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忽略一部分人的公平,但現在不行了,現在公平已經成為效率的最大障礙。”

民眾對60年國慶盛典的高漲熱情還未完全消散,對于今天共和國的處境和31年來的改革,經濟學家已經提出了更多的謹慎和反思。
吳敬璉呼吁,改革不言止步,中國還需努力。身處危機中,知名經濟學家樊綱曾說如果不能持續增長,中國就完蛋。曾師從成思危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馬光遠,很認同上述這樣的警醒之語。而對于為什么會面臨這種境況,他更愿意從現實中找問題。
忽略了公平
如果原先我們講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們可以忽略一部分人的公平,但現在不行了,現在公平已經成為效率的最大障礙。
《英才》:效率和公平,在現實中國社會中哪個問題更突出?
馬光遠:我們原先體制上轉變(改革)實際上是要解決兩個問題,效率、公平。在剛剛告別短缺經濟的時候,我們當然是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但是今天,當絕大多數人創造的財富不能絕大多數人分享的時候,出發點就出了問題。怎么反思改革?并不是改革本身有問題,而是現在的改革思路有問題,改革方式有問題,具體措施有問題,它忽略了公平。
《英才》:也就是說,目前不應該再局限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馬光遠:效率當然重要,公平更重要。沒有公平的效率是沒有意義的效率,是不正義的效率,我覺得到現在我們必須解決,必須面對。
我們現在不是在創造財富的階段出問題,而是在分配財富的階段出問題。分配財富出問題,歸根結底,關鍵是政策出問題。改革開放前20年政策本身沒問題,關鍵是政策的執行力有問題;現在這個階段已經是政策本身有問題,從它的出臺程序、民眾的參與度到政策本身的具體內容,都有問題,尤其是經濟領域更嚴重。
《英才》:經濟領域你認為比較嚴重的問題是什么?
馬光遠:中國經濟面臨這么一個重大的關頭,我們仍然看到的是所有利好幾乎都被利益集團所賺取,中小企業、民間資本幾乎一無所獲,他們的處境依然惡化。如果放任這樣下去,中國經濟這種快速增長的態勢肯定不會繼續。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所有的政策資源是公平還是不公平。持續增長的關鍵現在已經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公平問題。我們所講的經濟調整、結構調整,甚至中國經濟的發展問題,都是公平問題。
《英才》:不解決公平問題,中國改革就有問題?
馬光遠:解決了公平就解決了效率,這兩個不是對立的。如果原先我們講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們可以忽略一部分人的公平,但現在不行了,現在公平已經成為效率的最大障礙。
確保經濟增長的關鍵是必須制定一個法律框架和政治框架。我們不能說均衡財富,但如果每一次改革到最后引起財富不均、貧富進一步分化,那么改革就沒有人支持了。
民企處在夾縫中
改革賴以推動的微觀經濟基礎就是個體戶、就是民營經濟。
《英才》:在改革過程中,你比較支持國退民進?
馬光遠:國退民進是改革的一大共識,在2005年之前從來沒有人對國退民進提出過質疑,但現在基本上被顛覆了。我們的國企改革是回歸服務,是不與民爭利。
我們不應該否定原先“民進”的一個態勢,這么多年的實踐證明民營企業是非常有效率的,對整個國家的發展是有貢獻的。我不反對國企做大做強,但是做大做強的目的是退出。中國改革到今天,國企必須二次革命,必須回到以前的改革共識中來,必須堅持“退”。《英才》:如果國企能做好呢?
馬光遠:這種政策既沒效率又沒公平,如果這個政策不改,中國經濟真的完蛋了。我們改革的微觀基礎是什么?改革賴以推動的微觀經濟基礎就是個體戶、就是民營經濟。改革這么多年也證明了國企在微觀領域就是低效率,就是競爭不過民企。
《英才》:但是它怎么退很難,誰來接手?
馬光遠:有很多人認為沒人能吃的下。只要政策放開,民企能吃掉。我們民間資本是從零發展起來的。當時我們的改革叫增量式改革:既有的利益動不了就不動,把它留著,但是別妨礙民企發展。
現在這種模式仍然適用。民間的資本多的是,你只要給他政策,他有無窮的創造力。現在我們看到大量資本炒樓炒股,都說泡沫是他們搞上來的。你讓他干什么去,資本就追求利潤,他就要增值。這是根子出了問題,不是他們的問題。外資有所謂的優惠政策,國企有天然的政策優勢,民企處在夾縫中,他們怎么發展。最近有個調查,不到百分之十的民企資本愿意投資實業,這個是很危險的。
復蘇有點早?
判斷經濟增長能否持續是很關鍵的,沒有調整,沒有就業,如果說這就認為是中國經濟復蘇了,我覺得有點早。
《英才》:今年保八的任務似乎可以實現,很多人認為中國經濟在危機中的表現好于世界經濟,你怎么看?
馬光遠:目前的情況超過我的想象,各大機構的預測、對經濟前景的樂觀也出乎我的意料。我覺得目前經濟看到一些曙光,只能說到底部了、往下走的可能很小了,但是這個底部究竟要走多長我覺得還得觀察,不能說現在就復蘇了。畢竟中國本身存在問題,結構調整、財富分配,包括產能問題都沒有解決,何來復蘇。
《英才》:但數據是在上升的,表現還不錯。
馬光遠:這是我們看到的。但我們看到的是把錢砸下去的這種數字,這種猛藥下完之后,哪有錢去跟進。判斷經濟增長能否持續是很關鍵的,沒有調整,沒有就業,如果說這就認為是中國經濟復蘇了,我覺得有點早。
《英才》:政府的救市政策也值得反思?
馬光遠:中國經濟整個周期屬于一個上升時期,就是說沒有任何刺激政策,它保持6%的增長沒有任何問題,中國人很勤奮,它會有很多自救的辦法。
馬光遠:經濟學博士,資深律師,央視財經評論員。學術旨趣主要在資本市場、上市公司收購和公共政策,特別關注中國的轉型和法治變遷。《南方周末》、《中國經營報》、《南方都市報》、《晶報》、《新聞晨報》、《新京報》、《東方早報》、《華夏時報》等多家媒體的專欄作者。作為中國律師,主要在上市公司收購、反壟斷、公司治理和證券訴訟等領域,設計交易結構和中國法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