資到IPO退出的平均周期為6—8年。由于受創業板激勵和門檻較低的影響,原本計劃在A股或中小板上市的企業轉投創業板,從而實現了提早上市的目標。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在各個層面都處于較快的發展階段,隨著發展的逐步趨穩,VC/PE投資周期也將進一步趨于合理。
倪正東表示,中國的創業板不是納斯達克也不是小型的中小板,它帶著境外創業板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而來,在這里上市的企業是萬里挑一,但是同主板的企業一樣也并不是每家上市表現就一定都好,這是一個市場決定一切的地方,要經過時間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