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已經走過了30年的歷程。30年的改革之路,跌宕起伏,氣勢恢弘。一方面,由于試驗前無古人,改革始終沿著“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不斷試驗;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改革也在制度的安排下以漸進式路徑不斷前行。其中存在爭議的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制度的暫停和重啟,既是貫穿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之一,也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縮影。
三個階段
迄今為止的國有企業改革始自1978年,經歷了調整、制度創新、逐漸完善三個階段。1978—1993年是國企改革的政策調整期。這個時期是我國經濟體制由傳統的計劃體制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過渡期。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簡政放權、減稅讓利原則成為這一階段的主要思路。
1993—2003年是國企改革的制度創新期。1992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由此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開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
在第二階段,舊體制遺留問題和前一階段改革過程中產生和積累的矛盾逐漸凸顯。1993年國務院對國有企業的利潤分配問題做出了明晰的劃分,應該上繳國家的部分采取稅的形式,并按照統一的稅收征取,剩余的部分全部歸企業所有。
2003年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設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建立現代產權制度,標志著國有企業改革以及經濟體制改革自此進入一個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以調整重大利益關系為目標的深層次攻堅時期。
據有關方面預計,這一階段的改革將持續到2015年至2020年,與中國經濟體制轉軌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相配套的國有企業的過渡性改革任務將基本完成。國有企業利潤的重新繳納,建立科學持續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正是深層次攻堅的重要內容之一。
路徑依賴
“目前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還處于試驗試行階段,從低到高比例征收,到最后全民共享紅利,逐漸過渡,需要一個過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國有經濟研究室主任文宗瑜對《國企》記者說,國企紅利的從低比例收繳表明了國有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現實地位,同時也反映了國有企業經營狀況和利潤分布的不均衡。
從經營困難時不繳紅利到效益改善后從低收取,跳出企業層面的考量,這樣的漸進式改革符合中國改革的傳統特色,從局部改革的新制度安排到整體性推廣,先易后難。 在不廢棄舊制度的前提下,先在舊制度的邊緣衍生出一些新的制度安排,通過新制度的不斷發展來漸次消減舊制度的空間,促成舊制度的變遷,然后達到整個經濟制度的創新。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保持了政治環境的相對穩定,以便為經濟改革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和保持一種對改革進行有力調控的政府力量,盡量減少利益摩擦和社會震動。
按照諾斯的路徑依賴理論,一種現存的制度、人們的社會行為,都會具有一種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采取了一種制度、實施了某種社會行為、進入了某種特定的路徑,那么,這種制度或行為就可能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慣性,對以前人們的選擇和路徑產生出一種依賴。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對于制度的選擇確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各種決定或選擇或多或少地都是過往歷史的一種延續,同時又作為歷史因素,影響到人們未來的決策或選擇。