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可以將“創業板速度”解讀為政府“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樹信心”,重振中國經濟的決心和重要舉措,但對于投資者來講,這個曾被無數次預熱過的市場則充滿了誘惑和疑問。
似有“箭在弦上”之迫,醞釀十年后,創業板瓜熟蒂落的速度讓習慣了等待的投資者們大感意外。
2009年10月17日,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公開表示,經國務院同意證監會已經批準深圳證券交易所設立創業板,并于10月23日開板。實際上,從第一批創業板公司發行到確定開板日期,創業板“倒計時”階段的工作推進所表現出的效率,出乎很多市場人士的預料。
或許可以將“創業板速度”解讀為政府“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樹信心”,重振中國經濟的決心和重要舉措,但對于投資者來講,這個曾被無數次預熱過的市場則充滿了誘惑和疑問。
從市場反應來看,投資者對創業板的態度大致可分兩類:激進派和觀望派。固然在一級市場上,前三批28家創業板公司的平均發行市盈率就已經超過了50倍,激進的投資者也仍然堅持認為創業板開板必然會被爆炒,而“博傻”也是一種機會;對于略為保守的投資者來說,在創業板估值體系未建立之前,觀望才是上策。
究竟創業板和主板會呈現什么樣的走勢關系?如何確定創業板公司估值邊界?在魚龍混雜的投資品種中,如何才能找到中國版的微軟、谷歌?本期《英才》榜單邀請到東北證券金融與產業研究所分析師周思立,深度解析創業板投資機會。
創業板,怎么走?
未來,創業板很可能會成為主板市場和中小板市場的一個先行市場。
計劃募集74億元,實際募集資金153億元,前三批發行的28家創業板公司全線超募,超募比率高達106%。一級市場資金對于創業板上市公司的“關照”尚且如此,二級市場又會如何火爆呢?
“從市場角度來看,爆炒創業板的沖動肯定是存在的。前期,從主板市場上有大量資金退出觀望,創業板正好是這些資金一個很好的操作點。”周思立認為,僅主板市場3000多點調整以來退出觀望的就大約“有幾千億規模的資金”,準備逐獵創業板。實際上,首批10家創業板公司發行時就曾凍結了7800億左右的資金。
毫無疑問,相對于先發28家創業板公司的全部發行規模,這些資金要涌進創業板的話,必然會輕而易舉的推高股價。況且,先發的創業板公司質地都比較好,容易讓投資者產生安全感。
不過,深交所對于創業板公司首日上市漲幅實行更為嚴格的監控,也會從一定程度上抑制市場炒作情緒的過熱。根據深交所9月23日發布的《關于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首日交易監控和風險控制的通知》,創業板在中小企業板現有新股上市首日開盤價±20%、±50%臨時停牌閥值的基礎上,新增±80%停牌閥值且直接停牌至14時57分。
“考慮到監管部門對于創業板的各種限制,創業板走出狂熱炒作的行情可能性不大,但仍會有一個不小的漲幅。”對于這樣的行情能持續多久,周思立的觀點是“創業板上市公司差不多達到100家規模的時候。”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年中小板剛推出的時候,市場炒作氣氛也非常濃,直到市場規模超過50家以后,熱情才逐漸歸于理性。按照這個數字來推,到明年初,創業板市場會恢復到比較正常的狀態,那時候市場規模應該差不多是100家。”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場外資金都會參與創業板二級市場的“博傻”。周思立認為“專業打新”資金以及一些機構先期是不會輕易進場的。
“比如基金,他們的資金規模較大,進入這些小市值的創業板公司其實并不方便,而且對提高基金的收益率沒有太大的幫助。還有保險資金,他們在申購主板或者創業板新股方面的優勢比基金和券商都要高,所以他們不太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創業板的二級市場上去操作。相對而言,私募基金以及各種民間游資則可能成為市場操作的主要力量。”
反過來說,創業板實際上并不會抽走太多主板市場內的大機構資金,這也意味著投資者所擔心發生的創業板開板導致主板市場資金“失血”,出現兩個市場“蹺蹺板”效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更可能出現的情形是“創業板推出的初期有一段時間獨立于主板行情,之后它的運動方向就會和主板市場基本趨同。未來,創業板會成為主板市場和中小板市場的一個先行市場,因為創業板市場比中小板市場更靈活,其參與資金會更敏感的嗅出市場有某一方面趨勢性轉變,并且迅速操作,其次是中小板出現反應,而主板市場超級大盤股多,參與的大資金調起頭來是最慢的。”
高溢價,高風險?
“創業板相對于A股中小板有20%至50%的溢價應該是比較正常的。”
如果把鼎漢技術(300011. S Z)放在主板或者中小板市場發行,那么它還會有82倍的發行市盈率嗎?這樣的問句似乎適用于目前所有已經發行的創業板公司,比較目前A股二級市場滬市25倍市盈率和深市加中小板平均35倍左右的市盈率,前三批28家創業板公司平均56.7倍的市盈率顯然是有點“瘋”了,但別忘了這還只是發行市盈率。
“肯定是不正常的。”盡管東北證券是擁有創業板詢價資格的券商之一,但對于創業板公司如此之高的發行價,周思立認為創業板公司一級市場的定價已經過熱。由于基金、券商等機構在創業板中很難再現主板那樣獲得絕對的中簽率,因此一些參與網下申購的機構只能在詢價的時候抬高新股股價來獲得較高的中簽率。
我們不妨將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初期的發展狀況作為一個參照物來對比一下。早在1971年,納斯達克就誕生了,但其推出以后并沒有表現出足夠的市場熱度,直到2000年前后互聯網經濟風起云涌之時,大量聚集了互聯網公司的納斯達克市場才被瘋狂的資金追捧,平均市盈率一度高達200倍。隨著互聯網經濟泡沫的破裂,納斯達克跌落神壇,重歸理性,目前美國主板市場市盈率大約在15倍左右,而納斯達克市場也只不過在25倍左右的水平。
那么A股市場創業板較主板之間存在怎樣的溢價范圍算是相對合理的呢?“我認為創業板相對于A股中小板市場有20%—50%的溢價應該是比較正常的。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估值。在上市初期的一段時間里,創業板公司的估值水平可能會遠遠超過這個水平,那些定價比較高的公司,提到100倍的市盈率都有可能,但是隨著市場規模逐步擴大,品種的增加,市場會恢復理性。”
周思立分析認為當前市場炒作氛圍濃厚,二級市場并不難消化一級市場的高定價,但市場走過一定的時間,到了幾個關鍵的時間點,就有可能出現大的變化。
第一個關鍵時間點大約是在上市后三個月左右。“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在首個封閉期過后,也就是網下申購解禁,整個市場第一次供給擴張的時候,機構解禁股會對市場構成比較大的壓力。”
接下來,當這些上市公司經歷半個會計年度或者一個會計年度的檢驗后,上市之初支撐高發行價的題材概念如果不能兌現為現實的業績顯著增長,那么市場會很快做出反應,“到時候,很可能會出現不少公司股價跌破發行價。”
再就是到了一年之后的原始股東解禁的“窗口期”,必須仔細觀察其原始股東的變化。“創業板大部分是私營企業,下面跟著一些小股東投資者,這部分人在手中股票解禁以后基本上都會套現退出的。除非是像當年中小板上的蘇寧電器這樣的公司,大部分股東當初沒有減持。”
需要注意的是,創業板相對于中小板和主板市場的高溢價背后是其高風險性。即便是在全球比較成功的創業板市場,每年也會有6%—8%的上市公司被淘汰出局。雖然,目前國內創業板的主要退出機制和主板市場沒有太大區別,只不過多了一些附加條件等,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創業板的退市效率一定會很高,不會再像主板市場那樣無限期的拖延。因此,對于市場參與者來說,需要轉變思維慣性,更加成熟地理解創業板的退市機制。
投資者,投什么?
“創業板公司再好,它也只不過是一家企業,企業的價值是有限的,不是可以無限被資本放大的。”
“兩高六新”(成長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經濟、新服務、新農業、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業模式)——這是監管層對于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明確定位,然而從9月中旬首批10家創業板公司發行之后,關于一部分公司是否具備創業板資格的質疑聲就不曾間斷過。
一些知名市場人士評論認為諸如特銳德(300001.SZ)、南風股份(300004.S Z)、億緯鋰能(300014. S Z)本該屬于中小板的傳統制造業公司卻擠占了創業板的資源,而另一些頂著“高成長”、“高科技”帽子的公司,要么就是已經進入成熟期,要么就是缺乏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創業板初期的這一批企業可能有點特別。”周思立分析認為之所以有一些“質地還算優良”的非創業型企業“改投”創業板,其中既有監管層希望創業板開板后能保持穩定的用心,也有目前國內缺乏創業型小公司優質資源的尷尬。
在周思立看來,國內創業板也是按照納斯達克的選擇標準來衡量的,但現在夠標準的創業板公司資源很多都被華爾街挖走了。因此,創業板持續發行一段時間之后,其中質地優良的公司數量必然會越來越少,這就需要投資者很好的去甄別了。
和納斯達克一樣,創業板投資的核心要素是尋找持續成長的公司,“創業型小企業不成長是沒有生存余地的。”如何篩選持續成長的小公司?周思立開出了幾個篩選條件:行業前景、核心競爭力、管理層、未來預期。
“第一個需要判斷的是行業前景,比如類似‘飛信’這樣的新興產業,一項新技術就造就了一個需求量非常大的市場;對于個體企業而言,核心競爭力是主要考慮的一點,我們仍然是制造業的強國,但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很容易隨市場競爭環境變化而被淘汰;現在有一些上市公司股權相對分散,而幾個大股東持股比較接近,很可能導致管理層不穩定的狀況;還有就是管理層對未來企業預期是要通過資本市場變現還是通過資本市場支撐進一步把企業做大,這也是判斷創業板公司投資價值的關鍵。”
具體到目前已發行的28家公司,周思立看好的是消費領域概念比較獨特的公司以及科技含量比較高的醫藥企業。
消費領域中像探路者(300005.S Z)、華誼兄弟(300027. S Z)等概念獨特的品牌,還有像吉峰農機(300022.S Z)這樣的做農機連鎖網絡的公司,一旦融資到位,幫助它迅速擴大銷售網絡,那它的收益就會馬上顯現出來。這類公司預計未來會有很高的成長性。
雖然醫藥類公司成長性在主板市場表現的并不突出,這跟國內整個醫療體制有關,但創業板中真正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企業完全具備成為大公司的潛質,“尤其是那些現在還很小的生物醫藥企業。”
對于另一些類型的創業板公司,周思立認為投資者應當回避。“比如有一家專供鐵路的電氣設備制造商,在這兩年國家大規模進行鐵路建設投資的時候,它獲得了一些外圍的訂單,收入增長不錯,但鐵路投資高峰過去了,像這樣產品單一轉型比較困難的制造業企業持續發展就得畫個問號了;還有一類比較多的公司,他們有一個特點就是‘小行業,大公司’,雖然在某個細分領域的市場占有率非常高,但因為行業容量本身很小,實際上他們的發展空間已經到頂了。”
當然,對于那些普遍被市場看好的,概念獨特的創業板公司,投資者也應當時刻注意估值水平,“創業板公司再好,它也只不過是一家企業,企業的價值是有限的,不是可以無限被資本放大的。所以,我們不能被資本市場華麗的概念外表所迷惑,有一些投資理念實際上是很樸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